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对撞满怀

——历史节点中的社会差异构形

夏林清

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 教授

台湾行动研究学会创会理事长

这本书不只是一般的研讨会文集,它是大陆和台湾一小群实务工作者由相识相知到相惜的一个附产品。我们彼此之间所遭逢的碰撞,犹如行进中的两人,在一街角转拐处相撞了个满怀。这一撞,眼冒金星!双方身心所系的历史脉络与实践行动所彰显的社会差异,要求我们得明白表达自己,同时要长见识地去认识对方。

当实践工作者能够清晰勾勒特定社会现场里人们的困难境遇时,他在引领读者进入了解他人的过程中,同步认识到了实践工作遇到与难以突破的课题;又或是当他深刻体认着实践工作的不容易处,从而铺陈出自身内心矛盾与外在践行之间相牵连的关键点时,他激发了读者碰触与反观自己的情感与意欲;这时,作者与读者之间就有机会建构一种关系的空间。正是这样的空间涵容着人们具体社会存在的各样差异,也使得平日易被遮蔽掩埋的历史脉络露出五彩颜色的一些些线头。我们想追索与发展的行动研究的知识与方法,就是要能支持实践者开路寻伴,支撑实践行动相续相生!

走在推动社会改变取径行动研究方法的路上,我是如何被撞得直冒金星的呢?台湾的大学社工教师绝不会遭受到C校土石流般的行政权力的侵凌(吕新萍文),亲历切肤之痛而体认了“行动起来并改变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社工教师,所萌发的自主力量应该会是深沉的气。激进社工在台湾,早于1980年代就被提倡,工业社会工作也在台湾20世纪70到80年代间被应用过,然无甚痕迹留下。当前的大陆,建筑工人正在承受着的劳动压迫,直逼人心地要求社会工作不可以回避抗争,反而应该“把非正式的、乃至创伤性的社会抗争转变为正式的、积极的、建设性的社会抗争”(郭伟和文);李大君于文章中更明指“社工实践施暴者”的不义。若前面这三位揭示了大陆现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在学院中的处境,指出了专业被工具化使用时所发生的丧志与失能的危险,那么,“野生”的李俊所叙说的故事的主人公就不会只有他一人,而会有许多如他一般的“自然中的野生种子”(李俊文);年长若干的吉家钦已然是荆棘丛中锻炼出来的一名非学院派的好社工。当我们自觉地视实践行动为在社会现实中探究改变之道时,社会工作这一个方兴未艾的专业才有机会在中国走出自己的路。那么,这一次,台湾行动研究学会与大陆社会工作实践社群的交流发生在怎样的一个历史节点呢?

当我们猛然在转角与人狠狠撞上的那个片刻,眼冒金星地盯住对方一会儿,凝神站稳始知身在何处,再定睛看清欲往何处,我之于杨静就是这样一个作用物吧!“我站在了一个历史的交叉口”(杨静文),这不只是自觉而已,它是认受了若要将大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作为自己一生的志业,那就不可不识地脉水文,不能不心眼合一、手脚到位地努力劳动着,而且还要接续起青年人与高小贤老师、梁军老师这两代人在大陆社会内部的历史经验差异的距离;继往开来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创造逆势操作的社会条件。在行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改变得以发生的条件是正确认识行动研究方法的一个角度。

我,出生、成长于台湾,年轻时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想象热情诱发我在心理系中做着激进社工的活(当然,心理学中亦有相应的激进或批判的路径),这几年真是在对撞的金星里,逐渐发现大陆与台湾的行动者的行动样式和身心形构的差异是多么饶富趣味,更幸运的是我们所共享的思索社会解放的认真态度,督促我们要辨析地汲取人文社会科学里尊重人与发展群己关系的法门。“社会改变取径的行动研究”是在这样的追寻过程中被我们持续研发着。

这本文集所呈现的便是,一群着实在事情的行动者,探究社会现况如何可能发生变化的实践智能。

2012年8月于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