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对滇川地区纳西族东巴文化所处的社会文化生境进行考察,以西部东巴文化为主的重要地域云南境内的丽江坝区、香格里拉白地与四川境内的盐源县达祖村、木里县俄亚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将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结合在一起进行互动分析与深入研究,以探求文化的活态保护机制。

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研究综述,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案例点的选择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主要是对与本书相关的主要理论旅游展演及活态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本书的研究观点和视角。特别是在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基础之上对旅游展演进行整理,同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调查和分析对旅游展演进行全新的解读,具有理论创新意义。

第三部分是对案例的描述和分析,通过笔者对四个案例点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呈现四个案例点的文化生境和活态文化的层次性,了解东巴文化的现状和保护情况,分析旅游开发和发展脉络、解析旅游展演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在对四个调查点的大量调查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大大丰富了前人的文字资料,是为一大补充。

第四部分是结合理论和案例实际对旅游展演的类型进行阐释,分析旅游展演与活态保护的互动关系及其互动原因,并在文化生境的现状背景下尝试构建文化的活态保护机制。

第五部分是结论,对本研究的总结,还包括本书研究的普适性意义和后续研究等。

需要补充的是,由于研究是基于对案例的比较研究和层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提升和总结,所以为了便于呈现案例的完整性和具体问题,在文本的写作中没有采取呈现、分析、提炼并行的做法。虽然各案例都有关联和互动,但也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而采取了先描述、分析而后归纳、提炼的写作方式。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四个案例点为田野点研究,内容主要由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社会文化背景研究三部分构成,注重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以人类学与管理学为主进行跨学科视角,并涉及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领域。

1. 注重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

从微观的层面来说,将具体的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既重视文献研究法更注重田野调查研究。文献资料主要有三部分:其一,对纳西族特别是东巴文化的文字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以发掘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二,通过收集得到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来了解案例点的社区现状和旅游发展情况;其三,将资料在历时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共时对比分析。田野调查主要包括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两种。参与观察可以使调查者直接进入被调查对象的日常生活,使调查者进行较为深入的主位研究,了解到社区的特定文化生活。深入访谈是文化人类学中收集研究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涉及人的主观世界,可通过深入交流聆听被调查者的表述,同时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2. 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相结合

从中观的层面来说,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是互为一体的,历时研究可有助于了解文化与旅游的历史,共时研究则可在对比的基础上加深对事物发展规律和特征认识和了解。历时研究主要是对研究案例的纵向研究,即调查地的历史沿革、东巴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变迁、旅游开发及发展演变;共时研究主要是横向的比较,如地区的文化积累、文化差异,旅游展演及其文化效应等。在“时+空”的研究基础上,形成对文化的整体研究与对现象的系统分析的综合性研究,比较分析和分类归纳是常用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也涉及质性与量化的研究。定性研究是任何研究都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定性研究强调随时在场,可以对族群文化进行深描,定量研究是短暂的在场,是对某些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都强调客观性但都无可避免会有主观,所以以定性研究为主要方法。

3. 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主要以管理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视角,涉及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并兼有民俗、经济、宗教等领域的相关研究。一方面,管理学是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人类学是该研究的特色和创新;另一方面,若从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来看,对四个案例点的整体观照和深入比较分析也是对“多点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在研究中,还从管理学的角度尝试围绕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构建出活态保护与管理机制,使研究结论更有效并为社会进行最大可能的服务。

由于该研究涉及领域广泛,除了对纳西族的特定文化生活进行描述以及对旅游发展进行呈现之外,还涉及其他相关领域及其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