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广东的客方言区

客家民系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是使用客方言。客家民系在广东的分布区,也即是广东的客方言区。

根据语言学界的统计,广东省多达80个县市有客家人群体居住,总人口为2100万人。它分为两部分:

1.纯客住县市: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共15个县市。

2.非纯客住县市: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惠阳、河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增城、博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廉江、信宜、高州、茂名、四会、化州、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共计65个县市。

上述资料只是根据初步统计而来,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常有变动,称谓亦不时改变,但客家群体居住的地域则是明确的,主要是在粤东和粤北。这里特别要提到上述资料中的第一个纯客县——“梅县”,它即是明清的程乡县。本来,它隶属于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因“文风极盛”而升格为“直隶嘉应州”,辖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4县,合称“嘉应五属”。辛亥革命期间,一度改名“梅州”。民国成立(1912年),废除州府制,梅州又改为梅县。新中国成立后,梅县先后为兴梅专区、粤东区、汕头专区所辖。1965年设立梅县地区。1979年初,梅县的县城梅州镇改为县级市,称梅州市,属梅县地区管辖。1988年,梅县地区改为地级市,仍名梅州市,下辖8个县、区:梅江区、梅县、蕉岭、兴宁、五华、丰顺、大埔、平远。其中的梅江区(县级区)和梅县,实际上即是原来的程乡县境。统计资料中的“梅县”是包括梅江区在内的,这里只不过是从俗,统称“梅县”而已。这是必须说明的。

在众多的纯居住县中,人们把梅县方言作为广东客方言的代表,这是毫不足怪的。梅县的客家人以杨、古、卜三姓为最早,“父老相传,皆云未有梅州,先有杨、古、卜”。温仲和:《光绪嘉应州志·方言》。梅县籍学者古直先生明确指出:“杨、古、卜三姓,乃先来之客人耳,非土人也。”“古姓来州,在五代时。”古直:《人境庐诗草笺》。宋朝末年,跟随文天祥抗元,“梅民之从者甚众”“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黄遵宪:《己亥杂诗》。可见当时的客家人已经不少。到了元末明初,从闽西、赣南迁到梅县的人就更多。《光绪嘉应州志》的总编纂温仲和在《方言》跋中说:“以余耳目所接之人,询其所自来,大抵多由汀州之宁化,其间亦有由赣州来者。其言语声音,皆与汀、赣相近,其传次亦相上下,约在20余世之间”,由于不断地叠加、认同,梅县这个纯客居住县的人口迅速增加,清代中叶,程乡县升格为嘉应州,就逐渐成为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中心地位,几百年来,一直未有改变。更有许多客家人,走出梅县,到广西,到四川,到台湾,到东南亚,直到世界各地。他们及其后裔铭记“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这一古训,坚持讲家乡话,这些人的巨大影响,也是梅县的客家话成为客方言的代表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学是人学。生活在广东的客家人通过语言(首先是客方言),表达他们对自然,对社会的观察、认识和感受,这一表达是形象的、具体的,也即是“文学的”。于是广东——客家——文学就联系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