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范仲淹
- 宋词三百首(宋词经典研究系列)
- 诸葛忆兵
- 2479字
- 2021-01-08 10:34:1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亲改嫁朱氏,从其姓。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次年复范姓。仁宗朝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带兵同拒西夏,保证了国家西北边疆的安宁。庆历三年(1043)又与韩琦同时被召回朝廷,拜枢密副使,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因此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措施,主持了著名的“庆历新政”变革。后被排斥出朝廷,历任各地方官。卒于徐州,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20卷,《全宋词》录其词五首。或写边塞,或写相思,深情绵绵,真挚动人。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1]旅思:客中情思。
辑评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清·黄苏《蓼园词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扬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点评
这首词写旅次乡愁与儿女之情,相思之恨。开篇写出了秋日的天高气爽,渲染了澄碧的秋色。那浩浩渺渺的秋水,带着无休无尽的秋意悠悠远去;秋江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这是秋日特有的景象。登高视野所及,都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这“芳草”阻碍了行人的视线、阻挡了游子的归程,铺天盖地,蔓延无边。这句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中化出,抒情更加含蓄化。这样的相思愁苦都是因为离乡背井所导致的。除酣梦之外,便整日为相思别情所困扰。词人从“酒”联想到“泪”,并通过“愁肠”将二者做巧妙转化,构思新颖别致。这种“相思泪”中,一位佳人的倩影呼之欲出。该词格调绵丽细密,通篇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并以丰富的联想烘托离愁别况,有时化用前人诗句却不露痕迹。
附录
王实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长亭送别》)
御街行
纷纷堕叶飘香砌[1]。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2],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3],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4],谙尽孤眠滋味[5]。都来此事[6],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
[1]香砌:染有落花香气的台阶。
[2]真珠:珍珠。
[3]练:素色的绸。
[4]攲(qī欺):倾斜的样子。
[5]谙(ān安):熟悉。
[6]都来:算来。
辑评
明·李攀龙:“月光如画,泪深于酒,情景两到。”(《草堂诗余隽引》)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淋漓沉着,《西厢·长亭》袭之,骨力远逊,且少味外味。此北宋所以为高。小山、永叔后,此调不复弹矣。”
清·沈谦《填词杂说》:“范希文‘珍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及‘芳草无情,又在斜阳外。’虽是赋情,情已跃然。”
点评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秋日里的落叶、银河、月光,构成一幅凄清、冷落、衰飒的画面,无不引起对千里之外的人儿的思念。“年年今夜”,从现在出发将相思时间推向无限;“人千里”,又将空间无限拓展。在如此巨大的时空阻隔中,注定相见无日,相思永远。无论是醉中还是睡中,这种相思之情都无法摆脱。“酒未到,先成泪”,是词人经过多少次“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后得出的铭心刻骨的经验。末尾三句秉笔直书,用平易浅近的口语诉说深婉曲折的恋情相思,具体而形象。
附录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2],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3]。羌管悠悠霜满地[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衡阳:今湖南市名。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北雁至此,不再南飞。
[2]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3]燕(yān淹)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4]羌管:即羌笛。
辑评
清·贺裳《皱水轩词筌》:“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点评
这首词在《宋词三百首》第一稿入选,第二稿被删除。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在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附录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