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画响菩提:佛教动画的文化透视
- 张启忠
- 2064字
- 2021-01-06 20:57:09
三 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社会原因
近代社会,西方基督教也曾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冲击。基于此,西方基督教调整了传播方式。其实,如今的佛教也处于类似的境遇。
首先是现代科学的冲击。19世纪,以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的兴起,揭示了宗教的虚妄,冲击了其教义神圣性的根基,进而削弱了基督教对世俗的控制力,形成了神圣与世俗并立的局面。“经验主义的、物理主义的实在体系取代了另一种,即圣经主义的、超自然主义的实在体系。西方思想就这样被禁锢在这两种实在体系的二元对立之中。实在世界要么是上帝的世界,要么仅仅是凡俗的世界;经文要么是神的启示,要么仅仅是历史文献。在当今的西方人考虑宗教的时候,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依然左右着很多人的选择。”[6]
应该讲,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对贫弱的清王朝的枪炮侵略与经济掠夺,使中国形成了列强割据的局面。众多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探索富国强兵的道路,提倡西学以强国。麻天祥曾经于2009年撰写了《佛学与科学——中国近代科学家对佛教的科学分析及比较研究》一文并指出“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新旧交错并陈,佛教文化更是包容儒道,兼采中西,入世出世、历史现实、理性信仰,对立统一,为救亡图存的社会思潮觅得一个新的理论源头。佛教与科学尤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携手联袂,竭力为佛学寻求‘实验的证据’,在有限的程度上,使佛教文化焕然一新——以佛教的思维方式探索社会与心性问题,借自然科学的成果与科学方法为佛学提供理性认识的依据,及先验的论证”[7]。
其次,工业化、城市化造成了人口的流动。工业化、城市化带动了昔日农村年轻劳动力的大迁徙,年轻人来到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现代传媒遍布的城市,从而造成了乡村文化生活的单一性与同质性。而且,现代传媒知识,开启了全新的认知视野,“就意识的层面而言,这意味着宗教不再被视为理所当然,而是成为个体反思和抉择的对象”[8]。换言之,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也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人口流动及大众教育公有性等现代性变革的冲击,佛教的影响力相对远离了社会的主流。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佛教还可以依靠土地、商业等庙产开办教育、医院、孤儿院,出版书籍(主要是佛教典籍的出版),修路铺桥等公益事业,在“利生”的同时,予以“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医药、乡村和市政建设等被人民政府纳入了管辖、管理、财政支持的范围。可见,以文化、公益为辅助的,乡村人际传播为主要方式的佛教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抑制。
再次,个体自主性增强,形成了人的“宗教喜好”。“宗教喜好”是西方国家的青少年在宗教林立的环境中,对于所信仰的宗教的一种自我选择。“宗教在个体意识当中理所当然性地位的丧失,意味着人们被迫选择——运用自己‘喜好’的过程。选择的对象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宗教的。正如我们看到的,欧洲人更多地选择世俗性,美国人则大多倾向于宗教选项。但是,即便宣称自己信奉某种宗教传统的保守型的个体,其信仰也是经过选择之后的结果。他一定记得这一选择过程,并且至少会潜意识地意识到: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不排除对这一选择结果予以逆转的可能性的出现。”[9]“宗教喜好”的出现表明,宗教已经成了个人自由选择、自发建构、自由进退的“私人领域”。
如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网络传播时代,个体可以借助网络浏览海量的信息,尤其是城镇化,让农民离开了乡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到大城市打工的群体,也接收到了与乡村不同的各种知识信息,因此,在青少年的信仰构建中,佛教文化不再是“天经地义”、具有乡土温情的“命定”选择。而且,由于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公民在宗教信仰方面更是自主选择。佛教动画视频则应当恒定地处在网络中,便于需要者的光顾、品读、理解与传播。
最后,市场经济中大众传媒的挤压。市场经济不仅塑造了自主性的个体,同时,也有大众传媒在炮制有如宗教宣讲的“终极意义”内容的心灵鸡汤,陶冶了在市场中迷茫的年轻人的情绪与心性,同时,赢得了商机。于是,《读者文摘》、报纸的“忠告”专栏、流行歌曲的歌词、广播电台的“凌晨夜话”栏目等励志性商品应运而生。这部分内容取代了宗教的心理安慰的功能,填补了相对日常生活而言的具有“终极意义”的虚空。
所以,适应时代的挑战及受众的个性化、自主性,佛教动画的互联网传播,有利于受众超脱地在众多影像中自主地选取、整合、建构自身的认同机制。另外,佛教自身的系统性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激励作用,正在日益彰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提到了佛教的作用。著名宗教学者魏德东教授对此进行了细化并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习主席多次提到佛教也有着深厚的现实背景。近代以来,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今天,儒家文化的制度性传承仍然没有建立,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现状与人们的期待也有很大的差距。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的载体。而21世纪以来的中国佛教,也日益建立起这一文化自觉体系,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