中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我国历代医家对人类衰老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合中医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衰老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先天禀赋说”、“阴阳失调说”、“脏腑虚衰说”、“精亏神损说”、“气虚衰弱说”、“痰阻血瘀说”等。

1.先天禀赋与衰老。先天禀赋说认为,人们的体质强弱、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的好坏有关。体质是父母给的,父母体质好、寿命长,则子女也易获得长寿;反之,则容易早衰,寿命缩短。

当然,除了先天禀赋外,衰老的快慢以及死亡的早晚还与其他很多因素有关,如劳作、思虑、饮食等,但先天禀赋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好比一根蜡烛,在出厂时它所含蜡质的多少就已确定,在排除烛芯大小、有风无风等因素后,含蜡质多的蜡烛燃烧的时间会更长。

2.阴阳与衰老。阴阳最初的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阴阳又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与安静,以及白天与黑夜、太阳与月亮等。古代先哲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就统一用阴阳来加以概括。

人的生命活动,也是依赖于内在矛盾——阴阳为基础的。阴阳两者相互依存,保持平衡,则机体健康无病。这就好比自然界如果风调雨顺,寒温适宜,则万物生长繁茂,欣欣向荣;自然界如果阳气太盛,炎热少雨,万物就会干渴枯萎;自然界如果阴气太盛,雨雪霏霏,万物就会因寒冷而凋敝。人体也是一样,如果某种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导致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阴阳一方面偏盛而另一方面偏衰的病理状态。如果这种病理状态长期得不到纠正,可导致阴或阳的虚损。阴或阳的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衰老的发生。阴阳不能互为作用而分离,人的生命就会走到尽头。因此,调节阴阳使之保持平衡则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3.脏腑与衰老。脏腑虚衰说认为,五脏六腑乃人体之大本。它们不仅是指有形可见的具体器官,更指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人体比作是手表,那五脏六腑就相当于手表的表芯,手表要精准,表芯质量要过关;生命要正常运转,脏腑的功能是关键。脏腑一虚衰,衰老便发生。五脏六腑之中,对衰老影响最大的,当属肾和脾胃。

肾虚导致衰老。肾为先天之本,人体的生长衰老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宰人体的生长衰老,关系着人体的寿夭否泰,决定着衰老的速度。肾主管骨骼的生长及健康,又可以生髓,髓通于脑,肾中精气的充盛与否可通过头发直观地表现出来。肾又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壮年之后,由于肾中精气日渐衰减,老年人易于出现弯腰驼背、动作迟缓、骨折、健忘痴呆、面焦发堕、耳鸣齿脱、腰酸膝痛、尿后余沥、大小便失禁等衰老征象。

脾胃虚弱导致衰老。脾胃具有消化和吸收饮食的功能,脾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配合,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以供养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脾胃虚损,精、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化生,机体失去滋养,衰老就必然发生。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他们的脾胃尚健,饮食正常,则易获长寿。如果食量很少,或者消化不好,他们的健康必定出问题。

作为后天之本,肾衰与脾虚都可引起人体的衰老。其实,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衰老,除了与肾和脾胃相关,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五脏六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个脏腑功能失调,常影响到相关脏腑,从而共同加速衰老的进程。

4.精和神与衰老。中医学认为,精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它是一种有形的,多为液态的精微物质。广义的精,泛指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包括肾藏之精以及人体的血、津和液;狭义的精,则特指肾藏之精,包括生殖之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本物质。而神则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固有规律及由其引发的一切生命现象。

人的生命从精开始。《黄帝内经》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人出生以后,还要依靠阴精的滋养,才能够健康成长,因此阴精的充盛与否就十分重要。如果阴精充盛,则神全体健,老而不衰。反之,如果阴精耗竭,则会导致过早衰老,甚至夭亡。人的生命就像一盏油灯,“精”就相当于油,“神”则相当于灯焰。灯焰要想明亮,就要保证灯中有充足的油。如果灯中的油越来越少,最终用完,那么灯焰也会越来越小,最终熄灭。

5.气血与衰老。人体以气血为本。正常情况下,气血是相互依存的,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流布全身,不断循环;气则升降出入,无处不在,两者并行以供给人体各脏腑组织营养及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气血由弱转强、由盛转衰,与之为伴的是人体由幼及长、由壮及老。人体生长、发育、壮盛及衰老的过程,由气血的衰盛来决定。

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动、物质运输和新陈代谢。除此之外,气还具有温煦、防御和固摄的作用,气虚衰时,人体就会生病或者衰老。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滋养脏腑形体、经络关窍;二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形体强健、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神清气爽、思维敏捷、朝气蓬勃。血虚则形体虚弱、面色萎黄、皮肤粗糙、毛发枯槁、关节僵硬、精神恍惚、思维迟钝、暮气沉沉。因此,血虚也会导致衰老。

人体之气就相当于自然界中的阳光,血就相当于雨水,阳光普照万物,雨水滋养大地,万物才能茁壮成长。反之,缺少了阳光和雨水,万物就会衰老,甚至死亡。人体气血充足,才可以流行全身,滋养脏腑关节,滋润皮肤毛发,使孔窍得养,骨丰肉满,精神安定,健康长寿。如果人体气血不足,则会过早衰老。

6.痰阻血瘀与衰老。中医学说中的痰与日常生活中的“痰”不完全相同。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的津液因代谢失调聚集而成的,它可以停留在人体的任何地方,而并不仅仅停聚在肺、气管和喉咙里。因此,中医学所说的痰不但包括可以从口中吐出的痰,还包括停留在身体各处那些无法看到的痰。痰可以说是人体机能失调后产生的那些未排出体外的废物,如果它停留在肺,可引起咳嗽、气喘、胸闷、咳痰;蒙蔽于心,可引起胸闷、心悸、失眠、神昏,甚至癫痫;停聚于胃,会导致胃部胀闷不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停留于经络筋骨,可出现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或形成痰核瘰疬,即相当于西医所说的淋巴结结核等。

中医学中所说的瘀血,是指全身血脉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者体内存在的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消散等病理状况。瘀血形成后,既会影响血液的运行,又能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各种病证。如瘀阻心络,会出现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肺络,可见胸痛、咯血;瘀阻于肝,则见胁痛、抚之有块;瘀阻于胃,可见呕血、胃部疼痛、大便漆黑;瘀在肢体,则局部可见肿痛或青紫,影响活动。

在痰瘀的生成方面,中医认为津液代谢失调则聚而成痰,血液运行不畅则阻而化瘀。因此,在津血同源的理论基础上,痰瘀同出一源。两者不但化源相同,而且相互促进。血瘀阻滞,可致津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痰饮的产生。痰瘀之间常常互相转化,交结为患,而成痰阻血瘀之候。

若把人体比作大地,经络血脉就是大地上的河道,气血津液就是流淌的河水,而痰和瘀则是河流中的泥和沙。如果泥沙越积越多,必然阻塞河道,影响河水的正常流动,使大地的生态遭受破坏。同理,痰阻血瘀形成后,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得不到正常的气血津液补给而虚衰,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使得代谢物排泄不畅,聚而成痰,继而化瘀,从而加重脏腑虚衰,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脏腑功能衰退而导致死亡。痰阻和血瘀都可导致人体机能失调,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导致人体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