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风凋碧树,望尽天涯路
- 宋时明月醉玲珑:诗词中的别样风流
- 流珠
- 3387字
- 2020-11-12 17:52:19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是一个美好却又凄寂的清晨。美好凄寂,一如开在栏槛的数枝秋菊与一丛芳兰。秋菊在寒烟中消减了容光,芳兰在冷雾间凝露垂珠。她们并肩伫立于夜月将尽、晓色初临之时,恍若低眉含愁的佳人,似有无穷心事,欲说还休。
栏槛的斜上方是飞檐翘角。那是一座高楼,一如古诗所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风吹银钩,楼上窗畔的罗幕便掀开了一角,依约可以看见一个娉婷的身影。这身影,本已孤孑如同剪纸,况又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罗幕,晓寒袭人,她不禁深深地瑟缩了一下,仿佛离枝脱瓣的落花。罗幕虽薄,却像一堵墙,一堵无法为她遮风避雨却是永不消失的墙。而她,作为罗幕之后的“隐身女子”,只能隔着“围墙”与外界相望。时而凝视着烟菊露兰,时而又被双飞的燕子牵动了视线。“菊愁烟”“兰泣露”,这多像她自己的写照。燕子双双,可以凭心所愿自由出入,但她,却从未离开过罗幕的束缚。即使可以借助罗幕隐身藏形,怎奈情思缭乱,终难掩饰。
她无法抵达罗幕之外的远方。在远方,那个新鲜真实、充满危险却又多彩多姿的世界,却有她深深的牵挂。自从那一天,他从罗幕之外走来,一直走进她的心扉,她的生命便从此改变。如同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夜空,他来了,又倏忽离去,夜空却由于那瞬间的辉耀而铭刻下非凡的壮丽。心灵也是这样,一旦心灵被真正地点燃,被真正地照亮,又怎能伪装成什么都不曾发生?他是何时离开的,离开多久了,或许,他已未必还能想起。可她,却无时无刻萦于心怀、什袭以藏。他又何尝暂离,在她的每个梦中,每一次呼吸里?
也曾拟想,像那飞绕帘栊的双燕一样振翮高飞、直上云霄,待他归来,含笑相视,让所有的离愁别恨雪融冰消。待他归来,待他归来……这是何等的快慰与欣喜。然而,她的等待并未将时间缩短,时间反而在无限延长。早已等遍无数个春夏秋冬,最怕那些明月如水的夜晚,对于有缘相聚的有情人,定然是喁喁切切、无所不谈;而对于饱受别离之苦的心灵,那却是“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同样一轮明月,团圆人心爱,别离者心伤。相思相见知何日,明月莫非从未体验过离愁别恨的滋味?它若有过体验,又怎忍用那片片清光来扰乱离人的记忆,让他们在经历了漫漫白日之后,直到夜深也无法安宁。甚至当朦胧的晓光姗姗而来,昨夜的月色仍留有余迹。虽然,那已不再是饱满的朗月,但斜月的残辉更有一种执着的、凄凉的力量,她一次又一次地照进雕梁朱户,仿佛是在提醒离人,你所等待的又已落空。你的痴情与坚持毫无意义,时光既不会为你驻足,也不会为你回头。
凭高望远,展现在眼前的,将是更为惊恐的场景,那是昨日与今日的对比。昨日凭高而望,尚是满目青葱、佳气郁郁,今日重临,却是西风萧瑟、碧树凋零。这般景象,无疑是最严重的警告,它在警告你,你再也等不得,也再也等不起了。
然而,罗幕之后的她,就像“斜光到晓穿朱户”的月色那样一意孤行。时光越是毫不留情地摧毁她的耐心、碎灭她的梦想,她却愈加勇毅、愈加坚定。人世错综复杂,在光阴的国度,弹指之间便是沧海桑田,有哪种感情能够地老天荒?纵然所有的人都认为她不该再对未来抱有任何希望,她却独上高楼、傲立西风,目之所触,哪怕碧树尽凋,她的心中,却有那么一棵树,无论风雨的力量有多强大,这棵树始终在蓬勃生长。她用思念与憧憬将这棵树灌溉,只要思念不息、憧憬不死,就没有什么不能实现。真是这样,真能这样吗?那为什么又有人说“明月楼高休独倚”呢?楼高百尺,将条条道路尽收眼底。哪一条道路上有她一生等待之人?而那个人,是否懂得且将最终回报她的一生等待?
她还坚守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多少话语想对他倾诉。将话语写入彩笺、托以尺素,彩笺流淌的是她热烈如火的相思,尺素凝结着她洁如冰雪的深情。不惧天涯路远,但恨水阔山长。不知道他的具体下落,那些彩笺与尺素又该寄向哪里呢?难道说,在每一个有生之日,他都再也收不到她的一声珍重、半句叮咛?而她,在每一个有生之日,也只能望穿双目,却得不到来自他的一纸彩笺、一幅尺素?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先生有三种境界之说。其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就此词的创作而言,未必晏殊真有如此高远的立意。但词体之魅力,正体现在其言内而意外、发人深思。词体,也许只是几片新摘的西湖龙井,形体纤小、仿佛无足可观,但当清泉茗碗将其盛出,氤氲的异香自会令人浮想联翩。就是这么几片微不足道的绿叶,却能引领你的思维步出桎梏身心的斗室,走向比大海还要辽远的空间,“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尽管词中所绘画的,只是一个孤独的思妇。通过这个思妇的形象,王国维先生却看到了古今中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共性。专心致志地追寻,处于逆境仍不辞辛苦地追寻,这,应当是思妇与终成大业的人物所共有的特质。
在这个追寻的群体中,有没有晏殊本人的投影呢?即使晏殊的本意并不是以其激励自己去成就大业,然而,我们却仍能从中读出作者本人对于理想的坚持。
晏殊另有一首《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词境与用语都近于这首《蝶恋花》。以愁烟怯露的花草拟喻思妇的悲伤与忧虑,以双飞的海燕对照思妇的孤苦。等待之长,则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在等待中,思妇一天更比一天消瘦,香炷烧得越来越短,一寸相思一寸灰啊,这是无声的提示,她的芳华已所剩无几。长空难度、路远无尽,横在她面前的障碍岂是用“等待”二字所能克服,所能战胜的?那一枝枝垂杨,犹自多情地起舞,想要换得春风的垂顾。然而,即使连春风也被她们的情意所感染,且被她们的舞姿所迷醉,那一个个即将远离的行人,又何曾会为之停步不前?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美则美矣,有着《珠玉集》标志性的精巧与流丽,惜乎过于匠气,同样摹写思路长,与“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相较,就不如后者自然浑成、新雅灵动。
晏殊很喜欢五代词人冯延巳,其地位也与冯氏相若。冯延巳曾是南唐的宰相,其最有名的作品大概要数那组《鹊踏枝》吧,《鹊踏枝》亦名《蝶恋花》。冯氏《鹊踏枝》有云:“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双飞去。”又云:“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与晏殊《踏莎行》中的句子“时时海燕双飞去”“垂杨只解惹春风”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鹊踏枝》还有“泪眼倚楼频独语”“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等语,则似乎为晏殊《蝶恋花》“独上高楼”“山长水阔知何处”之“前身”。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冯延巳的语气更为委婉,更加符合思妇的独白,而晏殊的语气则更为凝重,视线也更为阔大。在冯氏,是“梦断巫山路”,带有太明显的儿女之情的印迹,而在晏殊,则是“望尽天涯路”,即使是儿女之情,这儿女之情中,却带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品格与气魄,从而使得全词笼罩上了一种悲壮的色彩,而冯延巳的词中是没有这种色彩的。冯氏可以做到以凄愁动人,却从未做到,也许从未想过要做到以悲壮动人。
这可能与时代背景有关。冯延巳所在的南唐,面对北宋的眈眈虎视,但求苟安、不思作为,冯延巳既无施政的才干又无扶大厦之将倾的意志与能力,享尊贵之位,生活中虽无大悲大喜,却已看到日渐逼近的惨败与被抛弃的结局,但他无力抗阻,只愿纵容自己被温柔的清愁缠绕不放,从而忘却时事的胁迫与自己的职责。可这怎么能够全然忘却呢?该来的就让它来吧!既然花会谢,春光会老,对于已经逝去、正在逝去的繁华,他只能付之一叹,如同一个命运已被注定的思妇,除了一再地沉陷于悠悠好梦、留恋于往事荣光,却再也不能得到现实的谅解与怜惜。
晏殊则处在一个强盛的王朝。或许这个王朝只能说是盛而不强,但比起冯延巳的南唐,则称得上是“气壮山河”了。南唐宰相所发出的婉弱喟叹若是延续在北宋宰相的作品中,那肯定是与时不宜的。“望尽天涯路”,晏殊向世人展示的,是一种决心,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豪迈。纵使山长水阔、光阴疾驰,却阻止不了他的这种决心。纵使付出一切代价,他也要坚持追寻。“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真是一个宰相该有的目光与姿态。这样的目光与姿态,也将引领我们每个人、每个时代的追寻,知难而进,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