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善舍慎得
- 南怀瑾的8堂国学励志课
- 项前
- 18804字
- 2020-11-26 10:45:35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宠辱得失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因此,在面对宠辱时,要做到波澜不惊。而要做到波澜不惊,就需要有看淡世事的胸怀。人在受宠时,要做到淡然处之还算容易,而受辱时,要做到处之泰然则很难,所以,应多多修炼自己的胸怀,因为只有胸襟宽广的人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少一分欲望,多一分快乐
大师语录:
做人平凡就是佛。一般人学佛学成了疯子,不肯平凡。佛在悟道之后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个个是佛,佛所有的智慧德相大家都有,为什么不能悟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那你只要不妄想不执着就好了嘛,是不是很简单?你说,是啊,所以我天天在除妄想。唉,你那个除妄想的念头不又是妄想执着吗?所以你连一缸水也喝不完,更不必说一江水了。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南怀瑾大师认为,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顺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充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得到,那么,必定会遭来无尽的苦果。
《尹文子大道上》说:“故曰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是说世人总是将功名富贵看成是人生成功的标志和象征,仿佛只要得到了功名富贵,就得到了一切;失去了功名富贵,就一无所有。于是人们把自身的一切活动都与功名富贵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很多人生活痛苦的根源。佛家讲人生七苦,其中之一就是“求不得”,也就是有所求而无所得,当我们汲汲于功名富贵的时候,总是会因为“求不得”而痛苦。事实上,只要我们能够看淡功名富贵,这种痛苦就不会存在,因为我们不再去“求”,自然也就不会有“不得”,痛苦也就消失了。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往往拥有的财富多了,却变得越来越不幸福,压力也越来越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没有一颗知足的心。永远不知满足,就会永远感到欠缺。
从前有一个山民,以采樵为生,日夜辛苦劳作,却仍然过着穷困的生活。他在佛前不知烧了多少炷高香,祈求大运降临,脱离苦海。一天,他在山坳里竟然挖到一个一百多斤的金罗汉!
转眼之间,他荣华富贵加身,又是买房又是置地。亲朋好友一时竟多出了好几倍,大家都来向他祝贺,目光里充满了羡慕。
可山民只高兴了一阵子,继而又犯起愁来,食不知味,睡不安稳。
“偌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一时也不能偷光啊!你愁什么呀!”他老婆劝了几次也没任何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
“妇道人家哪里知道,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那山民叹了口气,继续说道:“人们常说十八罗汉,但现在我只挖到一个罗汉,其他十七个罗汉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全部归我所有,我就满足了。”
原来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啊!
心有妄求,人不能自救,佛不能救,天不能救!
禅宗有许多故事,都是用来劝解人去掉贪心的,又如下面这一则:
有一个人,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这人问道:“禅师!你认为我能从夫人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说道:“佛法如慈航普度,如日光普照,不只是你夫人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这人不满意道:“可是我夫人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你只为她诵经超度就好。”
无相禅师慨叹这人的贪心,但仍慈悲地开导道:“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心点燃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会因此而减少亮光。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众生!”
这人仍是顽固地说道:“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他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然已经说了是一切,又何来除外?”
这人茫然,若有所失。
有些人以为有钱,一掷千金,是潇洒;有些人以为穿名牌、挎名包,是潇洒;有些人以为一餐饭吃上几万元,是潇洒。他们看不到心灵健康对人生幸福的重要意义,他们为了追求财富用尽心思,有了财富又尽情地放纵自己。他们缺少知足的心态,所以,不管是挥金如土还是一掷千金,都享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老子云:“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就是说,罪恶没有能大过放纵欲望的,祸患没有能大过不知足的,过失没有能大过贪得无厌的,知足的人,就会常觉得满足。
但是有些人往往是知多知少难知足,就像《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老太婆一样,要了木梳要木盆,要了木盆要木屋,要了木屋要皇宫,要来要去最终一场空。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所以,知足这一点很重要,如果能够做到事事知足,就能控制自己膨胀的欲望,就能做到平淡自足。
那么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呢?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人的一生时时面临选择,处处需要取舍,而人又往往被困惑不已的琐事所纠缠着,需要的是断然的舍弃与明智的抉择。
万物唯心造,境由心生,一切皆因心起。世上的事。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就算强求你也得不到。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欲望越多,烦恼也就接踵而来。学会放下一切执着,才能不去计较得失,拥有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
人这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有挫折,有烦恼,有痛苦,想躲也躲不过去。对此你叹息也好,焦急也好,忧虑也好,恐惧也好,都解决不了问题。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话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卡耐基也曾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学得豁达一点儿。”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的说法: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
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都是人所需要的,两者相较,精神上的满足更加珍贵,物质上的满足是以精神上的满足做基础的。香港作家张立对金钱有一番妙论:“口袋里无钱,存折里无钱,但心里装满钱的人最苦;口袋里有钱,存折里有钱,但心中无钱为大福也。”也就是说,追求功名富贵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让追求功名富贵充满自己的内心世界,否则,那便是最痛苦的。
拿读书这件事情来说,中国古代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说法,似乎是只要读好书的人,一定可以飞黄腾达,走上仕途,于是有了一大批的人皓首穷经;这些读书人中的大多数人之所以会选择读书,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读书而求取功名富贵。到了现代,又有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这个口号一样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走上读书的道路。然而,有些人一旦不能如愿,心灵就会受到极大的打击而不平静。
功名富贵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在世,并非是为了功名富贵而活,而是为了内心的充实而活。这正是为什么有些腰缠万贯的富翁始终不快乐的原因,因为他们虽得到了功名富贵,内心却是空虚的。所以,不要将人生视为追求功名富贵的过程,而要将其视为满足内心的充实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够洒脱,才能够快乐。
李叔同的一生正是追求内心充实的写照。他出身于富商之家,在未出家之前可谓是锦衣玉食,但是他对此看得却很淡。在他15岁的时候就有“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的感慨。
李叔同一生学习不辍,这正是他取得成就的根源,他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近代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是他的仰慕者,李叔同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他并没有用这些成就去换取应有的功名富贵,而是依然沉浸在孜孜不倦地钻研上。
当李叔同毅然放弃了尘世中的生活,选择了出家为僧,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他却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他希望从佛学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出家之后,他苦心修行,精研律学,弘扬佛法。终成一代高僧,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李叔同认为,功名富贵就像浮云,他不仅没有想着去取得功名富贵,而且主动放弃了原有的功名富贵。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才如此包含智慧。
功名富贵就像缰锁,一旦人将自己所有的行动都与其相连,那么人生就会变得虚无和苍白。
“身外物,不奢恋。”这是知足常乐者的智慧;
“烦恼事,快放下。”这也是知足常乐者的智慧。
放下也是一种幸福,不婪是智者的思想,淡定看待富贵功名,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谁就会活得轻松,过得自在,真正地摆脱心理的枷锁。
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大师语录:
宗教的偏见最多,也最排他。但是我看每一个宗教都一样,因为基本上都是教人为善的,这总没有错吧!不必说你是那个教,我是这个教。你睡午觉,我睡晚觉。宗教的最高处是有不同,但你不要用最高来看人家,要从平等线来看。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纵观人生之路,充满曲折坎坷,成功与失败、幸运与挫折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人生又是充满竞争与诱惑的过程,每个人都企盼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是不经意间失意却悄然而至。成功与失败相生相伴,得意和失意交替存在,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
有些人取得一丁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自以为了不起,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变得轻狂起来,这样的人需警惕,因为得意往往是一时的,谁都不可能永远得意。也有许多人一旦失意,便垂头丧气,久久振作不起来。而很多“伤心总是难免的”的失意也往往是一时的。得意不忘形,是做人的品质;失意不失志,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得意和失意都是人生弥足珍贵的财富,人生没有永远的得意与失意,只有永远的追求与前行。佛家讲究: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尘世中的我们固然不可能像佛家高僧那样进入一种无我、心外无物的高超境界,但我们也要努力去做到成功时不得意忘形,失败时也不灰心气馁,有成绩不骄傲,失败了不骄躁,以一颗平常心坦然处之。
有一句话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很多的苦恼烦闷都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比如,太在乎别人怎么说,太在乎别人怎么看,怕别人责怪而自责,怕别人取笑而自卑,甚至是怕难堪而自闭。
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儿一次悲观伤感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
院长交给男孩儿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儿蹲在市场角落,意外的是有许多人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愈来愈高。回到孤儿院,男孩儿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有人出比前一天高10倍的价格买,他依然不卖。最后,院长叫男孩儿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比在黄金市场还高出许多,更由于别人出多高的价格男孩儿都不肯卖,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生命的价值观就像故事中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人亦是如此。如果你看重自己,自珍自爱,生命就有意义,就有价值。
所以,我们只要拥有了一颗平常心,就会在幸运面前不骄不躁,在失意之时积极寻找解脱方法。人拥有平常心,不仅是处变时的泰然之心,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恒常之心,是不苛求、不执着的平和之心,是不避艰险、直面人生的自信之心,是不急不躁、顺其自然的从容之心。
平常心是智慧的美丽珍宝。人要想修炼内心,首先要让心得到净化,让心安稳,让心宁静,不要有杂念。否则心就会因种种世事而产生攀比之心,计较之意,让自己处在焦躁之中。
有一位信佛虔诚的居士,在自家屋后开辟了一片花园,种了四季的花草。他每天都勤于修剪、整理花圃,所以枝叶茂盛、花香袭人。这位居士常将这些清雅的花,送到寺院去供佛。有一天,这位居士遇见寺院的住持禅师,也将花送给禅师。禅师很高兴地说:“你每天都来插花、换水,确实是功德无量!佛经里说:‘以花供佛,能生生世世得庄严。’”
居士说:“我每天整理花草、剪下花朵,送到寺院供佛,我的内心就会特别宁静、清凉、轻安,这也是我每天喜欢来供佛的原因。”
禅师说:“是啊!学佛心中应无所求,当下就是清净。”
居士说:“虽然我每次以花供佛,心很清净;但是回到家就会有烦恼,心不得安宁!请问禅师,我要用什么方法,让我的心在家也可以清净呢?”
禅师说:“花瓶里的花,一段时间后就会凋谢!你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让鲜花保持新鲜吗?”
居士说:“要时常换水。因为花的茎浸在水中容易腐烂,无法吸收水分供给花朵,花就容易凋谢。所以我必须每天换水,并且剪掉烂掉的梗茎,这样才能保持花的新鲜。”
禅师说:“花的新鲜与我们身心清净的道理是相同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常常自我净化、调整心念,才能适应环境;因为我们是无法要求环境来适应我们的心的!”
这位居士听完后,随即接着说:“我若能常在寺院里,不知有多好!我很期待有一天能放下一切,在寺院宁静的环境中好好聆听佛法,学习佛经梵音的唱诵。”
禅师又说:“其实,呼吸之间就是梵音声。只要把混乱的心念时时消除,这种天地宇宙、周围环境,乃至于你的身心动作,无一不是清净梵音声。你两边的耳朵就是现成的菩萨道,身体就是清净的佛道场!”
这个故事讲述了平静的心灵可以沉淀所有生活中际遇的道理。
那么,如何尽可能地沉淀我们的心灵呢?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淡泊名利,不因穷富困扰。“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是说本来是上等香料的芷,被浸泡到臭水之中,也会变臭,使得人们远离它。因为芷内心不定,容易受到外界的滋扰,如果能内心安定,必能保持自身的清新,就如出淤泥的荷花,亭亭直立,花香四溢。人面对穷富困扰或者恶劣的环境,也是如此。
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心境;王安石“宠辱不惊”,也是一种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但人更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人需要以一种平和而又谦逊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样,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人生都会精彩。
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王楠就有着一颗平常心。她认为,在乒乓球比赛中,输赢都是很正常的,谁也不可能只赢不输,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而且良好的心态,对于参加乒乓球这样的对抗比赛尤为重要。在第45届世界乒乓球赛女子单打决赛中,王楠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凭借自己过人的心理素质——平常心,淡然面对一切得失,从而在最后三局比赛中出色地发挥了自己的水平,连胜三局,最终取得了女子单打的世界冠军。
怀有平常心,因为心无滞碍,自然能发挥出全部潜力,把事做得更好。综观古今中外,真正的高手,都是能以平常心驾驭自己的人。一个人如果真的能放下急功近利的浮躁,顺应自然之道,认认真真地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与周围事物和谐相处,那么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就不会动辄患得患失了。
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是人的心灵,在禅宗看来,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就进入了平常心的世界。然而,在今天能保持这样的平常心并非易事。
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不能忍受前行的孤独和枯燥,中途或改道,或半路折回,或放慢脚步去欣赏其他风景了。能够执着、坚定忍受孤独地走那些崎岖小道的人,最终会得到应得的收获,尽管他们只是生活中一小部分人。
走无人同行的路,坚守无人喝彩的人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心志,检验一个人生命的弹性。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很平凡的生命,能否赢得别人的喝彩并不重要,只要在自己生存与生活的环境中,大部分人能容纳你,接受你;小部分人能善待你,喜欢你;有那么几个人能牵挂你,真爱你,也便是幸福的人生了。
如此,一个人若能在面对大起大落、成败得失时保持一份淡然的心态,就能清晰地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间的因果关系,于乱麻中理出头绪来。这样的人一定能做到“天理自乍见时充拓,如磨尘镜,光彩渐增”。反之,遇事冲动浮躁,虽心可敬,但行可怕;或者萎靡不振、停滞不行,“惮其难,而稍为退步”,那你就永远只能与理想“远隔千山”了。
有这样一首偈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样的春花秋月,同样的夏风冬雪,同样的天地间气候变化的自然产物,如果境随心转,不同的人去感受就有了天壤之别。所以,当我们面对人生浮沉、世情冷暖的时候,如果能够泰然处之,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我们就拥有了精彩的生活。
“放下”中洞见大胸怀
大师语录:
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南怀瑾《论语别载》
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很多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一个人在生活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拿得起,难能可贵;放得下,更是人生处世之真谛。因为,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
从前有一位神射手,名叫后羿。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过手。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技艺,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手下嘴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在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后,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练一番,好尽情领略后羿那炉火纯青的技艺。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你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你精湛的射箭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1000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100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陪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手下道:“这个神箭手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给他定下了赏罚规则,反而他大失水准了呢?”
手下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射箭,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箭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呢?”夏王深有感触地说“看来一个人只有真正把赏罚置之度外,才能成为当之无愧的神箭手啊!”
后羿的水平之所以不能如常发挥,是因为他患得患失、过分计较利益得失之心在作乱,这些成了他成功的阻碍。
在智者的眼中,人间琐事没有一件是放不下的。对于大千世界而言,不过匆匆一过客,学会放下,实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嘶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找到快乐?”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无际大师带青年走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人的痛苦、孤独、寂寞、灾难,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放下”在人生中太重要了。虽然“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有些人放不下功名;有些人放不下金钱;有些人放不下爱情;有些人放不下嫉妒。世人能有谁真正地“放下”呢?
著名学者季羡林奉行“三不主义”,其中一条就是“不计较”。这具体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而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一位记者去采访两位颇有名气的画家,请他们谈谈如何发现美,并因此而为世人创造出美来。其中一位画家说道:“追求和发现美,是每个画家梦寐以求的事,将它们诉诸笔端,现于画纸,更是每个画家的神圣职责所在,当属义不容辞!”他说到这里,不无惋惜地摇了摇头,十分失望地说:“恕我直言,我表示非常遗憾。虽然我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过世界很多地方,不管是游历也好,观光也罢,然而,我从来没有找到那股激情,也就是说,没有找到令我下决心画下来的完美面孔。”画家说到这里,对记者举例道:“在每张面孔上,我都或多或少地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可以说我的追寻不过是一场梦而已,徒劳而无功。你想,这样充满缺陷的面孔,怎能构成我完美绝伦的画卷?”画家连连摇头表示无可奈何。
而与他齐名的另一位画家,却平淡地对记者说:“我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位艺术家,也没有到国外去追寻什么灵感,我只是置身市井之中,与大众融为一体,与他们同哭同笑,结果我发现任何一张面孔都不是微不足道或者一无是处,我总能在其最普通、最平凡的地方,发现其有更美更与众不同的东西来。”这位画家深情地说:“他们的每张面孔,都是一件艺术珍品,是一个人活生生的自画像。”说到这,画家的脸上满是圣洁的光辉,他说:“这些对我来说,已深感快乐,即使我不是一位艺术家,我也生活在他们当中,我很心满意足!”
俗话说,纵是白玉也有微瑕。过分地执着,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无法实现的落差,反而令自己痛苦。同样谈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故事中那位苛求完美的画家看到的是这样或那样的瑕疵;而承认差异,善于发现美的画家却从生活中找到了一件件艺术珍品,发现了一幅幅美丽画像。可见,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审美观所产生的结果,有多么不同。
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是太多了,但为什么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后者是拿得起,却放不下。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拿得起”也“放得下”的人生智慧,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从而让内心更加强大。
“莫强求”中有大智慧
大师语录:
净的福叫作清福,人生洪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却不然,没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人到了晚年,本来可以享这个清福了,但多数人反而觉得痛苦,因为一旦无事可管,他就活不下去了。有许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他硬是享死了,他害怕那个寂寞,什么事都没有了,怎么活啊!所以我常告诉青年同学们,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这才会看到洪福是厌烦的。佛经上说,一个学佛的人,你首先观察他有没有发起厌离心,也就是说厌烦世间的洪福,对洪福有厌离心,才是走向学佛之路。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每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尤其心态会决定其采用的处理方式。
一个人在得意顺意的时候,心情一定大好,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人之常态。但是,人的一生往往也会有如四季变化,人生之路不可能都是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时候。所以,不管在人生中遇见怎样的“风雨”,一定要学会坦然面对并敢于接受考验。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一生之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都会有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的时候。
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潜藏在人们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和别人一般齐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乎,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比别人强,就趾高气扬;不如别人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里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那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
有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官整天吃不好睡不香,人们都以为他是在忧国忧民,其实错了,当有人问他其中的缘故时,他竟然说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话,他说:“我每天都在想谁整我,我整谁。”试想一下,这样满心思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人活着不累吗?
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个穷人,从来不会去奉承富人。因此富人对此很恼怒,便责问他:“我富你穷,为什么你不来奉承我?”
这个穷人说:“你富你的,你的钱又不分给我,为什么要我奉承你?”
富人表示愿意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一点儿,来换取穷人对自己的奉承。
穷人说:“只给一点,不公平,不干。”
富人说:“那给一半,行不行?”
穷人说:“如果你给了一半财产,我们双方平起平坐了,我还用得着奉承你吗?”
富人说:“那全给你呢,你总该奉承我了吧。”
穷人说:“这么一来,我富你穷,应该轮到你奉承我了吧?”
所以,如果你认为自己现在还处于穷人的位置,当你面对富人时,你是否有这个穷人般的自信和淡定?其实,只要你无所索求,你就会拥有充足的自信,去面对所有的人。要知道,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自从容。
俗话说,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所以,千万不要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很多人胜过了别人,却有了“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是凡事不强求,不与人比,做好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只要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昨天比,明天和今天比,一天比一天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一层楼,岂非自得其乐?
终须有,总强求,这不是我们所强调的生活态度。古人说:“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也就是说,家有万顷的良田,一顿也最多只能吃三升。家有千间的大厦,睡觉也最多只能占用八尺大的地方。其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赤条条的,一无所有,但是我们仍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在家人的关怀中感知人世的温暖,在奋斗中感觉生活一天天富裕。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去感叹不满足呢?人生的意义应该是奋斗,是追求,是堂堂正正做人,是踏踏实实做事,这样,终老时,你一定会收获一份成功的人生。
不要追求太多,太多了,生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你就会感到你的人生因缺少遗憾而懒得去追求;太多了,你的人生就会显得过于臃肿,你就会感到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负累,因无法带得动而终生不能轻松。其实,人的生存需求是极其有限的,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的还望着锅里的?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写过一个短篇故事:
有个农夫每天辛勤劳作,但由于他仅有一小片贫瘠的土地,所以收成很少。一位天使可怜农夫的境遇,就对农夫说,只要他能不断往前跑,他跑过的所有地方,不管多大,那些土地就全部归他所有。于是,农夫兴奋地向前跑,不停地跑,他想停下来休息,但他想到能得到大片的土地时就更加兴奋,于是,他又拼命地再往前跑,直到他实在跑不动了,但他仍然打起精神,不顾气喘不已的身子,奋力向前走!终于,他体力不支,“咚”地躺倒在地上,死了!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但故事中像农夫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很多人总认为自己拥有的不够多,于是一边抱怨一边追逐,试想,总有一天,他们会因背负的太多而像故事中的那个农民一样“咚”地倒下,死去。
清代陈伯崖曾经撰写了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这可谓是金玉良言。
无求,是一个人的智慧到了可以看淡一切的境界,“得失随缘,心无增减。”得到时,不欣喜忘形,失去时,不痛苦绝望;富贵时,淡然处之,贫穷时,修身养性。这是一种无惧无畏的坦荡,也是一种恬静淡然的处世。
人到无求就不会被名所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一首《好了歌》中这样写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这首诗道出了功名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功名也会渐渐被淡忘。无论你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不会永远伴随着你。
人到无求就不会被利所扰。有句古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于是有些人每天都生活在自私自利的空间,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昧着良心,做出种种让人鄙夷的事。现实中,有多少子女为父母留下的财产而你争我夺,甚至摒弃了亲情而大动干戈;有多少夫妻婚姻破裂后为了分割家产而反目成仇,忘记了夫妻一场的缘分;有多少朋友为了一点点的不愉快,撕破脸皮,抛弃了“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朋友”的忠告。利益的驱使,扰乱了很多人的正常生活,扰乱了很多人的亲情、爱情和友情。
但如果人能做到“无求”,便会心胸开阔,心花怒发,心清气爽。如果人能做到“无求”,便不会被利益弄得神魂颠倒,趋之若鹜。人如果能做到“无求”,便不会被浮云遮眼,被一叶障目,人会变得“心旷神怡,宠辱不惊”!
所以,“不强求”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人不可走向极端,那样就会让人意志消沉,成为自甘堕落的借口。“不强求”中放弃虚名利益,实为人生之道。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大师语录: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学佛的人要先能明了这一点。世界上一切人的心理佛都知道;一切人都把不实在的东西当成实在,真的清净来了,他也不会去享受。学佛证到了空性,自性的清净无为,大智慧的成就,才算是真福报。真福报那么难求吗?非常容易!可是人到了有这个福报的时候,反而不要了,都是自找烦恼。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鱼和熊掌之间孟子放弃了鱼,而获取了熊掌。人在面对两种自己都想要的东西时,必须学会取舍,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哈里森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曾被邻居们认为很傻。为什么呢?好事的邻居做过这样的试验:拿出一个5美分和10美分的硬币,让小哈里森从中挑一个,小哈里森每次都拿那个5美分硬币。邻居们都以此为乐。
一天,一个外地人从此地路过,听说这件事后,也感到很奇怪。于是,他亲自试验了一回,结果也一样。他拍拍小哈里森的肩膀,微笑着说:“小朋友,你很聪明,一点儿也不傻。”小哈里森也笑了。
随后,这人一言不发地走了,大家都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终于有人想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如果小哈里森拿了10美分的硬币,下次就不会有人去做这样的试验了,那么,每次5美分的收入就将不复存在了。
托·福勒说:“聪明的人总会在放弃微小利益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利益。”原来,小哈里森就是这样聪明的人。他通过放弃眼前的小利,来保留长远的利益。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眼光,可真是了不起啊!邻居们都赞叹不已。
眼光长远的人,往往不容易被一时的得失所迷惑。很多成功者的例子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人同样面临着金钱等物质性的诱惑,但由于能够执着于自己的梦想,从而摆脱了眼前利益的诱惑。相反,那些短视者只能迎接失败,因为他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忽略甚至忘记了给未来播种,最后只能被未来所抛弃。
眼前的利益或许更有诱惑力,但我们必须明白,什么东西更值得我们去期待和追求。眼光长远的人,往往能获得舍小取大的利益。
古话讲:“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在明智的选择中,聪明的放弃占有较重的比例。泰戈尔说:“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舍得是生活中时时要面对的基本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渡过风风雨雨。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鱼和熊掌兼得。明智的选择胜过盲目的执着,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审时度势,学会扬长避短,学会把握时机。而懂得放弃、舍得的道理,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
狐狸被猎人布下的套子夹住了一只爪子,但它毫不迟疑地咬断了那只脚,然后逃命。放弃一只脚而保全一条性命,这是狐狸的哲学。号称“飞禽之王”的欧洲金雕,一窝只生两只幼鸟,但有时仍然食物不足,于是手足相残,强壮的一只便把弱小的一只挤出巢穴摔死崖下。金雕妈妈别无选择,只有容忍这种残酷“舍弃”的现实。东北狼一旦被猎手的铁夹夹住,便会把自己被夹的那条腿咬断逃生,凭着这种痛苦而果断的“舍弃”,保全了生命。
人生亦是如此。当生活强迫我们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时,主动放弃局部的利益而谋求整体的利益是最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法则。
人必须学会取舍,学会放弃,学会选择。有所为必有所不为,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是,我们更多时候,执着于有所为有所得。人如果只看到选择放弃时的失落和痛苦,从而坚持不舍不放弃,也许会面临更大的失去的痛苦。
历史上有个故事。
汉代荆州太守杨震调任,途径巴邑,曾得到杨震提携的县令王密前往拜见,并献上黄金10斤。杨震对此举十分反感:“我过去推举你做官,是因为你有才华,并非为了受贿。”执意不收,王密劝到:“半夜三更,无人知晓。”杨震怒而质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人知晓?”王密只好尴尬地拿走了黄金。杨震舍弃了巨额黄金,却赢得了“四知太守”的清官美誉。
放弃一时之利,是享有永久之益的基础。凡是主客观条件不相一致的事情、不一厢情愿的事情、能办到但不能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好处的事情都应属于放弃之列。我们应该放弃计较带来的痛楚;放弃受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难言的烦恼;放弃无聊的争吵;放弃没完没了的解释;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金钱的贪欲和对虚名的追逐……人有所放弃,才会有所取得;有所不为,才有所为。为了熊掌,我们可以放弃鱼;为了事业的成功,我们可以放弃消遣娱乐;为了纯真的爱情,我们可以放弃金钱;为了庄严的真理,我们可以放弃利禄。人该放弃时就要放弃,放弃后,你就会看到天空的蔚蓝,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你就会闻到芳草的清香,听到动人的音乐。从你放弃的那一刻起,你就获取了新的东西:或是快乐,或是信念,或是信任等。而不会放弃的人,永远收获极少。
一个小男孩在玩耍的时候,把手伸进了花瓶里,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糟糕的是,当他想把手收回来的时候,却怎么也拔不出来。小男孩的父亲发现后,帮着他一起尝试几次,也均告失败。小男孩的父亲想花把瓶打碎,好让儿子摆脱困境。可是,花瓶太名贵了,父亲迟迟下不了决心。最后小男孩的父亲决定换一种方法再试最后一次,不行就砸掉瓶子。
“孩子,你把手伸直,把手指并拢在一起,往外拔,就像我这样。”父亲边说边给儿子作示范。
小男孩随后的回答让父亲大吃一惊:“爸爸,我不能那样做,如果我把手松开了,我手里攥着的硬币就会掉下去,那可是一美分呀!”
哭笑不得的父亲,终于明白了儿子的手拔不出来的真正原因。
听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对小男孩的天真报以微笑,一枚小面值的硬币差点儿毁了一个名贵的花瓶。
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往往我们会守着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舍不得放弃,结果另外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却被我们忽略或者放弃了。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弃”二字的把握和体悟。王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时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祝英台舍弃了世间的一切繁华,化作一只蝴蝶,却得到了天长地久的爱情;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10年的反思、10年的历练,又重新夺回了天下;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起理兴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完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宏史诗;钱学森舍弃了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克服重重阻挡,毅然回国,为新中国的“两弹一星”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得到了人民的赞颂;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访问捷克和波兰时,面对犹太人死难者的纪念碑,他放弃了总理的身份,双膝跪下,虔诚地为纳粹德国的罪行赎罪,最终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
取舍是一门学问,放弃也是一门学问,取舍、放弃更是一门艺术。懂得取舍、放弃,是一种人生哲学;敢于取舍、放弃,是一种魄力和良好心态。
这是流传在非洲的一个故事:
一个猎人要到草原猎获麋鹿,他扛着猎枪在草原上找了很久,终于发现了一只膘肥体壮的麋鹿。猎人十分高兴,他悄悄潜进草丛,准备靠近后再开枪。但正当它快要接近麋鹿时,忽然,他前边的草丛里跳出了一只豺狗,那是一种十分机敏的豺狗,它的四肢十分轻捷,它十分不屑地望了望这个又瘦又矮的猎人,傲慢地在离猎人不到两码的地方散起了步。猎人被激怒了,端起了猎枪就瞄向了豺狗。但这只豺狗实在太聪明了,看到猎人瞄向自己的黑黑枪管,它轻轻一跳就跳到一边儿去了,当猎人好不容易又瞄准它正要扣动扳机时,它又是一跳,又使猎人的瞄准落了空。它戏弄着猎人,但并不走远,惹得猎人十分生气。猎人于是从草丛中跳出来,端着猎枪直直地朝豺狗扑去,但豺狗却撒开四爪一溜烟逃开了。逃了一段距离,估计不在猎人猎枪的有效射程之内,它又傲慢地停了下来,扭过头来,挑衅似地盯着猎人。
猎人可一点儿也受不了这个,他咬牙发誓,今天非要同这只豺狗一决输赢,非把这只豺狗打死不可,猎人愤愤地向豺狗追去,追到了一片又高又密的草丛里时,豺狗不见了,猎人在草丛里找了半天,那只豺狗早没了踪影。猎人正懊恼时,却从草丛里惊起了一只灰色的兔子,这只兔子又肥又大,而且聪明过人,它缩起两条前腿高高坐在地上,面对这近在咫尺的猎人,傲气十足地懒洋洋翘着胡须。一瞧见它那模样,猎人更气不打一处来了:自己追着那条可恶的豺狗跑了半天,累得要死却徒劳无功不说,又遇见了这只傲慢十足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灰兔。连这只灰兔也敢用蔑视的眼光来看自己,自己还算什么猎人呢?猎人决定不再继续和那只躲起来的豺狗赌气了,非把眼前这只可恶的灰兔打死不可。
但这只灰兔也十分地狡猾,当猎人用猎枪瞄准它时,它就前后左右跳个不停,让猎人一直没有机会开枪。猎人松懈下来时,它也随着松懈下来,缩起两只前腿,悠闲地翘着胡须,用嘲讽的目光轻蔑地望着猎人。猎人生气极了,拎起猎枪就去追赶那只灰兔,灰兔一溜烟跳进前边的一片丛林里去了。
猎人追进丛林,灰兔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精疲力竭的猎人正为丛林的茂密而发呆时,忽然听见头顶的树上响起了得意的鸟叫,他抬头一看,自己的头巾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树上的那只黑色秃鹫叼走了,此刻正高高地挂在树梢上。“太可恶了,竟敢抓走了我的头巾,我今天非打掉你,把你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猎人大骂说。但那秃鹫一点儿也不把这个猎人放在眼里,它飞到一棵树上,猎人刚追到这棵树下,秃鹫又马上叼着猎人的头巾,轻轻一跳飞到另一棵树上。猎人刚追到这棵树下,秃鹫就马上叼着猎人的头巾,轻轻一跳飞到另一棵树上。猎人就这样在丛林里奔来跑去,累得实在一步也跑不动了,就趴在地上愤愤地喘气。这时,那只秃鹫忽然得意地问猎人说:“愚蠢的猎人,你的那只麋鹿在哪儿呢?”
“麋鹿?什么麋鹿?”猎人想了半天,“是啊!我今天是想捕到一只麋鹿才来狩猎的,可现在,那只麋鹿在哪儿呢?”
是的,世界上有多少人像这个猎人一样在行动中忘了自己本来的目的呢?我们原本是朝着一个目标奋斗的,可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我们却一次又一次偏离了自己原来的方向,淡忘了自己的目的,当我们幡然醒悟时,我们已经日暮途穷精疲力竭,再也没有时间去走近自己的人生目标了。
一花枯萎,凋零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片星空。不诉求微风细雨,雄鹰于骤雨狂风中学会了搏击长空;不苛求日暖水润,大树在薄雨瘠土上学会了扎根地下;不奢求两崖移近,羚羊学会了叠跃飞渡。人只有知道了取舍懂得了放弃,才会看到世界大不一样!
取舍间的平衡智慧
大师语录:
一个人,真能对天道自然的法则有所认识,那么,天赋人生,已够充实。能够将生命原有的真实性,善加利用,因应现实的世间,就能优游余裕而知足常乐了。如果忘记了原有生命的美善,反而利用原有生命的充裕,扩充欲望,希求永无止境的满足,那么,必定会遭来无尽的苦果。
——南怀瑾《南怀瑾选集》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一年春天,他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很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捞墨鱼。但此次打鱼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都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捞到的却都是墨鱼。他只好又一次空手而归。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下一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捞。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是海蜇。于是,渔夫再次空手而归。
结果,渔夫没能等到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设定高标准,努力工作并没有错,但当这种高标准不切实际时,那就是苛求自己了。做人的取舍间是能见智慧的,所以,苦苦执着于得失,会和自己过不去。人看开点儿,随缘点儿,才能活得潇洒,才能得到内心的快乐。
嫦娥抛弃夫君,偷食仙丹,妄图成仙,换来的却是广寒宫的无限冷清与寂寥;和珅位高权重仍不知满足,徇私舞弊,留下了千古骂名。而庄子、陶潜等隐士淡泊名利,逍遥世外,却成就了千古流芳的美谈。
据说有一位将军喜欢收藏一些珍宝古物。一次,在家中拿出他的那些珍藏品来欣赏,一不小心,差一点就把一只玉杯给打碎了。幸亏他眼疾手快,一把抓住了滑下的杯子,但已是吓得满头大汗了。等他定下神来时,他想:“我率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从来都没有如此害怕过,为什么今天一只小小的杯子就让我惊吓成这个样子了?”将军由此悟出:人一旦有了爱憎之心,有了贪念之心,就会如此惊怖,如此失常。于是,他干脆把那只玉杯打碎了。
这位将军本来具备拥有珍宝古玩的财力,但在拥有这些古玩后,却不能尽享拥有的趣味。古玩珍宝如同财富,本身就是捆缚人心的东西,而很多人一旦拥有就不免患得患失,放在家里担心遭偷窃,拿在手上怕一不小心摔坏,整天都处在担惊受怕中,反不如不拥有的好。
中秋的禅院里一片荒芜,点缀着稀稀疏疏的杂草。老和尚去集市买了一袋子草籽回来,交给小和尚说:“你自己选个好地方撒种去吧。”
小和尚乐滋滋地拔掉杂草,小心地把草籽撒在选中的土地上,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蜂飞蝶舞……
不一会儿,起风了。
“不好啦,师父!草籽都被风吹走了!”
“慌什么,随它去吧。被风吹走的都是瘪的空的,没关系。”
不一会儿,来麻雀了。
“不好啦,师父!麻雀把咱们的草籽都吃了!”
“慌什么,随它去吧。反正草籽多,鸟是吃不尽的,肯定还能剩下好多的,没关系。”
不一会儿,下大雨了。
“这下子完蛋了,师父!大雨把咱们的草籽都冲走了!”
“慌什么,随它去吧。被雨冲到哪儿草籽就会在哪儿发芽的,没关系。”
小和尚鼻子都快被气歪了,怎么碰上这么个“随它去吧”的“没关系”师父呢!
第二年春天,禅院里居然到处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比小和尚原先设想的最好的情况还要好上10倍。小和尚惊奇不已。
老和尚摸着小和尚的脑袋说:“我早说了随它去吧,没关系的,你看是不是这样子啊,好徒弟?”
小和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是的,如果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种草的话,可能是费时又费力,还没有好的效果。
人要有坦然随缘的心态,尽管这种心态不容易培养,但一旦养成,自己就会活得轻松点儿。
很多时候,自以为拥有很多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人拥有的外物越多,反而自身会受到更多的羁绊,从而失去了人生最大的财富——快乐。
曾经,有一位作家出名之后,感觉自己开始过上了忙得不亦乐乎的生活,每天都非常累,于是,便去请教自己的老师。
这位作家向老师说道:“老师,我为什么自从出名之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也越来越累呢?”
老师问道:“那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
“我一天到晚要应酬交际,要演讲,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同时还要忙于自己的写作。”作家如实回答道。
老师没有立刻帮他解决他的苦恼,而是突然打开了自己的衣柜,对作家说道:“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你把这些衣服都穿在身上,这样就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家说道:“老师,我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已经足够了。现在你要我将你的这些衣服都穿在身上,我的身体肯定会感到特别沉重的,同时,我也会非常不舒服的。”
老师说道:“看来这个道理你也懂得的啊,那你为何还要来问我呢?”
作家一脸的迷惑,老师接着说道:“你不是已经知道了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就已足够了,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你也会觉得不舒服。你难道还不明白你只是一个作家,并不是一个交际家,也不是一个演说家,更不是一个政治家,你为何要去扮演这些原本就不属于你的多种角色呢?而且还要去做一个交际家、一个演说家、一个政治家的事情,你这不是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吗?”
这时,作家恍然大悟,他说:“每一个人都只有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其人生也才会轻松愉悦!”
作家成名之后,随之而来的交际应酬、演说演讲、接受采访等,这些都不是作家的本职工作,也不是作家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但他不愿意放弃这些事物带来的名利享受,在不自觉中使得自己的身心都为名利所束缚,从而觉得成名之后的生活很苦很累。其实,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知足常乐以及自知之明的心态和心境。人要以一颗平常的心自在享受所得,做自己能力和职责范围之内的事,不要去贪恋其他光环,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轻松愉悦起来。因为任何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追求都是对生命和心灵的一种摧残,都是自寻烦恼与自讨苦吃的事。只有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做出成绩。而东一件事,西一件事,只会哪一件事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