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上》
【原文】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译文】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崇尚道德;后来,讲究得到别人的恩惠,一定要报答。当时社会的礼节,推崇的就是有恩惠有报答;如果只讲施恩却不讲报答这不符合礼节的要求;如果只讲报答却不讲施恩,这也不符合礼节的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节,社会就会安定;人们的行为不符合礼节,社会就会危乱。所以说:礼节,是不能不学的。礼节,是要求克制自己尊重别人;即使是地位低下的小商贩,也一定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何况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知道爱好礼节,就不会骄奢淫逸;贫贱的人懂得礼节,那么意志就会坚定而不被迷惑人生阶段。
《礼记·曲礼上》
【原文】
人生十年日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日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日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日耄,七年日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译文】
人,长到十岁称为幼,开始学习。到了二十岁的时候,称为弱,举行冠礼。三十岁称为壮,娶妻成家。
四十岁称为强,可以做官。五十岁称为艾,可以做大夫处理政事。六十岁称为耆,可以指派别人做事。七十岁称为老,可以将家中事传给子孙。八十、九十称为耄,再过七年,称为悼。凡是这个年龄的老人,即使有罪,也不给予处罚。一百岁称为期颐。大夫到了七十岁,就告老辞官退休。如果国君不答应请求,就赐给他几仗,出门时派妇人跟随照顾;到外地去,就乘坐安车;可以自称为老夫,在本国却仍称名字。如有别国的人来请教,一定要把本国的典章制度告诉别人。
君子之行
《礼记·曲礼上》
【原文】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译文】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又能够谦让,能多做好事,且对自己一直严格要求,可以称为“君子”。君子不要人喜爱自己,也不要求人对自己尽忠效力,这样才可以使友谊完善地保持下去。
仁夫,公子重耳
《礼记·檀弓下》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悅,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译文】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了,秦穆公派人去吊唁出逃在外的公子重耳,并且转述穆公的话说:“寡人听说过:失去君位常常在国丧这个时候,得到君位也常常在国丧这个时候,你虽然现在正处于居忧服丧期间,但也不宜长久的居丧,时机不可失去,请你考虑考虑这件事。”重耳把使者的话告诉了舅舅子犯。舅舅子犯说:“你还是辞谢他们的好意吧,出逃在外的人没有什么宝贵的东西,只有自己敬爱的亲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父亲去世了,这是多么重大的变故,如果又趁这个机会谋图私事,这样做在天下人面前怎么解释呢?你还是辞谢他们的好意吧。”
公子重耳于是回答使者说:“贵国国君这样施恩惠派人来吊唁我这个出逃在外的臣子重耳。我出逃在外,父亲现在又去世了,不能回到国内与亲人们在父亲的灵位前哭泣,表达心里的哀痛,而使贵国国君替我操心耽忧。父亲去世,这是重大的变故,怎敢有其他的念头,来玷辱贵国国君给予我的厚义呢?”说完以后,就稽颡哀号而不拜谢。然后哭着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就不再和使者私下交谈了。使者子显回桊穆公复命。穆公说:“公子重耳真是仁厚的人啊!他只叩头至地而不拜谢,来表明他不敢以父亲的继承人自居,所以不成拜礼,哭着站起来,可见他对自己的父亲是很爱的。站起来后不再和使者私下交谈,表明也不想趁父亲去世之机而谋图私利。”
嗟,来食
《礼记·檀弓下》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锇者食之。有俄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徽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译文】
齐国发生大面积的饥荒,有位大善人黔敖,煮了很多粥饭,放在路边,希望能够帮助路过的饥俄之人,给他们充饥。有一个饥民,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子,无精打釆地走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水说:“喂,来吃!”那个饥饿的人抬起眼来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吃这种‘喂,来食’的食物才成为这个样子。”黔敖听后上前向饥饿的人道歉,但他还是执意不肯吃,最终竟然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恐怕这样做不太合适吧。别人呼你‘喂,叫你吃’时,你可以离开;但别人已经向你道歉了,那就应该吃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原文】
昔仲尼与于腊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伸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从前仲尼参加腊祭,并担任嘉宾,祭礼完毕后,出来在门阙的观楼上游览,不禁发出叹息。仲尼的叹息,大概是哀叹鲁国吧。子游在一旁问道:“君子为什么还要叹息?”仲尼说:“大道施行的时代,还有三代英杰执政的时代,我都没能赶上,但有书记载那时的情况。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共有的。选择有贤德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仅敬爱自己的双亲,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奉养安度晚年,壮年人都能发挥作用,小孩能得到抚养健康成长。年老丧夫、老年丧妻、孤独无靠的人以及残疾人都能得到照顾和赡养。男子都有自已的职业,女子都能出嫁成家财货,只是由于不愿让它被糟踏浪费,并非一定要被自己占有;出力,只是不愿让自己身上的力气无处施展,并非一定是为自己谋好处。所以阴谋诡计不能施行,盗窃和乱臣贼子不会产生,家家门户对外开着,不必关闭,这就叫大同社会。”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原文】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若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孔子说:“当今社会大道已经衰微,天下被君王家占有。人们各自敬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慈爱自己的子女,财物和人力都据为己有,把国君世袭作为礼法,修筑城郭和护城河来加固防守,把礼义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之间的关系,加深父子之间的感情,融洽兄弟之间的友情,增进夫妻之间的恩爱,建立各项制度,划分田地和宅地,尊重有勇和才智的人,为自已建立功业。因为谋算欺诈兴起,战事由此发生。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时出现的治国英才。这六位君子,没有谁不是谨慎地按照礼来行事的,他们按照礼来彰明大义,考察诚信,明察过失,提倡仁爱,讲求辞让,向人们显示做人的常道。如果有不遵循礼仪的,即使是君主也要被罢黜,人们就会把他看作是祸患。这样的社会就叫小康社会。”
父母有过,柔声以谏
《礼记·内则》
【原文】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译文】
父母如果有过错,子女要低声下气,面带快乐的神色,进行委婉劝谏。如果劝谏不听,子女对父母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待到父母心情高兴时,再次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对劝谏还不高兴,那么,与其让父母由于过错而得罪他人,宁可自己恳切地苦苦劝谏而得罪父母。如果父母发怒,不高兴地将自己鞭打,甚至流血,也不应该怨恨父母,而要更加恭敬孝顺。
拳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礼记内则》
【原文】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译文】
曾子说:“孝子赡养老人,要使老人内心感到快乐,不违背老人的意愿;要让老人的耳目也感到愉悦,起居感到安适,在饮食方面对老人要尽心照料,一直到孝子身终。所说的终身赡养父母,并不是说终父母一身,而是说终孝子一身。所以父母所喜爱的,自己也喜爱;父母所尊敬的,自已也尊敬。以至于对父母所爱的狗马也都是这样,何况对于父母所爱的人呢?”
请退之时
《礼记·少仪》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还履,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
【译文当我们陪坐在君子旁边时,如果君子打呵欠,伸懒腰,摇动笏板,抚摸剑柄,拨动鞋子,或是问时辰的早晚,这时陪坐的人请求退下是应该的。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管理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想到学习。”恐怕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大学之教,循序渐进
《礼记学记》
【原文】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学的教育,要按时序进行。所教的必须是正规的科目,课后体息时也要有课外作业。不练习指法,就演奏不好乐曲;不学习广博的比兴手法,就写不出好诗;不学习各种杂事之礼,就不能学好礼仪;不喜欢学习各种技艺,就不能激发出学业的兴起。所以君子对于学业要心里想,每天不断学着,休息时学,闲游时学,时时刻刻不离学习。如果能这样,就能学得好,与老师又亲近,乐于和同学相处,对自己所学的道理深信不疑。所以,即使离开了老师、朋友,也不会违反所信奉的道理。《尚书·说命》上说:“恭敬谦逊,努力学习,那么学业就一定成功。”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尊敬老师
《礼记·学记》
【原文】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译文】
在从师学习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老师受到尊敬,那么他传授的学业才可能受到尊重;学业受到尊重,然后百姓才知道敬重学业。所以,国君不以君臣的尊卑关系来对待臣子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臣子在祭祀中任祭主的时候,一是臣子当自已的老师时根据大学里的礼仪,老师给天子讲学或问对,也不必按臣礼面朝北,这也是表示做君主的尊敬老师。
乐从内心发出,礼从外表展现
《礼记·乐记》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译文】
乐是从内心发出的,礼从外表上表现。乐从内心发出,所以使人心情平静;礼从外表上表现,所以使人的行为要合规范。盛大的音乐一定是平易的,隆重的礼仪一定是简朴的。乐教通行,人们心中就没有怨恨;礼教通行,人们互相谦让,就不会产生争斗。使人们谦恭礼让而天下得到治理,这就是礼乐所致。暴民不敢作乱,诸侯都来朝拜臣服,不需要动用武力,不需要施加刑罚,百姓没有灾祸,天子不示威怒,这就是乐教推行了。使父子关系融洽亲密,使长幼次序明确,使天下的人都互敬互爱。天子如果能做到这些,这就是礼教推行了。
先人而后己,先亡而后存
《礼记·坊记》
【原文】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故称人之君曰君,自称其君曰寡君。”
子云:“利禄先死而后生者,则民不倩。先亡者而后存者,则民可以托。《诗》先君之恩,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犹借死而号无告。”
【译文】
孔子说:“君子尊重别人而贬低自己,让别人在前面,而让自己在后面,那么人们就会兴起谦让的风尚。所以称别国的国君为君,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孔子说:“利益和荣誉应先给予为国事而死去的人,而后给予活着的人,那么人们就不会背弃死者。先给予为国事而出亡在别国的人,然后再给予留在国内的人,那么人们就会仁厚值得托付。《诗经邶风燕燕》中说:‘思念先君,勉励自己。’以此对人们进行规范,人们还是有背弃死者而使活着的老弱之人悲哀而求告无门。”
不以空话赞誉人
《礼记·表记》
【原文】
子日:“君子不以口誉人,则民作忠。故君子问人之寒则衣之,间人之饥则食之,称人之美则爵之。”
《国风》曰:‘心之忧矣,于我归说。’子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是故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国风》曰:“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己焉哉!”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子曰“情欲信,辞欲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用空话来赞誉人,这样人们就会兴起忠实的风气。所以君子询问别人是否寒冷时,就会送衣服给他穿;问别人是否饥饿时,就会给食物他吃;赞扬别人美德时,就要给别人爵位。《诗经·曹风·蜉蝣》上说:“我心里多么忧虑呀,还是归向我喜欢的君子那里去。”孔子说:“口头上说得好听但实际上做不到,这样怨恨和灾祸就一定会降到他的身上。所以君子如果许下诺言不能实现,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诗经·卫风·氓》中说:“当初你欢笑快乐,赌咒发誓恳切,没料到你说话不算数,违背誓言起变化,那就从此一切两断!”孔子说:“君子对人不装模作样表示亲近。如果感情已经疏远而外表显得很亲密,这就小人来说,不就是打洞钻墙的小偷吗?”孔子说:“感情要真实,言辞要有技巧。”
成人之礼,不可不重
《礼记·冠义》
【原文】
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
【译文】
当一个人已经长大,为成年人时,就要用成人的礼来要求他。用成人的礼要求他,依照做儿子、做兄弟、做人臣、做晚辈的礼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用这四方面的礼来对待人,那么冠礼不重要吗!
婚礼乃礼仪之本
《礼记·婚义》
【原文】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译文】
婚礼的意义是将结合两姓之间的欢好,对上靠它侍奉宗庙祭祀,对下来继承后世的礼仪,所以君子非常重视它。因此在婚礼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期间,男方的媒人来时,女方的父母都要先在宗庙里摆设几席,然后亲自出庙门拜迎男方的媒人,进人庙中,双方揖让而登堂,在庙堂里听取媒人转达男方主人有关婚礼之辞,来表示恭敬谨慎、尊重婚礼的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