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疆界:留学生与新华侨
- 廖赤阳 李恩民 王雪萍
- 4002字
- 2024-11-02 12:44:39
序 留学是我们回顾历史、观察当今、面向未来的一面镜子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东方两个举足轻重的国家,有史以来,两国之间有着频繁的交往。按照周恩来总理的表述,“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两国人民结成了深厚友谊,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1972年9月25日,在欢迎田中角荣首相访华国宴上的致辞)。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日之间又经历了20多年的政府间关系断绝的对立状态,直到1972年才恢复邦交,1978年又签订了友好条约,两国政府和民间的交流从此走上正常的轨道。进入21世纪后,两国领导人之间又达成了建立“战略互惠关系”的协议,双方的交流合作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和密切程度。现在两国之间又在筹划建立21世纪新型全面合作。2009年10月10日,鸠山由纪夫就任首相后首次访华,温家宝总理在会谈中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克服了困难和曲折,进入了全面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发展中日关系对两国、对亚洲、对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双方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亚洲和全球的角度审视和把握中日关系,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牢牢把握中日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加大战略投入,全面加强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造福两国人民,为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中日关系历经风雨,迎来了今天的健康发展,这是值得两国人民高兴的事,但我们不应止步于此,中日两国之间还存在进一步扩大合作、对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共同做出贡献的空间和巨大潜力。而面向未来,我们更需要历史的经验和智慧。我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不仅指侵略和恩恩怨怨,还包括各个方面的人员、文化、经济、政治的交往历史。我们应该在了解和总结迄今两国关系曲折发展的基础上,为今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拓宽和跃升多提供一些历史经验的启示,找到更多规律性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丛书既是在客观重现作为中日关系中发展部分的一段历史,也是在为当今和未来的两国关系提供一面镜子。
从A国到B国留学,并不意味着两国在人种、民族或文化上存在优劣和高低,而主要反映了两国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头的不同,和一方是否愿意学习吸取他人的经验,另一方是否愿意接纳帮助他人。历史上,日本曾派遣知识精英不惮路途艰难到中国留学(“遣隋使”“遣唐使”);明治维新时,日本又派岩仓具视为团长的考察团到欧美各国学习近一年,由此下定了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的决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又有大批留学生去欧美,使他们在战争废墟上再次以“和魂洋才”的精神参考欧美经验重建经济大国。对于日本的这种好学和勤奋的精神,胡锦涛主席于2008年5月访日时在早稻田大学的演讲中如此描述:“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民努力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逐步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日本人民以有限的国土资源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日本在制造业、信息、金融、物流等领域位居世界前列,拥有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日本人民的骄傲,也值得中国人民学习。”
而在世界潮流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时,中国仍然故步自封,停留在“天朝大国”的历史幻影中,只有少数精英摇旗呐喊,和者盖寡,推行的改革受到重重限制,收效甚微,走向衰落,与日本的崛起形成鲜明对照。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朝政府的惨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告终。现在看来,这是已经没落的中国封建制度被宣判死刑的既残忍又无法逃避的结局(虽然清朝寿终正寝还要等到十几年后的辛亥革命),是中国险遭列强瓜分的“命运的沟底”,同时,它又是中华民族惊醒并重新奋起的转折点。
就在屈辱的《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1896),清朝政府决定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是清朝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做的表面文章,但有大量留学生,包括男女老幼在内的不少中国的精英志士也主动来到日本求学,显示了中国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产业文明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潮流,而日本是亚洲吸取西方经验最好、最成功的国家,所以要留学日本向日本学习改革经验,并通过日本走捷径学习西方文明。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留日期间写的日记里,这样表述了他对留学日本意义的体验:“我自从来日本之后,觉得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的行事,我们留学的人都应该注意”。(1918年2月4日日记)
此后,几乎影响20世纪中国所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如李大钊、陈独秀、蒋介石、周恩来、鲁迅、郭沫若等都曾赴东瀛求学,孙中山等则以日本为革命据点。他们从日本并通过日本,学到了大量的近代文明的原理,并以日本为参照,改革中国的政治、法律、教育、军事等各方面的制度。可以说,20世纪前50年,既是日本军国主义和侵华野心膨胀的时期,也是中国革命志士虎口夺食、以日为师为鉴从事祖国振兴的过程。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留学生几乎全部回国(除了少数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籍学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之间没有政府间邦交的关系又持续了二十多年。1972年两国恢复政府间邦交,少数公派留学生之后开始登陆日本,而大量的留学生再赴日本,形成第二次留日高潮则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以后。
近30年,中国大量留学生来到日本,日本成为中国学生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留学对象国。此过程里也交织着各种复杂的因素。日方从政府到民间,真心地帮助中国留学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作为个人也许各自的主观意愿有所不同,大多数人是出于对战争的反省和对华的“赎罪意识”,真诚希望与日本在文化上渊源极深的中国能够振兴,能够长期友好合作。也有少数人当时是出于一种优越感,或者说是将中国看作对自己不造成威胁的对象而有一种心理上的自信,还有人认为要培养“知日派”乃至“亲日派”(持这一观点的人在近几年中国迅速崛起之后就对招收中国留学生不那么热心甚至提出要加以限制了)。而中国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向日本公派留学生也有着复杂的心态,既希望从日本学到科学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又担心留学生在外面受到“精神污染”。不过大的背景是中国越来越走向开放,到国外,包括到日本的留学生人数上越来越多,而且除了公派以外,自费留学生也大量增加。留日学习的学科领域越来越广,专业程度也越来越深。20多年里,在日本各大学和研究单位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是所有留学生里人数最多的,比例估计达到5~6成。可以说,日本下大力气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无论对于留学生接受国还是派遣国,其社会、经济、文化效应都是双赢的,其中受益最大的应该说还是中国。而中国国内越来越走向开放的机制,使得中国的留日学生与其他各国和地区的留日学生相比,学成回国后对国内所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二次留日高潮,是促进中国国内经济科技全面崛起、视野拓宽、对日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意义做三点概括。
(1)留学日本是与中国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上升、观念变化的过程成正比的。
(2)留学日本既是反映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
(3)留学日本是人员、知识、观念与文化的跨国移动,构成了联系中日两国民间交流、人际关系网络与文化知识传播、观念转变的重要纽带。
我们认为,研究这一课题,还有几个现实意义和对未来的意义。
(1)对于多达数十万的留日学子(包括学成回国的和留在日本的)本人及其家属近亲来说,留日既是记录他们每个鲜活生命历程的“自我史”与“个人史”,也是承载这个群体的“普遍史”和“时代史”。
(2)在思考分析当代中日关系及其走向时,不能忘记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留学日本的这一群体之存在。在日本,有包括我们日本华人教授会在内的多个社团组织,在中日交流中正在积极地发挥着桥梁作用。而在国内,留日归国人员或是在社团组织中,或是在各自的行业里,辛勤耕耘、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各种作用,而这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又和他们的日本留学经验有关。
(3)在思考中日关系的今后走向并对中国全面崛起后发展思路进行审视时,也可以从留学大潮中寻找到不少启示,比如,虚心学习、信任尊重留学生等。另外,曾经的留学生有不少人在回国后已经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栋梁,还有不少人留在当地并进入了主流社会。通过留学大潮所产生的这些新的交流渠道和纽带,是推动今后的中日关系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基于以上的想法,我们编写这套丛书,计划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卷《大潮涌动:改革开放与留学日本》。主要以“改革开放30年与留学日本”这一宏观大局为对象,内容上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为主,由于兼有丛书总论的性质,所以也包括了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对30年间的总体状况的概括和基本数据的统计。第一卷已于2010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二卷《跨越疆界:留学生与新华侨》。记录新时期留日学子的奋斗历程与日本新华侨社会的成长轨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在日的学习、生活以及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留学生和在日华人对日本社会、中日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第三卷《时代召唤:中国的崛起与留日归国人员》。叙述留日学子归国服务、报效祖国的心路历程。主要以改革开放后的留日归国人员与中国社会变迁为对象,介绍、分析留日归国人员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贡献。
第四卷《历史回声:从留学日本看中国与世界》。对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历史回顾与展望。重点放在对清末以来的留学日本及其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日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上,也可以上溯到明治以前的中日关系。作为历史的回声,通过留学日本看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这一百多年的轨迹,并对其将来进行展望。
希望读者能够支持我们的丛书,并提出宝贵意见。
日本华人教授会创会代表、留学日本丛书主编 朱建荣
(2014年5月12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