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客家先民

客家,英译是Hakka,它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个民系。这一民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

早在秦朝末年,中原地区就曾有大规模的移民岭南的行动。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其中南海郡辖番禺、龙川、博罗、揭阳等4县,相当于现在的大半个广东地区。《晋书·地理志》又有“后使任嚣、赵佗攻越,略取陆梁地,遂定南越”之语,可知任嚣、赵佗攻越时间,应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

任、赵攻越后,任为南海尉,赵为龙川令。当时能随任、赵南来的中原人,当然是以男性为主。为了稳定人心,赵佗向秦始皇“求女无夫家者3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5千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这些来自中原的男女,在岭南地区定居,生息繁衍,从而成为广东人。而其中的一部分,居住在当今纯客寓的龙川县,据传,该县的赵、韦、官、任四姓,便是在那时由中县(中原)迁来的。唐朝进士韦昌明在《越井记》中谈到了自己的祖宗到龙川的历史:“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之与百越杂处,而龙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实与越井相始终。”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段文字,它说明了三个问题:1.龙川的韦姓人来自中原;2.中原人到龙川后,“与百越杂处”,共同生活在一块土地上,已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3.这些中原人的后裔重视寻根溯源,历35代,始终不忘自己来自中原。正因为这样,这一批秦末随赵陀南迁的移民,便被人们目为最早的客家先民。中山大学历史系李吉奎教授认为:“秦末向岭南大规模用兵开始了客家先民的形成过程,龙川(佗城)是最早的客家先民的发祥之地,第一任龙川令赵佗是岭南客家先民的初祖”。他明确提出:“佗城开基客安家。”丘权政主编:《佗城开基客安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众所周知,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中原大乱。原龙川县令赵佗,接替去世的任嚣为南海尉后,也趁机而起,在公元前204年,建立了南越国。其时,刘邦在中原建立了汉王朝的统治。鉴于汉初不稳定的形势,刘邦采用和平方式处理南越国的问题,封赵佗为南越王,并对赵佗的功绩予以肯定:“会天下诛秦,南海尉它(同‘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县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俱赖其力。”《汉书·高帝纪》。这里所指的“中县人”,即是指来自中原的汉人,它与本土的“粤人”相对称,这就说明来自中原的客家先民,与有“相攻击之俗”的“粤人”在赵佗的管治之下共同生活,二者的习俗是有所不同的。

“中县人”“不耗减”,到底有多少人口呢?现已无明确的资料可查。但是,可根据200年后的记载推知其大概。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南海郡的总人口为9万多人,而这是西汉经过200年休养生息繁衍后的人口。若减去原居住在平原、沿海的“粤人”,这些“中县人”的后代为数并不多,最多也只占三分之一。再往前溯200年,没有“耗减”的“中县人”充其量也就是3万人左右。而这些“中县人”大部分是居住在平原、沿海的番禺、博罗、揭阳等县,真正定居在龙川县等山区,而成为客家先民的人,其数量应是很有限的。

由此看来,秦末南迁的中原汉人,确确实实成为当今客家地区最早的客家先民,但是,其人数很少,现在有据可查的,只有龙川的“中县之民四家”。他们不仅在龙川安了家,而且子孙繁衍。然而,他们只是客家先民的极小部分,更多的客家先民是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之后逐渐南来的。

西汉时期,中原人或是留戍落籍,或是遭罪流放,陆续有人零零星星地南迁。而“王莽篡汉”这一历史事件,则使南迁的汉人由客观环境所迫转为主动向南迁徙。如《方氏族谱序》:“方氏世居沂南,有曰纮者,遭新莽乱,过江择居。”原载于惠阳《六桂堂方氏家谱》,转引自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1965年版,第147页。又如《客家曾氏源流》载:“……元十四传关内侯据,耻事新莽,挈族由山东迁庐陵吉阳,即今江西永丰。”原载于罗香林:《客家史料汇编》,第228页。

到了东汉末年,为避乱而南迁的中原汉人日益增多,有些人甚至不惧风险,取海道往南,“飘薄风波,绝粮茹草,饥殍荐臻,死者大半”。原载于《三国志·许靖传》。为什么中原汉人冒险南迁呢?根本原因是中原地区实在难以生存下去了。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王粲:《七哀诗》。汉魏之际南迁避难的人已不鲜见。到了西晋永嘉年间,南迁更成为潮流,晋砖铭文有“永嘉世,九州荒,如广州,平且康”的字样,便是当时汉人南迁的历史见证。现代著名的客家学者罗香林(1906—1978年)在其权威著作《客家源流考》中提出“五次大迁移”说,根据客人家谱“五胡乱华,永嘉沦覆,晋祚播迁,衣冠南徙”《嘉应刘氏族谱》,转引自罗香林:《客家源流考》,第14页。等记载,明确把第一次大迁移时间定为西晋永嘉之后:“要之晋代永嘉以后,中原第二支避难的汉族,向南播迁,远者已达赣省的中部南部,其近者则仍淹滞于颖淮汝汉诸水间,寖至隋唐,休养生息,劳困渐苏,慢慢的乃得度其比较安适的生活。故自东晋至隋唐,可说是客家先民自北南徙的第一时期。”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至今,多数学者仍认为罗香林此说有理,并有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有人指出,在永嘉之乱的那几年,中原地区自然灾害比较多,如永嘉四年,四月水灾,五月地震,六月蝗灾,入冬又大旱。天灾人祸,难以生存,于是被迫迁徙。其迁徙的人群中,不仅有士宦人家,更有劳苦大众。有的学者则认为,此时的客家先民不仅远达“赣省的中部南部”,实际上有些已进入粤北和粤东,到了现在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他们以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从饶平析出“义招县”(今大埔县),用来招抚中原流民的事实作为佐证。

由此可见,从秦末以来中原汉人南迁到现在广东客家人的居住地——粤东、粤北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它是一个叠加的过程,人数亦不能悉计。但他们并不完全等于今天的客家,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南迁的中原汉人只能称之为客家先民。而客家民系的形成则应在东晋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