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剑

这一剑,名为无制。

世人都说古剑好,所以剑制大多效仿先前,除了些许名剑外,少有凡俗剑器能有突破,从秦到宋,铸剑数量足有万万,宝剑数量却少之又少。

直到郑锷出现,他遍寻天下宝剑,绘图记录在册,发现虽然铸剑师都在效仿先辈,可剑却依旧有了变化,秦汉的长剑基本都是十七寸九分长,短剑则是十寸五分,宋朝宝剑中有些许宝剑,长度却有了些变化,短剑已经达到十五寸二分,长长剑更是有二十一寸三分,剑的长度有了些许变化,可威力似乎未曾改变。

剑的重量更是变化无穷,不同地方的铸剑师,采用不同的铸造手法,采用不同的材料,甚至炉中温度有不同,剑的重量都会不同。

于是他找来不同剑客,询问他们对于不同宝剑的认识。

有侠客身高体阔,单手就能够搏击猛虎,他言,宝剑应该重且长,只有这种剑才能称得上宝剑,,长剑背负在身上,寻常人见到就望而生畏,短剑之辈,他甚至都不屑于争斗,剑是威属,长剑是最佳。

可有的侠客,天生矮小,对于短剑是极其热衷,尤其喜爱秦汉短剑,他认为剑以正守,短剑含锋芒但是不外露,才是宝剑正属,如果他持短剑,只需三息就可以取盗匪首级,但要是长剑,盗匪看见就跑了,三天都不一定能够取盗匪首级。

郑锷并没有单独听从谁的意见,游走天下铸剑师之后,他最终提出理论,天下宝剑也有自己的归属,不同的宝剑应该有不同的主人,如果让懦弱的人持粲正,那粲正剑也无法发挥自己的锋锐。

这理论被西边的无名铸剑师听了去,他大为不服,铸剑万柄的他,认为剑乃是锐器,长短之分是无稽之谈,正邪也是如此,剑好,那剑客就是好剑客,于是他走访亲友,寻来铸剑材料,跟亲友告别后。

一个人深入吐蕃,来到多弥,在多弥盖了间屋子,就开始铸剑。

吐蕃人本来并不觉得无名铸剑师有什么妨碍,可随着他待得时间越久,多弥河流的水就越冰冷,甚至有些部落的水流已经成为冰层,谣言四起,无名铸剑师被吐蕃人驱逐到自己的住处,连续七日不曾出现。

就在吐蕃以为大局已定的时候,无名铸剑师所住的屋子忽然被冰封,从此处往东足足十里被冰封。

一直到三年后,冰封才慢慢散去,有吐蕃勇士进入其中,却没有发现无名铸剑师,屋内只有一柄宝剑,宝剑锋芒四射,剑柄是冰制,剑身上也不满红色的纹理,远望后酷似汉文“无制”,吐蕃勇士上前抚摸,那纹理也是冰制。

就在吐蕃勇士拔剑的瞬间,剑气纵横,吐蕃勇士双目通红,手持宝剑见人就杀,后有数百吐蕃勇士以命相搏才降伏此人,无制被吐蕃祭祀获得,放在祭坛内做祭祀之物。

一直到西夏天仪治平年间,西夏国相梁乙逋用大礼请说客,说服吐蕃首领阿里骨起兵伐宋,阿里骨从祭坛中拿出无制,带兵出发。

阿里骨奇袭洮州,虽然有守将刘舜卿、王光祖、王赡、姚兕、种谊等率军救援,更有军民一心,可惜阿里骨手中无制太过凶残,有无制在,阿里骨麾下大军如同草原中的恶狼,丝毫不知道畏惧。

最后阿里骨一剑破开洮州东城大门,大门应声而落,阿里骨进城杀人无数,在城中休整两月有余,阿里骨再次率军进发兰州,十五万大军围住河州,从河州城墙往下望去,只看到一抹红芒与万千红点。

宋朝军器监游师雄远观阿里骨,他看到阿里骨手中无制,见无制通体生寒,判定只有火攻才能奏效,在阿里骨过黄河断桥时,他让人率兵焚了黄河断桥,无制掉入黄河中,在场士卒只感觉眼前红光一闪,无制已经消失不见。

吐蕃士兵也重新知道了畏惧,宋军集中兵力,快速出击,很快就取得大胜。

等到战争结束后,游师雄遍寻无制,却最后一无所得,后来黄河帮帮主鲁大智在黄河中偶然发现一块碎片,此碎片只有人半个手掌长,偶然间,鲁大智发现这块碎片竟然能够见血生长,只要有人血浇灌,就可以将血结冰变成宝剑形状,剑身上依稀泛着无制二字。

可宝剑只能维持不到一日,为了维持无制形状,黄河帮也慢慢变成邪教之一,武当清源道长被推为武林盟主,与鲁大智一战,鲁大智仅仅三剑,就断掉清源道长左右双臂以及右边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