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说明

以下从研究取材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进行简要说明。为节省篇幅和方便读者应尽早阅至正文,文中语例来源的体例以注释形式出现。

(一)研究取材

本研究的隋唐墓志语料,隋代墓志(清晰有效语料)263篇[17],唐代墓志3404篇,唐代所历武周时期墓志267篇,计3934篇。绝大部分部取自《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拓本汇编》[18](隋唐部分9—35册);书中所有引例以“册数·篇号”形式出现,可体现具体出处。其余少量取自《新中国出土墓志汇编》[19](陕西卷)、《西安碑林全集》[20](隋唐部分)和《隋代墓志铭汇考》[21],在引例后标明。

(二)研究方法

本书研究方法涉及五种,以期尽量全面梳理墓志婉辞反映的词汇、词法和修辞等规律。

1.出土文献为线索,传世文献相印证

这是传统的文献研究“二重证据法”。本书利用大量隋唐墓志为语料取材,辅以相关传世文献,主要以两《唐书》中相关人物和丧葬制度等信息为参照和补充,使婉辞研究特别是其中双音词部分确定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2.断代词汇研究和历时语料分析相结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序言》:“至于东汉以下,就以往的研究来说,几乎可以说是空白。近年来不少学者致力于六朝到明清的词语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的来说,还是处于初始阶段。”[22]隋唐墓志婉辞系统中的新词新义,因墓志语篇的固化而不断推陈出新。分析隋唐墓志婉辞,对比前人总结的魏晋墓志双音词,得出新词和消亡词的变化;将女性墓志部分定量观察,并与近代的明后期女性墓志作比较,以观婉辞类别与风格的发展。

3.量化和个案分析相结合

王云路:“不能对词语只做单个的、零散的分析,而要把同类型的词语集中起来进行考察,从而发现其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井然有序的条贯,或者说是构词的规律。”[23]本书基于隋唐墓志的大量婉辞实例分类分析,及唐晚期建中至大和年间516则墓志拓片的系统校勘。

4.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

罗常培提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数据之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24]婉辞阐释离不开理解文化含义。墓志大量存在婉辞的主要原因是禁忌礼俗的存在与变迁,而词语背后联想类推和修辞多样则是内在思维机制。

5.适当汲收现代语言学研究理念

陈望道:“修辞所可利用的是语言文字的习惯及体裁形式的遗产,就是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25]修辞研究与词汇、语法、语音、文体乃至文化心理等方面相关。现代语言学中篇章语法和认知心理等相关理念与方法,可适当参考。

(三)研究走向

隋唐墓志婉辞研究价值,主要涉及修辞学和词汇学领域,这将在第四章、第五章详细展开。此简举其要有六。

1.拓展墓志语料本体研究领域

墓志的校勘,对断句和释文有重大意义。如在对唐后期建中到大和年间墓志的重新释读过程中,发现其可校正《唐代墓志汇编》相应部分达41处(参附录1);而这五百余篇墓志本身,还有篆刻错字12例(参见附录2)。

2.梳理古汉语婉辞的发展脉络

此为本书主体。第一章详述墓志婉辞语例,并分析内容分类和语法形式。

第一,婉辞样式不断求新。

由于社会生活和创作者联想力越来越丰富,突破程式化墓志行文的婉辞样式屡见不鲜。如引经等多种辞格是形成新词新义的重要修辞手段。唐代墓志中大量引用《论语》词句,使得文风典雅婉转。《论语》至今流传的成语有二百余条[26]。墓志中常见的有“苗而不秀”“中道而废”“哀而不伤”“礼奢宁俭”“博施济众”“克己复礼”“文质彬彬”“讷言敏行”“博文约礼”“安贫乐道”“节用爱人”“箪食瓢饮”“卑宫菲食”“瑚琏之器”“任重道远”“慎终追远” “从心所欲”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尽善尽美”等二十余个。

使用这些成语时常对原句有灵活形变,如“苗而不秀”,其在墓志中表达形式为“花才秀而风飘”(29.103《臧协亡妻淮阳向氏夫人墓志铭》[27]),或并用其他相关典故,对偶表达为“蔡生自负,颜子不寿”[29.140《李府君(弘亮)墓志铭》]。

第二,墓志婉辞类型有五种。

包括葬礼婉辞、品评婉辞、年龄婉辞、婚姻婉辞和谦敬婉辞。

第三,婉辞成因有三大块。

从墓志大量仿词背后的类推思维出发,以语法和修辞为中心,结合古代礼俗、哲学观念和文学传统,探求较全面解释。

第四,委婉修辞对词汇复音化和句篇衔接有着积极推进作用。

余者,古汉语婉辞的发展,在女性墓志用语方面有集中的体现,本书专节提出编纂专门的《女性墓志婉辞》建议,以期满足相关文学、史学和社会学专业研究需要。

3.补充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语料

隋唐墓志婉辞来源众多。在对其基本面貌进行描述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历时比较过程中,分析形成理据,对汉语复音化发展的研究尤具词例补充意义。

4.补充《汉语大词典》失收词语

隋唐墓志婉辞中已稳固(标准主要是隋唐墓志和传世文献皆常见)的双音词,可补充《汉语大词典》失收词及义项,提出其晚出例证等。

5.文化价值

墓志婉辞不仅是修辞与词汇的问题,更具民族文化特性。正如毛远明所说:“文化词语、文化词义是一种客观存在,探索其释义,对于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汇史的深入研究,对于语文辞书的编纂都有重要的意义。”[28]

典故辞可谓文化词语中最系统也最难理解的一类。如28.133《蔡元雪妻杨氏墓志铭》,除引《诗经》“有葛蕈女萝之德,蕴桃夭卷耳之志”“桃之夭夭,有其实,勉矣君子,宜其家室”;还有典故并举的“训子为孟轲之母,从夫合梁鸿之妇”“惜短景之不留,痛逝川之长往”“凄凉松柏,犹悲薤露之歌;杳郁陵原,徒萦蔓草之叹”,等等。这些典故皆所指同义,本来任用其一即可;并举不仅加强了表达效果,更有补足音节、形式对称的美化作用,是汉语独有的词句表达。又如文化词语研究热点——颜色词的阐释,将作为这部分代表问题在第四章进行方法论的总结。

6.当代社会启示

唐代在我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其时国力强盛、文明发达,对亚洲乃至欧洲一些国家曾经产生过积极影响。墓志必然包含墓主的身后评价婉辞,隋唐墓志基本从性情品德、才智学识和体貌风度三个角度进行品评。如性情品德类高频词语,多为表耿直的“贞”“直”“固”“刚”等所成双音词。包括占隋唐墓志总量四分之一的女性墓志,品评婉辞亦是婚后德行。这些体现了繁荣的唐代社会的价值风向,对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价值观有着渊源梳理的作用。

又,某些唐代石刻见证了这些联系。如唐代建中二年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全碑保存于西安碑林),记载了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情况。这对当今了解史实和面向未来有着可信的基础材料价值。

总之,正文将从隋唐墓志婉辞分类、复音化理据、隋唐女性墓志婉辞和语言学研究价值、相关学科研究价值五个主要方面展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