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一、骨质疏松的诊断现状

人体骨量丢失不易被发现,而且在丢失早期无明显症状,因此骨质疏松常在患者发生第一次骨折后才得以诊断。所以,早期对个体骨质疏松风险的评估对于预防第一次骨折的发生尤为重要。年龄、低体重指数、脆性骨折的病史、家族骨折史、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吸烟等都应被纳入诊断依据。

目前,骨密度(BMD)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及预测骨折风险的最有效方法,BMD测量就是利用X线检查和其他技术对人体骨矿含量、骨密度和全身体质成分进行无创性定量分析。常用的仪器有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定量超声(QUS)和定量CT(QCT)等,其中DXA应用最广,利用DXA可测量脊柱、髋部、前臂和全身的骨密度,并可做全身体质成分定量分析,是公认的使用比较广泛、也比较成熟的骨密度测量技术,被称为骨密度测量的“金标准”。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标准,骨矿含量或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可分为以下四类。①骨量正常:骨密度(或人体骨矿含量)等于或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0个标准差以内;②低骨量(或骨量减少):骨密度(或人体骨矿含量)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1.0~2.5个标准差;③骨质疏松(OP):骨密度(或人体骨矿含量)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④严重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伴一处或多处骨折。

除骨密度测量外,临床上还会参考患者年龄、性别、病史和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血生化指标、骨转换标志物、骨肿瘤标志物、骨代谢激素等)来辅助完成骨质疏松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对于早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以及鉴别原发性、继发性或特发性骨质疏松是不可或缺的。虽然生化检测本身不能用于诊断骨质疏松,但生化指标可以反映人体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情况,有助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分型和鉴别诊断,以及早期评价治疗后的反应。

二、骨质疏松的治疗现状

目前,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物理治疗(脉冲电磁场)、药物治疗(二膦酸盐类、降钙素、钙剂、维生素D等)、中医疗法等。这些方法对骨质疏松都有一定疗效,但戒烟、戒酒、规律的运动锻炼、摄入足量钙、保持正常的激素水平才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必要方法。

(一)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首先应提高人们的认识,普及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注意营养;其次,适当增加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去除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增加骨量,预防骨折的发生;最后,给予适量的钙剂、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对于有疼痛症状者给予消炎镇痛剂,以缓解不适。对于骨折卧床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二)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原则

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不同于其他病理原因的骨质疏松,单纯补充钙剂及雌激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给予促进钙剂及雌激素吸收的药物作为辅助治疗。促进钙剂吸收可选择维生素D,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便是控制体内雌激素受体的有效药物。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强调合理搭配饮食,食用海产品、豆类、动物肝脏等含钙和维生素高的食物;②注重锻炼身体,能促进骨质调节因子的生成,以保证骨的再建,防止骨质疏松;③合理的康复治疗,能防止不良运动习惯造成的骨质损伤;④结合中医方法能对身体内分泌进行调节,并协调身体内环境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