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汉剧唱腔之始

1952年初秋,福建永定木偶汉剧团特派梁秀珍的舅父(堂姐梁秀珍的亲舅父在该剧团工作)来松口招收嗓子好、记性好、音乐感好的女孩到剧团当旦角演唱演员。舅父心中早有合适人选,知道两个侄女曾考上艺光汉剧团,条件不错,是最佳人选,但心中担忧着怎么过姐姐、姐夫(梁父梁母)这一关。舅父来到姐姐家,只字不提剧团招收演员的事,偷偷地观察两位外甥女。当得知两位外甥女情系汉剧,便趁热打铁:“既然你们立志要学艺,不如跟舅父去福建的木偶汉剧团,在那儿有很多师父可以教你们学唱汉曲,各个曲目学会了可以打好唱功基础,以后去演戏岂不更快上手。如今你们哼曲,无师自通不太可能。”舅父说得有道理,两姐妹就动心了。他求贤很心切,可是两姐妹的父母一关怎么过?艺光汉剧团属于专业院团,家长尚且不同意去,何况半专业的民营剧团?舅父亦犯难。素珍、秀珍学艺心切,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做法:只能偷偷地走,留下书信告知父母跟着舅父去福建学艺了。趁着长辈们睡午觉,两姐妹跟着舅父走出家门。一路跑,先到外婆家,住了一个晚上,一直跑了一天的路,天黑了才到达在粤闽交界的闽西永定木偶汉剧团。剧团的团长和老师们很热情,看到两个小姑娘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很是过意不去,赶紧给她们弄东西吃,铺铺盖,同时也赞扬舅父招来了两位伶俐的小姑娘。

永定木偶汉剧团是半专业性质的剧团,农忙季节时放假回家务农,平时主要在永定和上杭两县交界的山村演出,两三天便换一个点。村与村之间相隔十多公里,没有公路,交通不便,全靠步行,剧团的演职员对爬山越岭习以为常。到一个演出点,演职员们都分散到当地群众各家各户家中吃住,当地的老百姓热情又质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家家的生活都较贫困,可以说是住贫吃苦。剧团里的演职人员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演出过点靠两条腿,穿村过乡吃千家饭。梁素珍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毅力。

永定木偶汉剧团团长对两位姑娘关爱有加,指派老师教唱和提线,很快就排演出了汉剧传统戏《孟姜女》,梁素珍唱孟姜女,姐姐唱万杞梁,在永定县城作了首场演出。因为年龄小、条件好,皮黄、小调学得很快,不到两个月,姐妹俩就成了团里的台柱。通过学唱《孟姜女》,梁素珍学会了汉剧旦角发声和汉剧板式,如剧中使用的西皮倒板、二黄大板、二六板、慢板、哭板,还有该剧《过关》选段中的小曲《四季歌》。木偶汉剧团演职人员都是一专多能,音乐伴奏,操纵木偶,兼唱各行当。李副团长还是一位能工巧匠,刻画出来的木偶人物栩栩如生。在演出空闲时,姐妹俩浆洗木偶服装,抹净脸颜,整理木偶假发,使木偶焕然一新。两姐妹天资聪颖、勤奋懂事,得到木偶汉剧团老艺人的赞赏。可毕竟是木偶戏,离自己的舞台理想相距很远。随着时光的推移,两姐妹明白此地非她们的久留之地,她们魂牵的还是艺光汉剧团。1953年秋天,梁素珍两姐妹离开木偶剧团,但永定木偶汉剧团工作经历,为梁素珍打下了汉剧唱腔的基础,特别是西皮、二黄和许多小调的板式、唱腔都在那时得到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