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雨水 青菜

青菜择嫩者,

笋炒之。

夏日芥末拌,

加微醋,

可以醒胃。

加火腿片,

可以作汤。

亦须现拔者才软。

如果这辈子只能吃一样蔬菜,我选大白菜,好吃,吃不厌,据说它还是蔬菜之王呢。如果能选两样蔬菜,我选大白菜和青菜(又称油菜)。如果能选三样呢,我就再加一盘茄子。

为何选这三样?没道理好讲,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喜欢吃罢了。

隆冬时节,霜打了青菜,有点儿蔫,有点儿甜,菜油爆炒,起锅时再放一小勺白糖,吃起来更甜滋滋了,真是冬日美味。

青菜,实在普通,在乡村家家户户都有,多到给猪吃或烂在地里。想起高中时去县里参加辩论赛,中午在大饭店吃饭,老师叫我点菜,我第一个就点了“香菇青菜”。老师说,难得出来吃饭,点点荤菜,青菜平时都能吃到。可我就喜欢吃青菜,他们就笑我“没出息”。偶尔想起这件事,时光就会倒流,那时候生活并不富裕,吃鱼吃肉是富贵的,所以总期待过节过年。一过节过年,家里就有好吃的,不像现在,平时的饭菜跟过年的饭菜也没啥区别了,甚至“追求”艰苦岁月,上大饭店吃饭,偏爱农家菜,非要来一份五谷杂粮。恍惚间,才发觉当年的美好,而当时不知也不觉。其实幸福很简单,一盘青菜足矣,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心满意足。

小学时,老师讲过一个民间故事,至今还有记忆,但时间久了,只能说个大概了。

年三十,灶爷来人间吃饭,谁家的菜吃得最舒服,来年就让他家发大财。所以家家户户届时都杀鸡宰猪,客客气气地招待灶爷。灶爷挨家挨户吃,不是鸡鸭,就是鱼肉,吃得满嘴油腻。来到村尾,是户贫苦人家,只有一盘腌菜、一杯清水。腻坏了的灶爷,一吃腌菜,哇,好清口啊。真好,真好,这是今年最好吃的菜,来年让他家发大财。果然,第二年,这户人家发了财。其他村民来问:你是用什么招待灶爷的啊?他一五一十回答,只用了一盘腌菜、一杯清水。大家都记在心里,有样学样。又到了年三十,灶爷又来人间吃饭。哪晓得家家户户都是一盘腌菜、一杯清水,吃得灶爷好没胃口。又来到村尾,这家去年贫苦,今年已经发了财了,为了感谢灶爷赐福,他家诚心准备了鸡鸭鱼肉。结果,灶爷又在他家吃得最舒服,来年继续赐福给他。

这腌菜,在乡村,也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在我小的时候,奶奶做腌菜,要做一大水缸。我虽然年纪小,但能派上大用场——把脚洗干净,站在水缸里,奶奶把青菜一层一层、整整齐齐铺在水缸里,每一层青菜都撒上几把盐,我的任务就是把青菜一层一层踩严实。最后,满满一缸青菜,上头压几块大大的鹅卵石,过些日子,就是一缸腌菜了,能吃好长时间,而且只吃它的菜梗,菜叶是切掉扔掉的。在杭州,有一盘名菜叫“炒二冬”,就是冬腌菜炒冬笋片。我对腌菜没多大兴趣,却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小时候吃饭,有时夹了菜,端到门口边玩边吃,那炒熟的腌菜,被太阳一晒,吃到嘴里是苦的。

青菜有很多种做法,最简单的是清炒或水汆。饭店菜单上,最常见的是腐皮青菜、香菇青菜、肉片青菜。某日看到清代袁枚写青菜,真是开了眼界,大有讲究啊。

青菜择嫩者,笋炒之。夏日芥末拌,加微醋,可以醒胃。加火腿片,可以作汤。亦须现拔者才软。

(摘自袁枚《随园食单》)

在读《随园食单》之前,还真没吃过新鲜青菜炒笋,试了一回,味道还不错。现在民宿遍地开花,去农家吃饭,端上一盘青菜来,总说它还带着灵气。新鲜的青菜,味道就是好,难怪袁枚说青菜“须现拔者”。他是个食客,听他的没错。

袁枚,杭州人,33岁辞官后住在南京,买下了随园,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在南京,流传着一个与青菜有关的民间故事,不知袁枚是否听过?

南京有句俗语:“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这个“青”,指嫩嫩的青菜秧苗,做成菜秧汤,好喝,美味。

说起这菜秧汤,得回到明朝去。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就想着法子谋害文武大臣,军师刘伯温因此跟他闹翻了。一个说,我不要你,我也能坐江山;另一个说,我不保你,我回家也能吃饭。两人较起劲来了,结果刘伯温辞官走了。

刘伯温走的时候,大将军徐达送他。刘伯温和徐达,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都为大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现在刘伯温要回家种田去了,徐达舍不得,但又没办法,送了一程又一程。到了渡口,刘伯温对徐达说:“徐兄,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送到这儿吧。你以后要在庆功院遇灾,我给你个锦囊,危难之际,你要打开锦囊看一看。”徐达接过锦囊,装在身上,也没在意。什么庆功院,他听都没听过。

话说回来。朱元璋为什么要害文武大臣呢?这是马娘娘的主意。在没有坐天下的时候,马娘娘和朱元璋有个内情——他们没成亲就好上了,好得乱七八糟。这些事,那些老臣们知道得清清楚楚。现在,她是娘娘了,要母仪天下,如果把当年那些乱七八糟的丑事挖出来,传开去,不仅做不了天下人的榜样,还会被天下人笑话呢。慢慢地,马娘娘有了心病,生怕老臣们出他们的丑,就像安了一批炸弹在身边,不知什么时候爆,这感觉太难受了。于是,她想了个办法——盖一间庆功院,把老臣们请进庆功院住下,在里面吃好的喝好的。这样,相当于把老臣们囚禁起来了,就不怕他们走漏风声了。

后来,庆功院盖好了,一帮文臣武将被请进了庆功院。他们一个个都认为自己有汗马功劳,国家太平了,确实也该享受享受了。徐达也住了进来,可他把刘伯温说过的话忘了。

事到如今,马娘娘该放心了吧?不,她还是有些担心。她是个心狠的人,觉得不会开口说话的人才是最安全的。怎么办呢?总不能让皇帝直接下一道诏,将这些老臣全杀了吧?这会惹出大麻烦的!马娘娘想起了自己的绝活,她会演周文王的后天八卦,相当灵,她挑了个时辰,算了一卦,乐了!这些老臣不出一百天,就要死。为什么要死呢?你想啊,一百天,光吃鱼肉荤腥,天上飞的,地上走的,随便吃,就是见不到青,这要起火啊!可这些文官武将还被蒙在鼓里呢。

就这样吃到七十天,有人熬不住,就讲了:“这喉咙怎么糟歪歪的呀?”

又有人讲:“我也是。”

徐达一听,自己喉咙也发糟呢。他终于想起刘伯温临走时曾讲过:庆功院要遇灾……他赶忙把锦囊拿出来,一个小小的黄袋子,打开一看:咦?没有别的,全是菜籽,里面塞着一张纸条,写着“见潮而撒”。徐达心里有数,就把菜籽撒在墙根潮湿的泥土上。这些老臣每天吃饱喝足了,夜里常来这墙根撒尿,所以,这片土特别潮,也很肥壮。当时,天又热,没几天,这菜籽出得快,长得快。大家一看,好家伙,一片绿莹莹的青菜秧苗。可是,这点儿菜秧,大家怎么够吃呢?是到你嘴里,还是到我肚里呀?为难。

徐达想了想,说:“我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啊,要死都一起死,把这点儿菜秧拨拨弄弄,烧一锅汤,大家都喝点儿,不就都有份了吗?”

老臣们就把这些菜秧用大锅烧成汤,一人打一碗,一碗下肚,真灵,精神好多了。而且,这青菜秧还特别肯长,你这里拔,它那里还长着呢。大家就天天喝碗菜秧汤。

到了一百天,马娘娘又算了一卦,坏了,老臣们不但没死,而且一个个都吃胖了。这是怎么搞的呢?再算一卦,啊!原来是刘伯温破了她的法。

这青菜秧苗救了老臣们的命,青菜也就成了保命菜,谁不爱它呢?

这样的传说故事,跟历史没多大关系,但为菜秧汤做了极好的广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青菜的国家,与其说青菜种在地里,还不如说青菜种在我们的胃里。因为我们爱吃青菜,所以它才变得普普通通——从来物以稀为贵嘛!青菜多多,其实也显出了人们对它的喜爱。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刘玺的人,他是个两袖清风的好官,过着穷日子,百姓爱戴他,叫他“青菜刘”。当然,也有叫他“刘穷”的。虽然人们叫他“青菜刘”是因为他穷,与“面有菜色”这个词语一样,突出的是穷,但是,转念想一想,“青菜”与“清官”连在一起,是不是也有别样味道呢?

有人说:“握一棵青菜在手,莹白浅碧的菜梗,一片片抱得紧实,颜色一点点往上递升,直至叶瓣墨绿。摸一摸,润泽有脂感,如玉,汁水饱满——当是有生命的玉。”这写的真是太好了!

对啦!等青菜抽了节,发了花苞,吃它的菜心,也是极美味的。此刻,回想起小时候的菜心肉片炒年糕,唇齿之间,竟有了味道,真馋人。可现在吃不到那个味道了,回忆也真残忍!若是哪天也有一块房舍边的私家园地,留得青菜看菜花,菜花黄,蝴蝶忙,咿呀咿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