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越疆界:留学生与新华侨
- 廖赤阳 李恩民 王雪萍
- 1879字
- 2024-11-02 12:44:45
三 互派留学生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提出了提供奖学金、接收来自发展中国家留学生的计划。当时国会议员中反对的呼声很高,议员们对于用国民的税金资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提出了异议。但是里根总统理直气壮地反驳说:“你们不要只考虑眼前利益,从长远角度看,我们是不会吃亏的。接收留学生一是可以培养知美、亲美派,二是可以保证我们今后科技人才的需要。”
2000年4月19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就有关留学生政策谈到“美国要想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必要促进国民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同时也应该鼓励接收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毕业归国后,当他们成为该国领导人时,就会和我们建立密切的友好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国民能够理解。为此既要促进接收留学生,同时也要对外扩大派遣留学生。对于那些接收留学生比例偏低的学校,要援助它们,消除由于签证、纳税等烦琐手续而给他们造成的对外交流方面的障碍”。[2]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国际化的进展,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生存与共。对于个人,他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特定地区及部门的利益,而是超越了民族、阶级、宗教以及意识形态的范畴。作为地球村的村民,需要将自己塑造成具有国际视野与交流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因此,接收与派遣留学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可以形成一种密切的人才交流网络,从而增进彼此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好关系。
另外,留学生身居异国,通过实地接触、体验异国文化,来开阔视野,使他们成为能够适应全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点上互派留学生的意义极其深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来日本留学的亚洲各国留学生,回国后进入各自国家领导岗位的亦为数不少,他们为日后加强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然而近二十年来,日本接收留学生的真正目的好像只是让留学生更多地了解日本、培养更多“日本通”,让他们为日本走向国际舞台出力。但是尽管如此,这个目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现在仍然需要画个问号。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在接收留学生方面切实可行地依照其既定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智囊团成员、中国政府官员及高级研究者当中,大多数是留美派。在美国硅谷兴办的企业中有三成企业是由中国人创办经营的。据说美国的高级研究人员中华人的比例占到了1/3左右。
美国认为正是留学生们的聪明才智造就了美国经济的活力,激发了其在知识领域的创造力。美国前总统卡特曾经说过,“美国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而美国的智慧则在中国人的头脑里。”
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才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极其重要的资源。派遣和接收留学生,既可以使他们学到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培养高水平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留学政策,无疑会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快速地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很多大学都以此作为改革目标,致力于把大学的教育、科研及其管理运营都提升到国际水平。
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下,接收与派遣留学生既可以加快各国间人才网络的形成,同时也能增强各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不言而喻,这对于实现国际化也是大有益处的。
留学生在适应留学所在国环境的同时,通过与当地人的相处和密切接触,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提高处理危机及危险事态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感,通过在苦闷中挣扎,在矛盾中斗争,使自身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特别是对于一直生活在富裕环境中的日本学生来说,去国外留学,在陌生的环境中挑战新生事物,逆境成才,不失为一个锻炼意志的良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鲍林格校长指出:“当今全球化正在迅猛和根本地改变着世界。大学是否能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从制度方面再一次进行检查。大学的每个成员,不论是教职员工还是学生,都应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锻炼,也应该鼓励大家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历练。”
早稻田大学白井克彦校长说:“在大学之间跨越国境开展合作、构筑人力资源网络、实现‘知识共创’是建设全球化社会必不可少的手段。担负未来全球化社会建设重任的人不仅需要具有超越国境的视野,来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更需要具有一种世界公民的气概,而大学正担负着培养这种人才的使命。”
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是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为此,扩大留学生的交流对于增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加深各国间的知识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接收和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