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章小结

2000—2008年为中国电影产业资本化进程的产业化阶段。期间又经历了两个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4年,主要表现为对内资开放;第二阶段是2005—2008年,主要表现为对外资开放。通过进一步开放,电影行业发展形成了产业化规模,同时在产业化发展中进一步焕发生机。一是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组建成立为标志,中国电影行业在集团化方面迈出前进步伐;二是院线制的实施催生并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其重要标志就是国产“大片”的出现和电影票房开始高速增长。

纵观这个时期中国电影在制片、发行、放映业全产业链的投融资状况,我们看到国内电影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原来国有电影公司开始转企改制,向产业化进军,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勃勃生机;高档多厅影院和数字影院建设悄然而迅疾地改变着影院的经营格局;以资本为纽带的院线与影院间的紧密联结逐步形成;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吸引各方资金进入合力投资打造中国电影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资本社会化、多元化、效益最大化,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走向。体制多元化、内容分众化、产品精品化,成为电影业更高的发展目标。(41)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正式使用“文化产业”概念,这是对电影产业、文化安全等问题有了全新认识之后,为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变而提出的战略决断。

发生转折性改变的主要原因是,受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带动,同时经过电影业自身的探索,对于包括电影在内的整个文化的经济价值的认识加深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的长期讨价还价的艰苦谈判中,政府、学界与业界对于“入世”的必然性和“入世”以后的开放度有了进一步体悟。与其被迫打开大门疲于应对,不如未雨绸缪早做准备直面应对。

“文化产业”名正言顺,电影界拿到“产业”的“尚方宝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成为必然,一系列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鱼贯而出。既然是产业,那么扩大投融资、走资本化之路,直到后来实现在A股市场通过IPO或者借壳上市,借力A股市场做优做强,就进入名正言顺且顺理成章的阶段。

2000年以后,中国的电影产业开始逐步有了电影投资人的概念。国有制片厂经过前些年的股份制改革,已今非昔比,如今再次上阵,已经成为国资投资人的代表。随着一系列开放政策的实施,民营资本也开始解除束缚轻装上阵,已经成为非公资本投资人的代表走向前台。正是老投资人角色转换、新投资人的蜂拥而至,两种力量汇合在一起催生了根本性的裂变,使得中国电影行业开始唤醒自己曾经有过的峥嵘岁月,再次焕发出电影行业与生俱来的青春活力。

新华社为此发表的述评指出:“200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组建电影集团,实现股份制改革。就在这一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等国有电影单位,联合组成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事实上,国营制片厂的集团化进程,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便已开始启动。199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便更名为长春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原中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合并组建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这一次组建电影集团的举措,不仅给各国营制片大厂带来了影响深远的变革,也促成了一间民营电影公司的成立——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这家公司也是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的前身。此后,博纳在深耕电影发行的同时,也逐渐涉足院线组建、影片出品等领域。电影行业的格局演变,其实就是从华谊和博纳这两家民营公司开始的。”(42)

当国家不再像保姆一样大包大揽、无限制地提供资本,原来的国有影企要自己到市场上找饭吃,而原来在圈外的民营等非公有资本加入进来,按照“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则,改名换姓变更了性质的资本,与新进入的资本就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随着电影体量的快速增加,其发展所需要资本的胃口也就越来越大。电影企业经过10年产业化发展,也使自己的体量越来越大,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而这同样需要海量资本的供应。创造条件实现在A股市场上市,成为当时很多电影公司做优做强的目标,也是电影产业化发展内在逻辑的必然演进。

此时在1990年底建立的沪深证券市场也已经走过近20年的发展历程,其体量和厚度的不断增加,也初步具备了供应电影产业这种极度需要资本的培育、挖掘创意人才和工业化制作的海量资本需求。所以电影产业与A股市场历史性的风云际会终于在2009年拉开大幕,一场题为“证券化”的历史性活剧即将上演。

产业化阶段取得的主要成绩是,经过2000—2004年对内资开放向纵深发展,2005—2008年对外资开放进一步打开大门,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产业化阶段;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组建成立为标志,中国电影行业在集团化方面迈出前进步伐;院线制的实施催生并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其重要标志就是国产“大片”的出现和电影票房的高速发展;政策推进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的股份制改造,并提出推动电影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市;民营电影公司享受到政策红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电影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有电影公司由于政策和历史的原因,包袱沉重、体制僵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1) Harold L. Vogel. Entertainment Industry Economics, A Guide for Financial Analysis, Ninth Edition[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2) 姚连军.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西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13.

(3) 这三个文件分别是:2000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2001年2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组建电影集团的原则意见》;2001年12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广播影视集团化改革的实施细则(试行)》。

(4) 印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2001年12月18日广发办字〔2001〕1519号).新华社北京,2001-12-18.

(5) 唐榕.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2009-08-05.该文指出,2002年6月1日,全国第一批组建的30条电影院线正式启动运营,其中有11条为跨省院线,19条为省内院线。到7月1日,30条院线中的613家影院实现了全国联网,计算机售票。

(6) 刘勇.重点是产品,而不仅仅是院线——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发展对策.视听界,2011-05-25.

(7) 新修改的《电影管理条例》2001年12月30日正式颁布。第342号国务院令公布的这个条例于2000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6月19日国务院发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将同时废止。新公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共8章68条,包括总则、电影制片、电影审查、电影进口出口、电影发行和放映、电影事业的保障、罚则、附则.新华社北京,2001-12-20.

(8) 张宏森.开启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人民日报,2017-10-21.

(9) 王玉明,金冠军.1993年以来中国电影准入管制变迁及其产业影响.当代电影,2010-12-01.

(10) 邱红杰.中影集团:领跑中国电影产业化.新华社,2004-02-01.

(11) 张乐.国内首家合资影业公司诞生,华纳是狼还是合作者.经济参考报,2004-11-01.该文指出,经广电总局和商务部两家主管部门批准,新成立的公司全称为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中影集团、华纳和横店集团分别以4:3:3的比例持股,涵盖了外资、国资和民资三种不同资本形式。公司主要业务涉及投资、制作、发行和推广华语电影及电视电影。业内人士表示,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它表明影视业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标志着中国影视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有一席之地。

(12) 杨林.资本铺路促电影产业化.新京报,2013-08-21.

(13) 孟赟彦.论中国电影产业的文化环境与运行模式——以“华谊兄弟”为案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4) 张丕民.2000年起步的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如今走到何处.每日经济新闻,2018-08-28.

(15) 海阔.院线制:中国电影改革突破模式.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6).

(16) 贾荣勤.浅谈中国电影院线制风雨十二年.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773001435.html,2014-06-07.

(17) 孙佳山.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的史前史.百度-百家号https://baijiahao.baidu.com,2017-03-28.

(18)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

(19) 丁亚平.中国电影的四十年历史性变革:从1978到2018.中国文化报,2018-08-17.

(20) 马扬,白瀛.电影百年华诞到来之际迎来外资、民营合作潮.新华社(长春),2005-01-13.该报道指出,2004年10月14日,中国首家中外合资影业公司——中影华纳横店公司宣布成立,中影集团占40%股份,华纳公司占30%,横店影视30%。

(21) 井延凤.资本逻辑和市场逻辑的逐步确立——谈2000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电影文学,2010(3).

(22) 林美艳.国产大片之路:文化与资本的合谋及逆反.唐都学刊,2007(4).

(23) 饶曙光.资本逻辑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及其调整.文艺报,2007-04-05.

(24) 谢丽君.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推进与发展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

(25) 张玉玲.非公有资本如何进入文化产业——访齐勇锋.光明日报,2005-05-23.

(26) 罗立彬.对外开放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作用:兼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文化产业研究,2016(1).

(27) 刘藩.好莱坞新攻势之下中国电影的宏观战略和创作策略.当代电影,2012(5).

(28) 中影集团企业债获准发行.中国证券报,2017-12-13.

(29) 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2018.

(30) 唐榕.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4-15.

(31) 吕斌.华谊兄弟资本进行时.法人,2009-11-04.

(32) 曹乐溪.嘉禾大陆十年漂流记:从老牌电影帝国到“卖儿卖女”.娱乐资本论https://baijiahao.baidu.com/,2017-03-31.

(33) 丁伟,雷晓宇.冯小刚与王中军:商业片之王.中国企业家,2010(7).

(34) Charles C. Moul. A., Concise Handbook of Movie Industry Economic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35) 菲瑞德·札卡瑞阿.中国世纪(China’s Century).新闻周刊,2005-05-09.

(36) 周焕涛,周子钧.股市20岁——沪深股市成长的个人观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37) 王晓易.口红效应:影视文化消费逆市增长.中国青年报,2009-12-24.

(38) 《赤壁》《非诚勿扰》《梅兰芳》《画皮》《长江七号》《功夫之王》《大灌篮》《投名状》等8部影片均创造了票房过亿的优异成绩。参见《2008年我国电影业综述》.新华社北京,2009-01-23.

(39) 俞剑红.电影产业在逆势中提升.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15.

(40) 新华社.2008年我国电影业综述.新华社(北京),2009-01-23.

(41) Ainslie, A., Dreze, X. and Zurfryden, F. (2005) Modeling movie life cycles and market share[J]. Marketing Science 24(3) : 508-5

(42) 电影产业改革:见证大潮的走向.新华社(北京),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