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厚德养心

人的心态非常重要,平常之人常常以自己的好恶衡量世界、他人及自己,这样就会有失公平、偏颇,并且狭隘。人要时时养心,然后才能厚德,因为心态平和,看事物才能不偏激,不自以为是,所以养心是人一辈子的功课。

幸福由己造,悲喜由心生

大师慧语:

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佛祖、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气脉上,气功咒语都不是。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学佛的,你在净心上面动了一念,另求一个效果,求一个法,不是增就是减。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减法;你想见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才是净心。假使做不到净心,就与佛境界不相应。不论是增是减,是垢是净,是生是灭,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对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个,就是净心,也就是净土。再进一步,连这一个名称都没有了,有一个心,有一个清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清净境界现前,都不是了。要在这个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南怀瑾大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纷纷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了你的慈悲,自从皈投在你座下参学已经有十多年了,对禅,仍是一点儿觉悟都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了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但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僧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现在在我内心深处,萌发出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你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之间差距的惭愧感。”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如果拿着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那岂不是自己找气受妄自菲薄?我们不妨想一想,大也有大的不足之处,就像大鹏虽体积大,却容易成为猎人的目标。并且,麻雀和大鹏之间体型大和小的区别是天生的。就像无论我们是出生在富贵还是贫穷的人家,这都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出身贫寒也许是我们的不幸,但绝对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不能因为贫穷,就整天唉声叹气,把这些作为我们不如他人的借口。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要能事事如意、不受外界干扰,实在难以实现!既然人世间有这么多不如意的环境要面对,不如先自我净化,把内心的世界“修”清净,这也就是修心要下的功夫。

弗洛姆是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一天,几个学生向他请教:心灵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景,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很深的大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条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独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独木桥上走过来的。弗洛姆看着他们,问:“你们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三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很多;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间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得如同白昼。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时,才发现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才没有看出来。

学生们没有说话,“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再走呢?”弗洛姆问道。“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幸福由心造,悲喜由心生。人的心态太重要了。人的一生是欢乐多还是不快乐多,是幸福多还是别别扭扭多,取决于心态。心态阳光,再难的生活也会咬牙度过,心态阴暗,再美的风景也会没有兴趣欣赏。人的一辈子,说长也长,如果整日郁郁寡欢,会觉得分分钟钟都受煎熬;人的一辈子,说短也短,如果天天乐乐呵呵,会觉得即使争分夺秒时间过得也很快。珍惜时间吧,珍惜自己吧,不要让自己活得不开心,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大师语录: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做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曾几何时,很多人失去了平淡、朴实之心,不再珍惜平淡却真挚的收获,不再有一颗时时颤动的心,只看到了眼前一片灰色的惆怅,看不到平淡深处所蛰伏着的惊人之美。

佛家说:“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是说常人希望环境改变,而圣人总是改变自己。一个人如果觉得在生活中感到不适应,不要抱怨或试图改变别人,而是要先改变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超然物外。真正的人淡定在心中,真正的心就是自己的内心中的善念和对世事的淡定。

人生处处可修行,修行不一定非要青灯古佛相伴。王维就是这样一个修行者,身在官场,心在世外,被尊为“诗佛”,是一位扯不断红尘牵挂的修禅人。

王维,字摩诘,名字合一是维摩诘,而维摩诘是大乘佛教的居士之名,据说,是王维自己改的名,含了清淡的禅意。

王维少年得志,比起大多数为官之人称不上仕途坎坷,晚年更是官封尚书右丞,官场虽然给了他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也给了他厌倦与担心,他只好随俗浮沉,半官半隐。

王维的一生有明显的分界线,他高涨的热情在40岁以前,40岁后虽身在庙堂却时刻想着归隐山林。他的山水田园诗在淡淡的心境里时常浮出水面,借历史的长河把一种恬淡的情绪传给人间。他的诗清新自然、淡远脱俗。

王维慢慢做到了内心澄澈,心存禅念。虽身在官场,却不浑浊。他打破了出仕与入仕的界限,也打破了诗与画的界限。他本就是通达之人。他把画的精髓带进了诗歌的天地,又以诗歌的空灵烘托了画的淡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他的诗看似远离尘世,不食烟火,其实是把人融入了山水,把人和物平等而视,一起融入了禅意。

在禅中,宁静之心才是真正的平常之心。平常就是禅,本心就是佛。

王维的禅发自内心,融于万物,又收归心用。他不需伴古佛、借木鱼、颂佛号来驱逐心中杂念,他做到了对世俗的淡定。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怎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有些人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我们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佛教中所说的“即心即佛”,实际上也是为了启迪初学者拥有一颗平常心,这样才能将功名利禄看透,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透。一旦人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够在任何场合保持放松、自然的最佳的状态,完全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但是世人很难真正做到拥有一颗平常心。大多的人总是不知足,总是羡慕别人的富贵安详,为自己的普通平常而烦恼,看不透世间的荣辱得失。因为不能拥有一颗平常心,所以才会在生活中因物质的多少而烦恼,因物欲的刺激而恣意妄为,甚至会把自己的良知丧失掉。

没有一颗平常心,就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就不能品味到人生的幸福,也就不会珍惜周围的人,不能团结众人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大业。因为平常心包容着一切。

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自己的实力究竟有多少。人越是了解自己,出现问题时就越不会慌,所以年纪大的人会更沉着一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对自己也更加了解,对于自己是否成功就更看得开了。

所以,保持平常心,对事、对人不要太过强求,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世,该发生的势必要发生,就看怎样处理让结局更好。如此,才能达到“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地春”的境界。

真心地换位思考,我就是你

大师语录:

聆听世界,无处不通道。众生都是我们的榜样。这世上的众生从起源到消亡,在无限的生命中都做过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感知、了解万事万物。众生深深地关爱我们,我们应念此深恩而知感恩,多用心,多尽心,将由此而生的慈悲心,作为我们解除众生痛苦、赋予众生快乐的通道。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动物学家说,猫和狗是仇家,见面必斗。起因很可能是猫与狗在沟通上出了点儿问题。

摇尾摆臀是狗狗示好的表现,而这种“身体语言”在猫儿们那里却是挑衅的意思;反之,猫儿们在表示友好时就会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而这种声音在狗听来就是想打架的意思。猫与狗本来都是好意,结果却适得其反。

但从小生活在一起的猫狗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对立,原因是彼此熟悉对方的行为语言含义。所以想要互相了解,那么进行换位思考和有效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们,独断专行者最容易出差错,我行我素者难以有善终。而那些善于聆听他人之言、懂得换位思考的人,往往不仅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还能让那些和他交往的人也觉得自在和舒服。

我们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因为,换位思考、知彼解己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原则。

现在的人,自我意识很浓,大家都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物,经常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做出判断,注重的是自我感受,很少在意别人的想法与感受。而换位思考就是让自己多站在别人所处的位置上想一想,多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从而寻求解决事情的最佳方法。

头脑冷静的换位思考,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能理智全面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思考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年以前,莱德勒被安排在一艘停泊于美国某海港的美国海军炮艇上工作。他当时还只是一个低级的尉官,但竟轻易地突然间出了名。原来在一次当地举办的“不看样品的拍卖会”上,他对一个密封的大木箱喊了个价。箱子沉甸甸的,谁也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在场的人都肯定箱内装满了石块,因为那个拍卖商一向是以他的恶作剧而闻名的。

莱德勒出价30美元。拍卖商指着他喊道:“卖了!”这时有人在小声说:“又一个受骗的人!”但是当莱德勒打开木箱时,周围发出了一片嗡嗡的议论声,有懊悔的,也有羡慕的。大木箱内装的是两箱威士忌酒,这在战争时是极为珍贵的。

某国领事馆的一个秘书出30美元向莱德勒买一瓶。还有人出更高的价,但莱德勒都一一回绝了。他不久就要被调走,他打算开一个大型的告别酒会。

这时,欧内斯特·海明威到了这个地方。有一天,他犯了酒瘾。听说此事后,他来到炮艇上,对莱德勒说:“我听说你有两箱醉人的玩意儿。”

“是啊。”

“我买6瓶,你要什么价?”

“对不起,先生,我不卖。我留着是为了一旦接到调令离开这里时,好好热闹一番。”

海明威掏出一大卷美钞,说:“给我6瓶,你要什么都行。”

“什么都行?”

“你说个价儿吧。”

莱德勒想了一想说:“好吧,我用6瓶酒换你6堂课,教我如何成为一个作家。”

“这个价可够高的,”海明威说:“真见鬼,老兄,我可是花了好几年的功夫才学会干这一行的啊。”

“而我却有好几年在拍卖时上当受骗,这才交上好运。”

海明威做了个鬼脸,“成交了。”

莱德勒递给海明威6瓶威士忌。接着的6天里,海明威给莱德勒上了6堂课。海明威是个了不起的老师,而且,他还喜欢开玩笑。莱德勒也不时地取笑海明威,特别是拿威士忌当笑料。“你知道,海明威先生,我在拍卖时投机肯定是值得的。首先,我使那个拍卖商上了当,此外,我还震惊了那些胆小不敢出价的顾客。而此刻,我用6瓶威士忌换来美国最出名的作家辛苦摸索到的从事写作的诀窍。”

海明威眨了眨眼说:“你是个精明的生意人。我只是想知道,其余的酒你打算偷偷灌下多少瓶?”

“我一瓶还没有打开呢,”莱德勒说,“我要把每一瓶、每一滴都为我的大型酒会留着。”

“孩子,我想向你提一点我个人的忠告。你现在千万不要迟疑,赶快去打开一瓶威士忌酒,并且尽快地去尝试喝些。”

海明威因事要提前离开这个地方。为了跟他学完最后一堂课,莱德勒陪他一起去机场。

“我并没有忘记,”海明威说,“我这就给你上课。”

飞机的发动机已在轰鸣,海明威紧凑着莱德勒的耳朵说:“你在描写别人以前,首先自己得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为此,你必须做到两点:第一,要有同情心;第二,要能够以柔克刚。千万不要讥笑任何一个不幸的人。而当你自己不走运的时候,不要去硬拼,要随遇而安,然后去挽回败局。”

“我不明白,这对于一个作家有什么用?”莱德勒对海明威说的不怎么理解,便打断他的话头。

“这对于你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海明威一字一顿地说。

搬运工人已经在装行李了,海明威向飞机走去。在半道上,他转过身来喊道:“朋友,你在为你的狂欢会发出请柬以前,最好把你的酒先抽样检查一下!”

几分钟后,飞机已升入蓝天。莱德勒回到藏酒的地方,打开了一瓶,接着开了一瓶又一瓶,原来里面装的全是水。那个拍卖商把他给骗了。

海明威当然在一开始就知道了实情,但他只字未提,也没有讥笑莱德勒,并且愉快地遵守了交易中他应承担的部分。此时,莱德勒才懂得了海明威教导自己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的真正含义。

人都是有缺点的,要指出别人的缺点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有一点,那就是我们自己同样也不完美,同样可能遭到别人的指责或嘲笑。因此,以冷静、礼貌的态度对待别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你才会因此赢得对方的尊重。

沟通之前,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心情,就能够相互的理解和支持。不能总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我的就是对的”的想法来看待问题,这样得到的结果只会是偏执和激进。换位思考有助于自己更加清楚透彻地看清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对别人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

人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对方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且准确的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长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有时,我们是在为别人想,可当事情的结果不是我们所想象或期待的那样时,我们也多半觉得委屈,认为好心没好报。那么,是别人真的不明白我们呢?还是其他?仔细地分析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换位思考并不是真的换位思考,而是以本位主义来了解别人的想法及感受,这并非真正地为别人着想,因为它忽略了对方真正的想法及感受。这种做法缺乏了尊重——尊重别人的责任,尊重别人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自主权。所谓的“好心办坏事”就是这种。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要对他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除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忌妒,趁夜越过边界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亭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做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地浇水,让他们的瓜生长得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很高兴。仔细观察,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国的亭卒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便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同时表示酬谢。最后,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换位思考就像是魔法石,改变并润滑着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磨合不畅,构筑了人与人顺畅沟通的平台。

学会换位思考应对自己多加约束,多加限制;对别人多加宽容,多加体谅。对别人多一份包容与理解,多一点体谅与信任,遇到问题尽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认识,这样必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换位思考,是一个最基本的道德教谕。古往今来,从中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圣经》中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的人们,说着大意相同的话。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希望自己一人在一座孤岛生活,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与人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正是互助的前提。

认真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双赢。换位思考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但简单的换位思考,想真正做到却并不简单。如果我们时时刻刻都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地、友善地与他人相处。

阳光耀心宇,填补灵魂黑洞

大师语录: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南怀瑾《论语别裁》

在人的一生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燃烧着的信念。因为信念是一种毫不计较得失,会激发出巨大的激情,会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所以与时俱进、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人生总有低谷和迷茫的时期,这是很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知道自己处于一个非常的时期,一个“黑暗”的禁区,告诉自己这里不属于我,自己只是一个“误闯者”。

自己一定会走出去,因为希望就像高举的火把,会将自己带到光明之处。

希望是不安于现状的一种精神状态。寻求发展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希望和生命是同时存在的。婴儿出生后,哭就表达着他的希望;老人在垂危之际,仍然希望着转危为安。生命不息,希望就不会停止。即使自己“误闯”了黑暗禁区,只要有希望的指引,我们终将回到光明之处,因为希望是生命的原动力。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在一个漆黑的街道上,三三两两的人们在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忽然看见有一团晕黄的灯光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人说:“瞎子过来了。”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一丝概念,他看不到鸟语花香,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不解和可笑?那灯笼渐渐近了,晕黄的灯光从深巷游弋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的盲人告诉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说:“那么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你自己?”憎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说:“你是否曾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撞到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盲人听了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我而碰撞我了。”

这个故事中盲人说的话极为有道理。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打击和挫折,打击和挫折极有可能将人们带进一个无法自拔的“黑色禁区”,但是希望会为我们指引走出禁区的出口。每个人都有一盏心灯,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心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如果没有点亮心灯,你会为一个石子绊脚而怨愤,为水坑积水而埋怨,为路面不平而愤怒,为道路弯曲而气愤……总之,如果你没有点亮心灯,任何一些小的毛病和问题都会变成大的阻碍。而当你点燃心灯昂首向前走时,这些问题就全都没有了,脚步自然也就轻快起来了。所以,千万不要丢了自己的心灯。这是人生的希望。

一老一小两个相依为命的瞎子,每日里靠弹琴卖艺维持生活。一天老瞎子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他自知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小瞎子叫到床头,紧紧拉着小瞎子的手,吃力地说:“孩子,我这里有个秘方,这个秘方可以使你重见光明。我把它藏在琴里面了,但你千万记住,你必须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才能把它取出来,否则,你是不会看见光明的。”小瞎子流着眼泪答应了师父。老瞎子含笑离世。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瞎子用心记着师父的遗嘱,不停地弹啊弹,将一根根弹断的琴弦收藏着。当他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当年那个弱不禁风的少年也已到了垂暮之年,变成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双手颤抖着,慢慢地打开琴盒,取出秘方。然而,别人告诉他,那是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没有。呆立许久,他的泪水滴落在纸上,面容却露出了微笑。

老瞎子骗了小瞎子吗?这位过去的小瞎子如今的老瞎子,拿着一张什么都没有的白纸,为什么反倒笑了?那是因为当他听到那是一张白纸时,他明白了师父的用心:希望在,人就有奔头。

故事中的秘方——白纸是希望之光,是在漫漫无边的黑暗摸索与苦难煎熬中,师父为他点燃的一盏希望的灯。小瞎子倘若没有它,或许早就会被黑暗吞没,或许早就在苦难中倒下。就是因为有这么一盏希望的灯的支撑,他才坚持弹断了一千根琴弦。因为他渴望见到光明,并坚定不移地相信,黑暗不是永远,只要不放弃努力,黑暗过去,迎来的就会是无限光明。

琼斯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工作十分努力,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福特·亚特金迅附近经营一个小农场。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琼斯患了全身麻痹症,卧床不起,他几乎失去了生活能力。他的亲戚们都确信,他将永远成为一个失去希望、失去幸福的废人。他不可能再有什么作为了。然而,琼斯病了之后却有了大作为。

琼斯用什么方法创造了奇迹呢?

得病了的琼斯,躺在床上反复思考和计划,最终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他要成为有用的人,他要供养他的家庭,而不是成为家庭的负担。

他把他的计划讲给家人听。“我再也不能用我的手劳动了,”他说,“所以我决定用我的心从事劳动。如果你们愿意的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代替我的手、足和身体。让我们把农场每一亩可耕的地都种上玉米。然后我们养猪,用所收的玉米喂猪。当我们的猪还幼小肉嫩时,我们就把它宰掉,做成香肠,然后把香肠包装起来,用一种牌号出售。这样,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零售店出售这种香肠。”他低声轻笑,接着说道:“这种香肠将像热糕点一样出售。”

后来,这种香肠确实像热糕点一样出售了!几年后,一种名为“琼斯仔猪香肠”竟成了美国大众家庭的日常必需品,成了最能引起人们胃口的一种食品。

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消极的心态消耗人生。当生活给我们苦难的时候,我们唯一能够抓住的就是希望,因此千万不要把希望丢了。在家人对琼斯失去信心的时候,琼斯仍然抱有希望,而且是大大的希望。琼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心中有希望就是成功者。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使人克服困难,保持进取的旺盛斗志。

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

大师语录:

像我们学佛的人,修持多年下来,生理和心理没有一点改变,那个脸还是拉得很长,让人都不敢望他,更不敢亲近。这就是不对了,修持的人即使有一点点成就,也会无形地影响旁人,让人觉得他可爱可亲,自然会起亲切感,或是庄严感。这个就是功德,是功夫成就而累积起来的。儒家弟子形容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看他的样子很庄严,有点令人害怕,可是一和他接近,就觉得他很温暖慈祥。所以说有道的人,色身一定转变了的。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我们每个人,无论做什么,随着岁月尘霾的漂浮,心灵里也会积满各种各样的“垃圾”和“尘埃”,只有定期打扫和洗涤自己的思想,清除心灵里的垃圾和尘埃,才不至于使思想和心灵积满灰尘,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工作的快乐和生活的幸福。不然,就会犯错误,干出蠢事、傻事或坏事,使人生的道路充满坎坷。所以人只有净化自己的心灵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有个和尚问大随法真禅师:“劫火洞然,大千俱坏,不知‘我们’这个‘自性’还坏不坏?”

大随法真禅师回答:“坏!”

那个和尚弄不清楚,又问:“那么就不得已必须随它去,随它坏了吗?”

大随法真禅师回答:“是的。”

那个和尚不服,认为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怎么会坏呢。于是又去请教投子大同禅师。他把与大随法真禅师的谈话向投子大同禅师作了介绍。

投子大同禅师马上向西方礼拜,说:“想不到西川有古佛出世。”

以上是一则禅宗公案。下面是一则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你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自己呢?”

观音菩萨回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最大的敌人,是思想的不健康。佛经记录六祖曾说道:“光明和黑暗,凡夫俗子看来是有区别的。明智的人却能了然通达于心,它们的本性没有区别。这没有区别的本性,就是真如实性。真如实性存在于凡夫愚人中却不曾减少,存在于贤人圣哲中却不会增加;处在烦恼之中但却不生慌乱之心,安居禅定却不至于空寂。这不是断灭不是恒常,没有到来没有离去,也不在于中间以及内外;没有生存没有毁灭,性体本相一概如如,永远常住而不迁移,这才是‘大道’。”

有一则这样的小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一直陪在他身边,就像影子一样时刻跟随着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非常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帮他打理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些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商人要出远门了,旅行十分辛苦,因此他要选一个老婆做伴。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心甘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

第三个老婆说:“我无法忍受路上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走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

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

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这个故事中四个老婆实际上代表一个人的全部。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苦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将它带走,无非是水中花、镜中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最终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这个人的心灵,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会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只会永远跟随着你。

禅宗讲究“自是法王”,是说人本来就是佛。有很多人用了诸多的工夫,最终得到的不外是“今日方知我是我”。所以,一个人真正见性了,才知道悟道。而佛性本来就在自性中,自性明了,自然成佛。可见,成佛真的还需要向内心去求啊。

六祖对于明暗的开示很精到,六祖认为,一般人总是将明暗对立起来,把烦恼快乐对立起来。但是“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如果我们在明暗之中去寻道,那就错了。所以,还是那句话,“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明也是它,暗也是它。

洞山的《宝镜三昧》里有两句话正好可以作为六祖明暗的注解:“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天黑了,万物都暗了,可你的自性并没有暗,它正发着光呢!天亮了,阳光普照,你的自性也不会因之而明显了。为什么呢?这些明暗都是外境,都在自性中生灭,而这个自性至始至终动都未动。

人在修行过程中,应守戒持律,植艺术、养心性,在世间诸恶不做,众善奉行,这才是与自性相应。

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多磨炼我们的心性,不沉迷、不执着、不分别、不计较。生活不仅是“道场”,更是磨炼习气的平台,本着时时打扫自己内心,辨证地看世间万物,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大师语录:

真正的智慧到了最后,无所谓智慧不智慧,用世俗道理说,最聪明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看起来最平凡最笨的人,却有上上智。一般人觉得自己聪明的,其实是笨人。什么理由?因为他不肯平凡;真能够平凡,就是最高明的人。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自以为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他就到元安禅师那里辞行。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便想考一考他,就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领悟其中蕴含的禅理,无言以对,只好惭愧地转身回去。

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锄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是想考验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只可惜,僧人参悟不了师父的禅意。于是,善静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是:竹林再密,也无法妨碍水流过去;山丘再高,也不能阻止云飞过去。

僧人听了以后,觉得如获至宝,于是就来到元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父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父已经察觉,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每个生命都具有独立自主性,就像长在一棵树上的苹果一样,每个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都差不多,但是成长的条件却各有不同,所以每个苹果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大小、重量、形状、颜色、光泽、香味、水分等不一定都相同。而人的一辈子功课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像禅宗所说的,参学的基本课题在于认识真实、原本的自己。

努力认识自己,实际是自己不断成长的过程。但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件让人非常“伤脑筋”的事,人不仅要认清自己的内在本质,还要了解自己的外在条件,如时常问问自己:我是谁,我有怎样的性格,我需要什么等。

一个人如果能认识自己的长处,并且利用它,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增值;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短处,或者拿着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较,人生就会处于贬值的境地。

认识自己还需要经常仔细地反省自己,并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曾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依靠经常的自我反省和思考,来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及变化。

其实,人如果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客观的认识,即使有时你认为是不起眼的磨炼,实际上也有大益处。世上无难事,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就在于你自己,只要下定决心去努力,所有的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