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委婉语和婉辞

委婉语是最明显的汉语修辞特色。但现有的修辞研究很少直接以古汉语语篇为语料。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是第一次对汉语委婉语做了系统研究的著述。“其重要贡献是突破了在字、词层次上的研究,将委婉语的概念扩展到了句子,甚至是篇章的层次。”[15]其实,委婉语的研究还应扩展到句样和篇章连贯等更多层面,真正说明汉语完成句际衔接的主要因素。

然而21世纪以来,研究委婉语的诸多论文将大量关注放在委婉语功能、手段上;其次是关注委婉语的构造;余者依次在研究委婉语种类、特征、语用机制、跨文化对比和翻译等方面。由于早期对委婉语进行研究的人员多从事英语教学,出发点基本上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往往套用西方语言学理论解释委婉语的含义、结构、功用和机制规则,故汉语委婉语的研究多存在简单重复现象,研究特点不够突出。特别是,直接以出土文献所含委婉语为语料进行研究的论作寥寥无几。这些都提示着可以挖掘隋唐墓志本体研究的更多方向。

我国第一部研究汉语修辞规律的专著《文则》指出,为文之法应“言简而不疏,旨深而不晦”[16]。隋唐墓志发展成熟,委婉是其首要特征。此处使用“婉辞”,因其与“委婉语”有语感的不同。“婉辞”包括“词”与“语”在内,即本书研究涵盖两类,隋唐墓志已稳固复音化的“婉辞”,及不确定稳固的“委婉语”,二者皆可体现中古词汇的复音化过程乃至规律。

墓志婉辞灵活丰富,形式上多为有律可循的同根词;内容上多是有典可考或同类辞格衍生的近义词。如先秦对不同社会群体“死亡”的等级区别性称呼,随着墓志发展格式化,这些用词不断微调外形以求新。通过各种辞格形成的“死亡”义婉辞数量庞大,即婉辞中明显一类。本书第一章第一个问题由此展开,指出至隋唐时期,墓志常见表“死亡”义婉辞有四种。包括传统沿用词(崩、薨、不禄、卒、死);后起礼制婉辞三类;修辞婉辞六类;宗教婉辞两类。从“后起礼制婉辞”来看,又含一般礼制婉辞、早逝婉辞和突亡婉辞、长寿而终婉辞。其中,一般礼制婉辞常见13个单音词,以之为词根而成的双音婉辞占全部死亡义用语的一半以上。如实际用量最多的同根近义词组“送终”“慎终”“饰终”“奄终”“告终”“临终”“早终”“暴终”。统计得出,“送终”用例近300个,余者则在10~50例之间。隋唐墓志中这样的庞大用量、同根近义词间的用量差,值得总结和观察。

总之,对这部分婉辞进行内容分类、来源分析、语义解释及其体现的礼俗变化等研究,十分有趣,更有着语言学、社会学、史学和文学等多学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