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宦海浮沉三十载,平生褒贬总难衡。
徒悲战马山河碎,纵有珠玑未解兵。
内忧外患难为计,抗清以图大业成。
阶下不嗟斯世累,养晦还期复大明。
铮铮铁骨经霜老,归里悠然弄菊馨。
这首古风说的是明朝时,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出了个大官。他是功臣,也是忠臣。可是在他暮年时,抗清兵败被俘,因之颇受世人争议,是谓“褒贬总难衡”。不过,并未影响他忠臣形象,因被俘后,不忘策反清将,尽忠明朝直至油尽灯枯,他就是何吾驺。
何吾驺(1581—1651),字龙友,号象冈,初字瑞虎,晚号闲足道人。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丙午科举人,己未年(1619)进士,授庶吉士。历仕万历、天启、崇祯、弘光、绍武、永历六朝,官至一品,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首辅(宰相)。他能文敢言,时人誉为“真人才、真文章、真史识”,颇受推崇。曾因议事被罢官,两受钦点复出任首辅。何吾驺历经六朝两任宰相,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世称“何阁老”。
何吾驺蛰伏故里期间,关心乡梓,造福百姓。著有《元气堂诗集》3卷、《元气堂文集》30卷、《云芨轩稿》2卷、《经筵日讲拜稽集》4卷、《周易补注》4卷、《中麓阁集》及石刻楷书四种等。其诗文笃实渊雅,为时人所重,称他“树一帜于岭外”。
太阳照贵地,禾秆冚珍珠
据传,当年赖布衣经过小榄时,直指小榄是“旗鼓把门,五星聚境”之风水宝地,将来必是富甲天下之处,日后虽出不了天子,但名士不少,出一宰相定当无疑。
无论赖布衣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但在由五个小岛形成的小地方,历史上确确实实产生了五个一品官,真了不起!古时,小榄有何、李、麦三大氏族,古老相传,“何氏官最大,李氏人最多,麦氏钱最丰”。据《香山县志》记载:“榄都小榄何族,系出宋尚书仆射何卓之后,原籍四川。宋南渡入岭。”从中可知,何吾驺祖辈是四川人,名门望族,南宋遗臣。祖父何世睿,官至五品,颇有文名。其父是“香山三何”中的何述铉,另外“两何”是何述忠、何述瓒,也是当官的,同样文名远扬。
当年赖布衣谓小榄“将来必是富甲天下之处”,此言也一点不假,小榄在清末已有“小苏州”之称,改革开放后,更是富闻全国。
至于赖布衣谓小榄日后名士多,且定当出一宰相,也不虚。小榄在古代属于南海郡的古海湾,珠三角未成陆之前,是茫茫大海。当时同样四周环海的“五榄”之中,小榄能“一统江山”成为乡名,皆因何、李、麦三姓的地主和有功名的人物高度集中于此,使得此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事实上,明朝中叶以来,小榄已出了一大批名人雅士、达官贵人。据考,明清两代,考取功名的有进士52名,举人176名,贡生193名。比较著名的有明朝大学士何吾驺、李孙宸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伍瑞隆任职兵科,何璟进士及第、官至总督,湖北正考官、广西提学李翰芬等。
也许,上天注定何吾驺在仕途超越祖辈、父辈。
何吾驺出生时,天显异象。他的生母刘氏是何家妾侍,平时在家并非养尊处优,妊孕中仍需操劳家务。万历九年(1581)六月十七日清晨,刘氏临产前,还照例到柴房取柴,准备生火做早餐。当跨出柴房门槛时,腹中作痛难忍,无奈之下,只好一步一步地退回柴房,慢慢地躺下等待生产。
这天早上,整个天空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眼看就要下大雨了。就在这个时候,刘氏腹中胎儿瓜熟蒂落,随着“哇”的哭声响起,笼罩着太阳的一大团乌云奇迹般散去。太阳露出来了,照彻大地,光辉透过窗户洒在赤条条的婴孩身上。然而,待到太阳将要落山之际,天空却又黑了起来,接着狂风大雨。
何述铉中年得子,欢喜异常,取什么名好呢?他想,儿子是在柴房出生的,取一个与动物相关的名字也好。不过,不能取猪、狗这些俗气的名字,毕竟是书香门第。
何述铉再三思考,决意为儿子取名为“吾驺”。此乃出自《山海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他将“驺吾”两字调过来,变为“吾驺”,意谓这是我的“驺”,寄望儿子日后日行千里,飞黄腾达。
何吾驺6岁时,进入村塾读书。他少年早慧,潜心进取,进步神速。不过,时好时坏,并不稳定。何吾驺赴京赶考前夕,其父母忐忑不安,特意带他到石岐的白衣古寺求签,但只求了个中签,签名乃“刘备求贤”,签文:
前程杳杳定无疑,石中藏玉有谁知。
一朝良匠分明剖,始觉安然碧玉期。
法师解道:“此卦剖石见玉之象。内藏无价宝和珍,若不离亦不弃,若不弃自亦不离,得玉何须外界寻,不如期待高人识,宽心犹且更宽心。”
法师见他俩似乎不尽明了,接着又道:“刘备求贤,石中藏玉无人知,若求功名,福气不佳,最多不过是秀才,除非太阳拱照,石中藏玉就有人知。”
父亲何述铉听了甚是不悦,但刘氏却笑逐颜开。因为她知道,儿子出生时,有“太阳拱照”呢!
刘氏见老公闷闷不乐,便向他说了儿子出生时的情状,法师在旁一听,始知何吾驺是在柴房的禾草堆出生的,且有太阳临照,甚觉诧异,脱口而出:“真是禾秆冚珍珠啊!”然后,口中吟道:
石藏美玉在中心,得指何须向外寻。
直得高人来分析,恰如灵雨涤烦襟。
“禾秆冚珍珠”这句俗语,也许就源于此。万历四十七年(1619),37岁的何吾驺只身赴京赶考,得中二甲进士第四名,接着又通过更严格的考试,授庶吉士,自此迈上了仕途。很快进入“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内阁,何吾驺官位高擢,村里人都说是因他出世时太阳临照有关。
何吾驺进入内阁后,衣锦荣归。返乡这日,官服朝补,高靴马袖,威风凛凛,真的是为何家争光了。
宴请亲朋,酬谢师恩,不在话下,最要紧的是到祠堂祭祖。因为祠堂是中国人心中的圣殿,灵魂归依之所。中国的祠堂有点像西方的教堂,不过西方人是和上帝交流,而我们是和祖先交流。每到祠堂,仿佛先人们都在看着自己,那种追思之念、敬仰之情乃至责任感油然而生。可以说,祠堂祭祖是一种很重要的孝道教育。
何氏祠堂坐北朝南,建筑前后两进,左右两侧各设厢楼,两进之间是天井,正殿正面的墙壁上挂着祖先容像,容像两边悬挂的条形酸枝木板上书阴刻楷体“昭格列祖”与“佑启后人”。
何吾驺祠堂祭祖毕,即同友人刘道倩、傅元子漫游家乡名胜,择日一早专门往县城以东的宫花村探访。
何以到宫花村探访?这是因为他回乡前,有一贵妃娘娘是香山张家边竹径坑村(今中山市火炬区宫花村)人,托何吾驺到竹径坑村的八面嶂山父母坟前代她拜祭。
说起这个皇妃,却有一个故事。
竹径坑村住着林、王两姓,村子里外都生满茂密的青竹,长流不息的溪水绕村而过,景色幽美。
王家有个女儿,自小聪明伶俐,深得父母宠爱。可怜的是父亲早逝,家境窘迫。所幸小女生性懂事,事母至孝,十分勤劳。从小在山间田埂看牛割草,皮肤晒得黑黑的,但不掩其俊俏,因长得娇小玲珑,被村民称为“黑珍珠”。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可爱。到16岁时,看牛妹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大美女。
那年皇帝选美纳妃。一天早朝,司天监道:“臣夜观天象,皇上须到南方寻找一个穿黑衣、脸微黑、骑黄牛、举黑旗、横过江的女子,封为贵妃,方能洪福齐天,早生龙子。”
皇帝一听,果真派了钦差大臣秘密查访起那女子来。众人奉旨从京城向着南方出发,一路穿州过省,日夜兼程。春尽夏来,终究没寻着那个美人。眼看限期已近,钦差大臣心焦如焚。
有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他们来到竹径坑村村口,被雨后哗哗作响的溪水挡住了去路,正想转身离开。忽然,不远处的竹林里飘来一阵悠扬动听的歌声。显然,是一女子的自问自答:
问:插秧姑,插秧娘,
问你手揸[9]禾苗几寸长?
几寸到泥几寸到水?
剩番[10]几寸耍风凉?
答:我唔系[11]插秧姑,
我唔系插秧娘,
手揸禾苗六寸长,
一寸到泥,一寸到水
剩番三寸耍风凉。
歌声委婉柔和,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就是东乡民谣,当地村民在田间劳作时表达生活感受时传唱的歌曲。
歌声留住了他们的脚步。惊讶间,竹林深处走出了一个打着赤脚的看牛妹。她一身补丁的黑衣服,手拿的青竹尾端系着一块黑布,牵着黄牛走到溪边,看着雨后湍急的溪水,纵身一跃,跨上牛背,涉水过溪。
钦差大臣心里一动:嘿!这不就应了“穿黑衣、骑黄牛、举黑旗,横过江”的天象吗?钦差大臣不禁以手加额,眯起眼睛,仔细打量起那姑娘容貌。
只见那个看牛妹,虽衣着破旧,却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柳叶眉,湿漉漉的髻发插着几朵野花,微黑透红的脸蛋挂着晶莹的水珠,坐在牛背上的她苗条身段更显得娉婷婀娜。
啊!这简直就是一朵含苞欲放的黑牡丹!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众人连忙尾随着看牛姑娘进了村……
原来当天清早,看牛妹牵牛到村外竹林处吃草,返家时,遇上了骤雨,全身被雨淋得湿透。天转晴后,她将黑色的围裙解下来系在赶牛的青竹上,意在晾干,因雨后溪水湍急,只好骑在牛背上过溪,天晓得竟这样应了“天象”。
三天后的一个清早,县城里锣鼓喧天,换了一身官服的钦差大臣在县官及衙役的簇拥下,走进竹径坑村,看牛妹也打扮一新,让衙役抬着花轿迎接进宫。
当地人把进宫的看牛妹称为“宫花”,久而久之,就把竹径坑村叫作“宫花村”,沿用至今,原来的村名甚少人提起。
古时,东乡(今火炬区)的陵冈村、大岭村、宫花村,虽分属三个不同的村落,但由山体连成一片。而从小榄到宫花村必须经陵冈村、大岭村,走的都是山路,而至宫花村,这里有一条清亮的溪流绕村而过,两岸都是雪白的细沙。这条溪的源头,就是今日的长江水库,当时并无堤坝,只是个大湖泊。一条宽阔的溪流,将清亮的湖水引至周边村落,是当地农民耕作及生活的主要水源。主流经大岭村直至张家边,通向浩瀚的伶仃洋。
当何吾驺与众人至此,见到这里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好山好水好姑娘,难怪这里会出皇娘!”
他受“宫花”皇娘之托,要到宫花村之南的八面嶂山拜祭其父母。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登上了八面嶂山,这座山与五桂山主峰连贯,有大、小八瓣山脉,故又称为八峦嶂或八面嶂。八面嶂有多条大小山涧,大山涧流水如小瀑布,小山涧流水潺潺作响,流入宫花溪中。山脚有一个形似乌龟的小山丘,名为“龟地坑”,沧海桑田,如今这里的自然风貌已无从寻觅。
八面嶂山主峰半山腰有一山洞叫黄牛仔屋,相传看牛妹到京城做皇妃后,这头黄牛就无缘无故不见了。上山砍柴的人,常见山腰洞口处有一黄牛,疑是失踪的那头,但走近山洞却什么也不见,人们认为这黄牛是仙,下凡助看牛妹成为贵夫人的,从此便称那山洞为“黄牛仔屋”。
何吾驺按指引,在距黄牛仔山洞西侧约百米处,寻得宫花父母坟墓,放上香烛、果品,拜祭完毕才下山返小榄。有诗为证:
黄牛天上下凡尘,力助村妹成贵人。
为拜双亲诚有托,不忘父母海深恩。
此时正值夏日,何吾驺一行跌跌撞撞下得山来,气喘吁吁,已是汗流浃背。行经陵冈村时,周身疲惫,正想找个地方歇息,见一群鸟从前面的树林中飞出,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顺眼望去,鸟儿飞出处有一座寺庙,掩映在高大的树木中。
这些大树多为沉香木,当地人视为宝树,故坐落其中的寺庙就叫“宝林寺”。因寺院位处陵冈村前面,故又称陵冈寺。何吾驺觉此处环境甚为清幽,便在此休憩。
陵冈寺周围特别多鸟,何吾驺看着它们上下飞翔,去留不定,感叹人生聚散无常,起伏不定,有谁会意料到,自己一介书生,一下子位极权臣?而远离京城万里之遥的宫花村,一个看牛妹,竟然会被选入宫为妃?看来世间很多事情,似乎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他为此有感而发:
人生好似空中鸟,长翼从风何不之。
看山偶过陵冈寺,明日题诗知是谁?
抗清立功,青云直上
何吾驺从乡下返回京城,向贵妃娘娘详细禀报了拜祭其父母的经过,理所当然受到贵妃娘娘的厚待。何吾驺以为凭此可以一路高歌,但事与愿违。此时明朝内部派系林立,内斗剧烈。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到崇祯初年,何吾驺仕途并不如意。主要担任编修等没有实权的官职,负责编纂撰述、为皇帝讲解经义。
正当明朝内耗之时,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却发展起来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称汗,建立了女真少数民族政权——后金,女真族即现在的满族。前面第一章不是说金朝被蒙古灭了吗?金被灭是政府被打垮了,而不是这个民族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是女真人回到了白山黑水之中,养精蓄锐,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又重新逐鹿中原,正式开始向明朝宣战。明天启六年(1626),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南征,一路所向披靡,明朝在辽东、辽西的军事重镇大都落入后金之手。很快兵临宁远城下,但遭到了明大将袁崇焕的顽强抵抗,结果明军大胜,后金大败,努尔哈赤受伤而死。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
崇祯二年(1629)十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领当时尚称为金兵的部队由大安口龙井关入塞,围蓟州,破遵化,兵锋直逼明朝首都北京。
时任蓟辽登莱等处督师的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袁崇焕闻讯后率兵入援,同满桂、侯世禄等人分别把守京城九门,各与后金交战,大败金兵,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石碣村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有胆略,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乃当世名将。
袁崇焕打死努尔哈赤,继而又大败皇太极,从此声名大震,威名远播。
皇太极遇到强敌,难以取胜,便心生一计,派奸细混入北京城,到处放风,说袁崇焕与后金勾结,图谋不轨。并有意放跑两个在押的明廷太监,将这股阴风直接煽到崇祯的耳朵里。为了坚定视听,后金一部于崇祯二年(1629)避开锦宁线绕道蒙古,由喜峰口进入关内,直趋京畿地区。
崇祯被传言弄得云里雾里,难以判明是非。在这个时候,如果身边有一个明辨是非的辅政大臣提醒一下,就不会发生以后的惨剧了,偏偏遇上一个他宠信的,且比魏忠贤还狡猾十倍的辅政大臣——温体仁。
温体仁此人,精通权术,工于心计,因为人乖巧,善于察言观色,故深得宠信。自以为英明无比的崇祯被他玩于股掌而不知,竟说他“纯忠亮节”。正是在崇祯的宠信之下,温体仁把他的权术发挥得炉火纯青,于不动声色中,把他不喜欢的那些大臣们,一一予以打击。
这天,温体仁呈上一封密疏,说后金猖狂进攻,是因为袁崇焕暗中与后金的钱龙锡串通,勾结金兵导致的。温体仁奏请迅速逮捕袁崇焕。
袁崇焕是崇祯亲手提拔起来的,在辽东战场上可谓是中流砥柱。袁崇焕谋反,是他不愿看到的,但他太过相信温体仁了。
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召见诸将,突然将袁崇焕捉拿下狱,欲将他凌迟处死。
袁崇焕与何吾驺同为广东老乡,袁崇焕是东莞人,何吾驺是香山人,虽素不相识,但何吾驺因是广东老乡的关系,平素颇多了解,知袁崇焕为人忠心耿耿,乃当世豪杰。现在,袁崇焕一夜之间变成卖国将领,何吾驺觉得事有蹊跷,于是暗中调查,始知是温体仁从中作梗。
何吾驺为此找机会大胆向崇祯陈词:“温此人,尖脸猴样,眼神游移不定,其所指实不可轻信。”
皇帝听了,反而认为何吾驺在背后说人坏话,根本听不进去。这也难怪皇帝不信,何吾驺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温体仁诬陷袁崇焕,仅凭观相貌何以取信?
崇祯三年(1630),皇帝终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
兵临城下之时,崇祯捉拿了袁崇焕并处死,以后的局面可想而知了。临阵换将已是不利,偏偏所换将领没有一个比得上袁崇焕的,每次出战都铩羽而归,京城万分危急。
朝中无人,崇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这时,何吾驺毛遂自荐,奏献退兵之策,谓能解京城之围。崇祯见何吾驺是一个文官,能有何退兵之策?但细想一下,袁崇焕也是文官出身啊,左思右想,且看他有何妙计。
何吾驺附在皇帝耳旁细声道:“正面佯攻,后面即派人绕道而行,烧其粮草……三日之内,金兵必退。”
皇帝一听,点头不迭,让何吾驺领兵,依计而行,果然不出三日,金兵败退。何吾驺因之连升三级,一跃成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次年,皇太极整军反击,又打到北京,明朝的将领屡战屡败,在这紧要关头,何吾驺再献良策,使明军在与后金的两场交战中胜出。
“真想不到,爱卿胸中藏兵十万啊!”是日,皇帝升殿,嘉勉何吾驺,并升何吾驺为礼部右侍郎。
崇祯六年(1633),何吾驺又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升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一品,登上权力的新高峰。
平心而论,从对何吾驺的任用来看,崇祯可以算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尤其是在此之前,面对他的哥哥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他励精图治,重振大明国威。他首先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进行了彻底的大清洗,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也会重蹈覆辙,碰上了第二个魏忠贤。
温体仁收拾了能文善战的袁崇焕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刚刚擢升的何吾驺了。
何吾驺很会相人,知温体仁是一个阴狠刻毒的人,一直对他有所防范,并且曾提醒礼部左侍郎文震孟。文震孟,南宋文天祥后裔,文徵明曾孙,博通经史,以正直、才气闻名。
崇祯八年(1635),文震孟以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作为首辅的温体仁对这一任命并不欢迎,但表面上却装模作样,极力与文震孟搞好关系。每次拟旨,温体仁都要找文震孟商量,有所改动也一概听从。因此文震孟竟觉得温体仁相当不错,连说:“温公相当谦虚,怎么都说他奸呢?”
何吾驺听罢,好意提醒他,说:“此人机深,阴狠刻毒,不可轻信!”但文震孟哪里听得入耳,反而为温体仁讲好话。果然,如何吾驺所料,时间稍长,温体仁就故意设下圈套让正直的文震孟钻,终于撞到他的枪口上。
何吾驺文才武略,为人正直,在朝中声誉日隆,对温体仁来说,威胁很大,心里又恨又怕。皇帝要提拔何吾驺,温体仁心里一点也不高兴,但表面上却大颂何吾驺,当众对皇帝说:“有吾驺如此人才,真是天佑大明,中兴有期,实在可喜可贺啊!”
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这样一来,使对其有所戒备的何吾驺也开始慢慢疏于防范了,还以为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温体仁专权日久,图谋起用魏忠贤余党任事,当时欲罢黜不愿依附的给事中许誉卿。何吾驺进言保许誉卿,不知不觉中又得罪了温体仁。
本来就妒恨何吾驺的温体仁,对何吾驺更是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可他表面上仍对何吾驺相当客气,非常尊重,遇事找他商量,一点架子也没有。但暗地里,却在寻找时机欲置何吾驺于死地。
与一切野心家、阴谋家一样,温体仁热衷于拉帮结派,打击异己。但他的手法更加阴狠刻毒。
温体仁首先贿赂阉党。他出手大方,阉党乐于为他通风报信,让他更好地掌握情况;接着,他就想方设法栽赃诬陷。
机会终于来了,皇帝要何吾驺购置军饷,单据到了温体仁手里,他把数字巧妙地改了,造成单实不符的铁证。然后,使人暗中参了何吾驺一本,而何吾驺却茫然不知。崇祯知道后,十分恼火,但念何吾驺抗金有功,并未发作,不过,心里已扎下了一根刺。
温体仁深谙舆论的作用,他在内阁散播消息,破坏何吾驺的清廉形象。传到何吾驺耳朵里,何吾驺却很坦然,觉得清者自清,懒得辩驳。
一计不成,温体仁又心生一计。他从阉党口中知道何吾驺入阁后,曾作过一首诗:
风流弦管久无缘,满耳歌姬绕户喧。
漫言此夜群英会,绝胜山山红杜鹃。
温体仁一看,认为此诗是讽刺皇帝纵情声色。于是,他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搞垮何吾驺。不过,温体仁要打击异己,自己并不出面,而是暗中唆使亲信提出弹劾。因前述事件,皇帝本来已对何吾驺不满,这样一来,无疑火上浇油,斥责何吾驺。何吾驺有口难辩。
这个时候,温体仁在朝堂上对着皇帝和众大臣的面,为何吾驺说些听起来很是宽容的话,而实际上,更挑起皇帝的愤怒。温体仁心机之深,由此可见!
崇祯八年(1635),何吾驺让人整了下来,罢黜归故里。
从崇祯三年到崇祯八年,仅仅六年的时间,与皇太极交过手的袁崇焕、何吾驺等不是处死就是罢黜。
皇太极从中看到了战胜对手的极大希望。
明崇祯九年(1636,天聪十年),皇太极在沈阳即皇帝位,改“女真族”为“满洲”,改国号为“大清”。“清”与“金”是一音之转,在满语里发音无差别。但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却有不同。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是有意图的。皇太极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上台后,雄心勃勃,决意承袭父志,把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统治作为后金的基本“国策”。金国和清朝都是由女真族人建立的。清朝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的时候叫做“金”,为与宋朝时的金国区别,历史上称为“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即位后,担心“金”这个称呼会引起汉人记起宋朝岳飞时代,金国对汉人的凌辱,所以有意改国号。改什么好呢?皇太极十分喜爱中原文化,相信谶纬,“明”属火,而“清”属“水”,“水”能克“火”,其意昭然若揭。
从此,皇太极全力以赴地对明朝发动全面的侵略战争。
得罪权臣遭罢黜,蛰伏故里十余年
不得不承认,何吾驺怀有强烈的拯世救民、努力事功的入世理想,也有全力以赴去实现的实践精神,特别是在大明多事之秋,大清虎视眈眈之际,他很想尽忠保家卫国。然而,他与黄佐一样,拗不过深懂中国权谋之术的温体仁这样的人。其实,他不被杀头也算幸运的了。
头颅,没有被摘掉;情感,却受到了严重的压抑。何吾驺在无奈与无望之中,不得不选择了归隐家山,为疲惫忧伤的心灵找一个安详的栖居地。
何吾驺回到故里,寄情山水,常流连于灵秀之气蕴然的香邑东南山水间。
崇祯十三年(1640)仲春,何吾驺再与傅、刘二友重游当年贵妃娘娘让他代为拜祭父母的宫花村八面嶂山,路经陵冈宝林寺,仍见到以前自己题的诗,他深有感触,挥笔再题一首:
六翮从风彼一时,青山如昨照须眉。
扶筇可似当年者,扛笔亭头更有诗。
该诗文被刻成碑镶嵌于宝林寺壁上,时至今日,寺与碑无存,而诗碑拓本尚在。这是何吾驺给后人留下的佳作之一,从诗碑拓本看来,笔底沉实、力透纸背、挥洒纵横、朴茂雄浑而不乏生气之神采。
何吾驺自少酷爱书法,欧、虞、褚、柳无不涉足,入乎其内,却能出乎其外。罢官后,更有时间钻研,使得书法形成冲和圆穆、神韵秀异的独特风格,他的独创精神在明末书家中,似无此“高视阔步,目无余子”之作,因其不轻为人书,故“作而传者,皆如精金美玉之在世也”。书坛四大名家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等皆推服何吾驺,称之“树一帜于岭外”。
大凡,官运腾达所需要的是奉迎献媚与随流虚张,而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必靠真才实学。何吾驺是有才华、有作为的,他返乡后不久,就创建了“香山书院”,致力于讲学,以培英育秀。抗清“岭南三杰”之一的陈邦彦就曾受教其门。
何吾驺经历了宦海起伏打击,对人生有着太多的体悟,拒绝的是官场的黑暗,忧愤的是家国的动荡,守望的是精神的独立,所以成就了他在文艺领域的光辉。而他的才华都宣泄在他的笔端,传世著作有《周易补注》4卷、《经筵日讲拜稽录》4卷、《元气堂诗集》3卷、《元气堂文集》30卷、《云芨轩稿》2卷、《中麓阁集》等。
何吾驺蛰伏期间,除了讲学著书,还做了一件惠及子孙的好事、大事,就是发起闻名全国的“小榄菊花会”。
每当秋日,小榄的乡野阡陌、门口小路都密密匝匝地盛开着簇簇的野菊花,闻着熟悉的花香,总是一次一次地唤醒了何吾驺那一抹永存梦乡、古老相传的美丽故事:
相传,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胡妃逃难至南雄珠玑巷,奸相贾似道派数万官兵围剿南雄。乡民畏惧,于次年中秋,与胡妃一起纷纷举族向南奔逃。当时没有舟楫,何氏兄弟与胡妃破竹做成竹排,乘流漂泊南下,一直至小榄凤山。
凤山,即小榄山,因山体似飞凤从天而降而得名。当时小榄明显露出海面的除了凤山,还有的就是大榄山,又名飞驼岭,以及榄碇山,圆榄山和后来称为龙山的半边榄山。这五座山的周围都是沙洲和泥滩逐渐成陆。有渔民在这里搭了茅棚,过着半定居的生活,虽有人烟,但尚未能称为村落。
甫入小榄,众人弃舟登岸,走了一段路,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扑面而来的是遍地在秋风里如微波荡漾的菊花,四溢的花香沁人肺腑,精神为之一振,仔细一看,有红的、黄的、白的、紫的,甚至绿的,白里透红、红黄相间的;有的像绒球,像玉盘,像蟹爪。大家都被那五彩缤纷、姿态万千、香气袭人的菊花深深地吸引住了。懂点风水知识的何氏长兄闻着花香,放眼望去,周遭有五座形状各异的小山,排列有序,不禁言道:“这莫非是传说中的‘旗鼓把门,五星聚境’之风水宝地?”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更坚定地认为,这是上天安排给他们的定居之所。于是,便在凤山飞驼岭一带垦荒定居,这批避祸的百姓,就是小榄的开村始祖。
何氏兄弟初到小榄之时,以做豆腐起家,后来家产渐丰,家族亦逐渐发达。何族子孙为纪念祖宗的功德,在小榄挖掘了一口井,称为“思源井”,后人曾有《咏思源井》诗一首,述及此事:
胡妃事件惨迁移,辗转迂回小榄时。
闻菊盛开基址奠,思源掘井默然思。
菊花,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清高超逸,从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故文人雅士多钟爱菊花,何吾驺也不例外。他在凤山南(即小榄山)附近购地数十亩,建起自己的宅院,名为“翁陔园”,广植菊花。翁陔园北至凤山之麓,南至莲塘大街,东至滘口孖塘,西至西闸,葵水(葵树涌)横注其中。松凤阁、吸和轩、览辉楼、宝纶阁、愚公楼、元气堂等巧布其中。
翁陔园将庭园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紧密结合,建筑、园林、雕刻、诗书、灰雕等艺术汇集于一身。园内石山桥廊、古木花藤,布置得幽深别致,徜徉其间,步移景异,令人流连。种满了各种各样菊花的翁陔园,其实就是菊花园,菊花绽放时,清风吹过,淡淡的花香在空气中荡漾,花在风中轻轻摇曳,美极了!闲时赏菊遂成何吾驺最大乐事。
菊花园地方广阔,景致清雅优美,吸引了左邻右里的孩子们跑来这里玩耍。那个时候,孩子们最喜玩的游戏叫《氽氽转 菊花园》,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一面团团转动,一面放开喉咙唱:
氽氽转[12],菊花园。
炒米饼,糯米团。
五月初五系[13]龙舟节呀,
阿妈叫我去睇[14]龙船,
我唔睇,睇鸡仔。
鸡仔大,拎[15]去卖,
卖到几多钱呀?
买只风车仔,
转得好好睇。
氽氽转,菊花园……
这是一首用粤语唱的经典童谣,不知在民间流行多少年了。参与者反复唱着、跳着,营造了欢快而温馨的氛围。
每当何吾驺看着孩子们欢天喜地在玩、在唱,他更加深刻地体悟出一个道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如何“众乐乐”呢?每到秋天菊花盛开时节,何吾驺借菊会友,广邀骚人逸士对菊吟咏,酌酒赏花,好不风流,并留下了不少传世诗作,他这首《九日即事和陈秋涛年兄》留传至今:
九日餐英忆故山,美人新句破愁颜。
上尊屡逐韶光老,好景偏输白昼闲。
杯底月华时自照,鬓边秋色不堪删。
几年枫叶芦花梦,醉倚东篱酒浪殷。
那个时候,聚集三五知己,借此遣兴已成何吾驺的习惯。但何吾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始终认为,呼朋引友,以菊为题吟诗作对,虽非独乐,但毕竟是小众,非真正之“众乐”。若把此乐推而广之,人人参与,才为真正的“众乐”。
一天,何吾驺把这个想法与平日来往密切的表弟伍瑞隆说了。
伍瑞隆,同为香山小榄人,自小聪颖,天启元年(1621)乡试举第一,辛酉科解元。官至中议大夫,因病归隐故里。他比何吾驺小四岁,工诗,善书、画,尤擅竹枝体,著有《怀仙亭草》《零乐林草》《临云集》《辟尘集》《金门草》。《白榆草》《石龙草赋》《铁笛草》等。他有首《竹枝词》最广为传诵:
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
庭前独有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
伍瑞隆描写菊花的诗也妙绝一时:
篱边花草亦知愁,十月才开九月秋。
莫待深言此中事,餐英聊上白洲。
这日,伍瑞隆听了何吾驺的话,深表认同。当即建议在菊花盛开时,发起赛菊之举,集乡人所植名种,设赏格、评高下,名为菊试。既可赏,也可售,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料乡人必乐于参与。
是年霜降以后,何吾驺即命人在空旷地方盖搭花棚,置菊场。果然,乡人响应热烈,参加者众。种菊之人,列名花,让各姓氏中的文人雅士为菊花取名,然后吟诗作对,通过品评吟咏,再推菊花魁首,别等第,最后按序颁奖。
菊试期间,还请戏班在场内搭棚演戏,非常热闹。当时评选菊花有量化指标,达到“三不”标准才有资格入围评选。“三不”就是一不脱裙(叶),二不交枝,三不跪脚。而立菊技艺即以“三丫六顶”为式。菊试毕,则别次第以奖给纱、缎、巾、扇等物品。
有了与众乐的胸襟,何吾驺把对菊花之喜爱推向了极致。
一日,小榄乡绅聚会议事,何吾驺被邀参加。他说:“是菊花把我们的先祖引领到这片福地,承祖宗恩泽,榄乡百废俱兴,居安思祖之情陡升。为纪念先祖,以贺升平,我提议:从翌年始,一年一小会,名为菊试。想我先祖是甲戌年迁居于此,那么每隔60年一大会,名为‘小榄菊花会’。诸位以为如何?”
众乡亲听了,莫不拍手称快,皆表认同。蜚声海内外的小榄菊花会就是这样来的。
何吾驺将菊试改为菊社,又名“黄华会”,以氏族、庙宇、坊社为单位,每到菊花盛开时节,将各种艺菊集合在菊社进行欣赏比试,评菊开场,诗酒流连,递演为远近闻名的“小榄菊花大会”。
每逢菊花大会,都设立花场、花街,盖搭菊棚花楼、花桥、戏棚,张贴菊联等,人们赏菊、赛菊、吟菊、画菊、尝菊,还有菊花戏、水上飘色等活动助庆。
菊展期间,家家参展,菊花满城,造型千姿百态,万人空巷,灯光辉煌,彻夜不眠。人们穿梭在多姿多彩的菊花之中,流连忘返,喜悦映在脸上,欢乐飘散在空中,尽情享受这姹紫嫣红的视觉盛宴。李孙宸曾对小榄赏菊盛举及其风景地势作生动描述:
两榄一乡,风水形势,东西两海,大溪数十里,围绕一乡。楼房屋宇,联络不断,火烟相盖,烟户人丁共十数万。人如蚁队,路上往来,时时川流不息。乡内山峰五座,金木水火土,名为五星聚境,旗鼓把门,百官朝拱。九龙入洞于乡内,双美拱桥通两榄。开元古寺内有梅花泉,飞驼直上通天桥。三墟六市,九洲八景。东有跃龙,西有起凤,登云望月,渔翁归晚,老树巢鸦,五松六路三丫水,一洞梅花十二桥。岁岁菊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
李孙宸,字伯襄,也是小榄乡人。他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官从一品,六年三上疏乞退归隐。著有《建霞楼文集》10卷、《建霞楼诗集》21卷、《风羽斋稿》《南沐斋稿》《北舟小草》等。
从李孙宸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小榄菊花会的盛况。其中“诗坛酌酒赏花村”里面“酌酒”的酒,是指菊花会时,喝荼薇酒以助庆。
荼薇酒是用当地的荼薇花为原料制作的。当地的荼薇花就是“香山荼薇”,并不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陕西等地原生的悬钩子荼蘼品种,悬钩子荼蘼的花是白色的,而香山荼薇花是粉红色的,又称“洋荼蘼”或“番荼蘼”。
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广东香山人多种荼蘼……其花喜烈日,当午浇灌则大茂……以甑蒸之取露,或取其瓣拌糖霜,暴之兼旬,以为粉果心馅,名荼蘼角,甚甘馨可嗜,然犹以大西洋所出者为美。”
据此,可知香山荼薇是古时从大西洋引进的。不过,也有传说,香山荼薇花是少数能保留下来的远古玫瑰品种之一,是当年小榄花农从五桂山移植下来变种的奇花。
一日,何吾驺与三五知己,寻香至小榄落霞峰南麓,但见清亮的雩溪水由高处向田野流去,滋润着前面大片花田,这里所出的荼薇花长得特别清丽茂盛,如铺锦彩霞,清风吹拂,芳香阵阵。
同行的伍瑞隆,见此景象,心潮澎湃,对何吾驺说:“欲效表兄在此处建一‘翁陔园’,赏花喝酒,快意人生。”
“以表弟之学识名气,何必效我?此处山清水秀,雩溪绕山流,荼薇花满地,不如取名‘玉溪园”,岂不更妙?”何吾驺道。
伍瑞隆听了,连声说“好!”于是差人在落霞峰南麓辟建了“玉溪园”,并开设了“雩溪诗社”。玉溪园落成之后,吟诗作画,时邀名流雅聚。
又是一个荼薇花开时节,伍瑞隆专门邀请了知名的文人墨客,包括同里的李孙宸、何吾驺诸人,还有高明县阮涌村的进士区大相等,至玉溪园品酒唱酬,赏风谈月。
当晚,酒至半酣畅,清风吹过,“有飞花堕酒中者”,何吾驺见状,鼻下往环几回,深深嗅过,觉得酒香扑鼻。以花入酒,仿佛将自然界的点滴灵气都凝聚在晶莹的酒液里。于是,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顿时口感绵柔,连声说:“好酒!好酒!”
伍瑞隆见了,索性把荼薇花瓣放入酒杯,果然酒香悠长,醉人心扉,一众名流闻之,深以为是,顿时大家意趣倍增。李孙宸连声说“好香、好酒”,竟接连喝下数杯,诗兴大发吟唱起第一首《荼薇》诗:
玉面檀心暗吐香,涂黄争妒汉宫妆。
薰人欲醉浑无力,说甚琉璃杯未尝。
来自高明县的区大相,也是著名诗人,他首次见到荼薇花称颂不已,当饮下荼薇酒,更是开心至极,立时也吟了首《咏香山荼蘼》:
弱艳风偏舞,新茎露未晞。
姣容胜桃李,多刺似蔷薇。
香送砗璖碗,春生翡翠帷。
犹言看未足,折以赠南威。
在区大相眼中,香山荼蘼(荼薇)花比桃花、李花更娇美,百看不厌。
此雅聚“传之四远,无不以为美谈也”,承载着那一阵恬静的芬芳,一份沁心的温柔。自此,本地酒坊纷纷仿效试配荼薇酒,直至清初所酿之荼薇酒已胜于菊酒。荼薇酒似汩汩清溪,长流不息。至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万多人口的小榄,竟有酿酒作坊50多间。荼薇酒成为小榄菊花会必备庆典酒,曾获“中国十大名酒”殊荣。
“春之荼薇秋之菊”,何吾驺蛰伏故里期间,赖他的推动,菊花和荼薇花升华为小榄两大花文化。这般清雅风流,荡漾着浓浓的书香,成为香山县一个突出的文化印记。
空有凌云志,奈何花落去
崇祯即位前后,海内难民揭竿四起,关外清兵不断进犯,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朝廷迫切需要富有处理军国大事经验和把握动荡时局能力的能人来独当一面。遗憾的是,崇祯所用非人,温体仁在朝辅政八年,没有提出过任何经国济世的方略,没有建立过任何利国利民的功业,但在结党营私、玩弄权术上却是一个高手,崇祯“始终敬信之”。
眼看,袁崇焕、文震孟、何吾驺,一个个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的人都被他或害死了或坐牢或罢黜,在短短几年之内将明朝拖进山穷水尽的绝境。
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因为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首领霸占而“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明驻山海关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大顺李自成军队。五月清军占领北京。同年十月十日顺治于北京即皇帝位,并定北京为都。
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年号弘光,建置百宫,拜史可法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马士英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这便是明宗室建立的第一个反清政权——南明福王政权。
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弘光皇帝,却是个昏庸无能、沉湎于酒色的昏君。他宠信奸臣马士英,不久,马士英为独揽大权,排挤史可法,史可法不得已请求督师扬州。
清军盯着明军主力,追着南下至扬州。史可法身先士卒,奋力守城,击退清军无数次进攻。在危急关头,皇帝听奸臣马士英谗言,拒不发援兵。守城官兵因寡不敌众,终于兵败。城破后,清军屠城十日,整个扬州一片阴森恐怖。死难的人数仅焚尸簿上就达80万之众,落井投河、闭门焚缢者尚不在其数,史称“扬州十日”。亲历者朱子素的《嘉定屠城纪略》记载:“市民之中,悬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面者,断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犹动者,骨肉狼藉。”显然是一幅活的人间地狱图。
赋闲在家十余年之久的何吾驺听到消息,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但空有凌云志,却无从报效,徒唤奈何。
很快,清兵渡江南下,南京沦陷,弘光被杀害于京城。
南京沦陷后,又有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立政权,取年号隆武,领导抗清。
“国破思良相、家贫思贤妻”,这时隆武想起父皇生前曾说过,被罢黜的何吾驺如何了得,于是决定起用何吾驺。
本来,何吾驺已心灰意冷,无意再为官,但在民族危难关头,还是挺身而出。正所谓“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归隐文人只是将自己的身体交给自然,而心依然牵挂着黎民苍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当皇帝征召,何吾驺还是立即起程。
在前来接送他的军士的保护下,何吾驺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来到福州。
他受到隆武帝的至高礼遇,皇帝亲自出宫门迎接,免行下跪礼。“爱卿已目睹,本朝正危如累卵,朕今急召汝回,以期东山再起,现正式委汝为首辅(宰相)之职。祈不负朕望!”皇帝一见面即对何吾驺寄予厚望。
何吾驺听了,非常感动,立即向隆武帝表忠,道:“臣蛰伏故里十年余,未尝忘忠君爱国之心。今委以重任,当不负皇恩!”
他试图力挽狂澜,向隆武帝痛陈政务得失,建言革新吏治、组建新军、改革军事等,隆武帝听了连连点头。
本来,居于高位的何吾驺可大展身手,不知是否命运安排,明朝皇帝的身边总是离不开奸臣,这时整天侍奉在侧的郑芝龙,实力掌握在他的手里,隆武帝实际亦为其所节制,故何吾驺的献言,却不为隆武帝所采纳。
要命的是,拒不发兵给饷在外带兵的何吾驺,致使多次北伐流产,反清失败。不久,清兵越仙霞岭长驱直入福建,福建沦陷,隆武帝遭俘遇难,南明隆武政权灭亡。何吾驺只好护着皇弟朱聿遁回广州。
1646年11月2日,在忠心耿耿的何吾驺拥立下,朱聿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而另一支皇族桂藩的永明郡王朱由榔在两广总督的拥立下,同年同月的18日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明朝的残余势力建立了两个政权,而且这两个政权都自称为大明王朝,双方没有携手对抗大清王朝,反而上演一场同室操戈的闹剧。
其时,何吾驺信心满满地辅助南明皇帝抗清,以图匡扶明室,岂料大难当前,两支皇族政权不是合力去抗清复国,反而自相残杀,互争正统,令他无所适从,焦头烂额。
一日,何吾驺有要事返香山,顺便到石岐的白衣古寺占了一卦。他不问家人安否和自身运程如何,却问明朝能否抵御清兵。寺院主持道因甚是惊愕,但观其面相并无恶意,故还是为他占了一卦,然后,小声道:“明属火,清属水,水克火,不久当是大清的天下。”何吾驺听了寺院道因之说,心情沉重,一言不发离开了寺院。
就在邵武和永历展开激战之时,清军挥师南下,乘虚而入,出其不意攻占广州,绍武帝朱聿逃跑时为清兵所擒,自缢身亡,大臣苏观生悬梁自尽,何吾驺与王应华等被俘。南明邵武政权从建立到覆灭,仅存在41天。
朱由榔还来不及高兴就被清军盯上,他逃到哪,清军就追打到哪。正当走逃无路之际,永历帝身边有位大臣提醒道:“先帝每有危急,都找何吾驺,大多都能化解。”永历帝听了,既喜且疑道:“何吾驺被囚清营,怎能求助于他?”那位大臣复道:“这有何难,使人密书于他即可。”
何吾驺被抓后,恐留下骂名,本想一死了之。但转念一想,三国时,关羽降曹也不影响其忠臣形象,关键视降后之所为。正所谓“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于是为避免被杀,只得诈降,留在清营,以待时机。
一日,收到永历帝密函,何吾驺阅后窃想,“自己泥菩萨过海,自身难保,怎能为皇上分忧解危呢?”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何吾驺是香山人。澳门本属香山,葡占后开办了很多天主教会,当时的香山大户多与澳门天主教会有联系。凑巧,何吾驺与澳门天主教教主交情颇深。他献计永历帝,建议携带他的亲笔信到澳门求助天主教,借助其力量,搬来救兵。永历帝依计而行,果然澳督派了300多名葡萄牙士兵和数门大炮援助永历帝,一度收复了许多南明失地,使局势稳定下来。
一朝反正,天下震动
此时,何吾驺正密锣紧鼓地策反清将李成栋,政局的稳定为这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他把握时机,“密通书于故吏潘曾纬、洪天擢,相机说成栋举事”。
成栋,就是李成栋,原为李自成的部将高杰下属,后随高杰降明,官至总兵,守徐州,任徐州总兵。清兵南下时,李成栋奉高杰的妻子邢氏投降了清朝。不久,清廷又把他调往东南,派他去平灭南明的另一个皇帝隆武帝。
李成栋是个极为复杂的人物,一生反复,大起大落,比吴三桂有过之而无不及。何吾驺就是利用他反复多变的个性策反他。
时机成熟,一天,何吾驺亲自出面,和另一位原明朝大学士黄士俊一起邀请李成栋“就议密室”。
与李成栋相见后,何吾驺即“涕泣陈大义益切”,纵论天下大事,策动李成栋反清。他对李成栋说:“以天道、人事卜之,中兴无疑。将军千古得失之机,正视举足间尔,安可执迷自误?”
李成栋深为何吾驺言语所感,表达了自己决心反正的意向时,“公(指何吾驺)亟相率下拜,曰:‘公言及此,我太祖高皇帝之灵,宗庙社稷之福也!'”
然而,过了10多天,李成栋仍毫无动静。何吾驺料李成栋虽有所动摇,但顾虑诸多,终究下不了决心。
一日,何吾驺与友人相约正往妓院寻春,见一妓女叫赵玉乔的有倾国姿色,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何吾驺想到此,计上心头。他找来赵玉乔,许以重金,并晓以大义,让她做李成栋的思想工作。这位赵玉乔虽为妓女出身,但深明大义,当即应允。
当赵玉乔出现在李成栋面前时,李成栋目瞪口呆。
眼前的赵玉乔美丽不可方物,不仅身材苗条,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且如花笑靥,轻声细语,楚楚动人,女人味十足。李成栋惊为天人,立即被她迷住了。
何吾驺知李成栋好色,本意不言自明,果然,当李成栋见到赵玉乔姿色,神魂颠倒,立即把她纳为妾。
李成栋与赵玉乔相处后,赵玉乔受何吾驺之重托,大吹枕边风,劝他趁机反正。
赵玉乔是个烈性妇人,见自己天天吹枕边风,李成栋也未定夺,她索性以死相胁。一日,拿刀在手,对李成栋说:“公如能举大义者,妾请先死尊前,以成君子之志!”
言毕,横刀在颈,用力一挥,登时,香消玉殒。李成栋不及解救,抚着被鲜血染红衣衫的尸首恸哭。他咬牙切齿地说:“一个妇道人家以死相劝,我堂堂大丈夫若不作为,天地难容!”
红颜玉碎,激使一代枭雄李成栋“益感愤”,他拍案而起,下定反清复明的决心!
当时尚有两个降清将领,一个叫金声桓,另一个是王得仁。这两人皆是明末农民军出身,虽是“贼”出身,但常“邑邑思本朝(明朝)”,平时宴饮之间,言及明朝覆亡,竟也常常泣下沾襟。
这天,合该有事,清有个董御史巡按江西,傲慢骄横,向降清的副将王得仁索要一个歌妓陪他晚上睡觉。但王得仁未即时应允,董御史大骂:“你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副将就了不起,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我们满人的奴才!我可以让你老婆陪我睡觉,你也无可奈何啊,何况一个歌妓!”
董御史扬言要睡王大将军老婆,王得仁听罢,立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按剑而起,大叫:“我王杂毛做贼二十年,却也知道男女之别,人间大伦,安能跪伏于猪狗之辈以求苟活!”
王得仁提剑直冲上前去,大喝一声:“禽兽!看剑!”一下子就把这个董御史送上了西天。
王得仁斩了董御史,提着他的脑袋来拜见总兵金声桓。金声桓一看,什么都明白了,立即与广东提督李成栋一起“反正”,重新成为明朝的“忠臣义士”。
世事就这么的巧合,李成栋与王得仁这两个曾经杀人不眨眼的人,都是为红颜而怒发冲冠!
从中也可窥见,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导火索往往只是一件小事,如果没有董御史的好色,李成栋一个“宠妾”自杀激劝,可能他们只存“恢复”之心,随时而移,也就不会激起如此大的事端,最终极可能一直做大清顺臣。
南明君臣在喘息绝望之时,竟忽然得到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好消息——江西总兵金声桓、副将王得仁和广东提督李成栋陆续宣布反正,重奉明朝正朔,反击清军。
永历二年(1648)六月十日,李成栋在何吾驺的安排下,变易冠服,正式拜永历正朔。为了表示对李成栋的尊崇,永历帝特敕拜李成栋大将军、大司马,并效刘邦拜韩信的故事,封坛拜将。为报知遇之恩,李成栋发兵逮捕佟养甲辽籍亲兵一千多人,“屠之”,并裹胁佟养甲一起向永历递降表。由此,广东十郡七十余县共十多万士兵归附南明,李成栋获封惠国公,李元胤获封锦衣卫指挥使,袁彭年为都御史,连迫不得已投降的佟养甲也被封为“襄平伯”。
李成栋、金声桓的兵卒数目相加共30多万,又有良马万匹,甲械精好。可谓“否极泰来”,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大片地区一时又遍树明朝旗帜,尽复明朝衣冠,“乌纱吉服,腰金象简满堂,如汉宫春晓”。不久,靖州、沅州、梧州、金川、宝庆等地也相继入明,“形势一派大好”。
李成栋向永历帝投诚,使得粤境重归南明,抗清局势一时改观,何吾驺策反工作功不可没。
可惜,好景不长,南明永历四年(1650),清兵再次攻打广州,形势万分危急,时年69岁的何吾驺也被永历帝诏复原官入内阁,兼任兵部尚书,赐尚方剑便宜行事,受命领兵抗清。
何吾驺以三水为根据地,树起大旗,重整兵马欲图大举,以复中原。他尽瘁行间,廉洁自奉,每次鼓励兵士,莫不是泪流满面,动以忠义。
在何吾驺调教下的明军,果然个个英勇,大败清军,声威复震。
然而,天不祚明!
本来中兴在此一举,无奈,永历朝廷派系纷争持续,文官武将平时骄横躁进,只顾争权夺利,将领又互相倾轧,在行军银饷上被百般刁难,请兵则一营不发,索饷则一毫不予。
不要说何吾驺,连反正后的李成栋也连吃败仗。想当初,李成栋为清朝从北往南打杀时,一路势如破竹。反正以后,他由南往北打,连连败绩,10万大军沿路伤亡殆尽。
赣州的清将高进库把金声桓、王得仁两支反正的明军剿灭后,再无北顾之忧,聚集全部精锐部队在信丰进攻李成栋。鏖战数天,李成栋部下大将多死,士卒溃逃,粮食又吃完。部下将领请李成栋退师,寻找机会再图重兴。已经绝望的李成栋索酒痛饮,投杯于地,大言道:“吾举千里效忠迎主,天子筑坛以大将拜我,今出师无功,何面目见天子耶!”
言毕,竟不带随从,控马持弓渡水,直冲清兵大营,“不择津涘,乱流趋敌”,加上饮酒过量,伤心欲绝,竟于中途摔入水中,遇溺而亡,结束了他令人费解、充满杀戮、反反复复又不失波澜壮阔的一生。
至此,诸师沦亡,南明昙花一现的大好时光终于过去。
永历帝也只好继续逃亡。顺治七年(1650)年底,在何吾驺的护送下,永历帝逃至南宁。
目睹永历朝廷朝臣一遇危急或降清或逃窜,毫不足恃,何吾驺已感到前途渺茫了,终心力交瘁,病倒了。万般无奈的他只好潜回故里养病。
忠于明朝,迷信风水
可以肯定,何吾驺对明朝是忠心的,并且有功于中华民族。不过,他在家乡也做了些不光彩的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他对明朝忠心的一种体现吧。
所谓不光彩的事,其实与风水有关。
据传,崇祯皇帝就是过于相信风水,而铸成大错。在封建时代,一个人一旦考上进士,以及朝廷任用大员,朝廷都要派出国师到各及第进士或候任官员的家乡去勘踏其家山屋宅风水,看其能否出得如此人才,如无良好的家山屋宅,不仅不被任用,甚至还被作为“天生妖孽”而诛杀。
袁崇焕威震辽东,屡屡晋升,恩宠奇遇无以复加。崇祯初登大宝,诏令起用袁崇焕之时,便令内廷太监与锦衣卫暗随诏使追寻袁崇焕去向,并暗访其家山风水。寻至其家乡,只见家山屋宅,处处皆风水大地,处处有帝王之气,回朝禀报,更令崇祯心神惊疑不定。
崇祯帝本来就笃信风水之学,听后惊恐万状,惟恐江山被夺,又加上首辅温体仁等阉党佞臣罗织袁崇焕“早有谋反之志”,加之他的名字“崇焕”,不就是要把“崇祯”换掉?
就这样,袁崇焕阴谋与阳谋都“证据确凿”,他不仅“通敌叛国”,而且要颠覆大明江山社稷取而代之,崇祯自然咬牙切齿,即使将袁崇焕千刀万剐也难解其心头之恨。
从后金建立以来的历次南侵来看,袁崇焕是一位能够抵挡和屡败后金大军、捍卫边关的杰出将帅,崇祯自毁长城,《明史·袁崇焕传》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也就是说,袁崇焕一死,明朝亡国的征象开始出现了。
真可谓迷信误国,自毁长城,到头来断送了明朝江山,崇祯也就落了个自缢身亡的下场。
可悲的是,何吾驺并没从中吸取教训,仍然非常迷信风水。
这日,他回到香山,来到石岐天门一带,听闻赖布衣曾断言此处乃护拥天龙之地,并预言香山藏龙卧虎将来定出一位天子。何吾驺也是精通堪舆术数之人,认为赖布衣所言大有道理。其时何吾驺已官及首辅,心中不禁有了在私的考虑:我何吾驺毕竟已经是香山县出任朝廷官职最高的一人,光宗耀祖。如果将来此处出了一个皇帝,岂不是把自己的威名比了下去?
于是,何吾驺想出了一个破解之法。他命人在白衣寺右侧的山坡下造起一座“十皇殿”,将地府内的十个阎王请来。表面上说把地府阎王都请到天门供奉起来,让百姓八方平安,长命百岁。实际上,他的用意是:连地府的皇帝都请出来了,这里以后怎么还会有皇帝出现呢?
这天何吾驺回到家里休息,正为其做法洋洋得意时,刚躺下不久,他听到了永历皇帝惨死的消息。
原来,永历帝逃至南宁后,虽有李定国等忠臣义士相拥,但因朝中奸臣当道,受制于权臣孙可望,四面交困,又苟延残喘了十二年之久,历尽艰辛,逃过百死,永历最终为缅甸人出卖,交给了大汉奸吴三桂。永历十六年阴历四月十五日(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以弓弦绞死于昆明箅子坡。
“轰”的一声巨响,大厅里的正梁突然坍塌,把何吾驺从梦中惊醒。他从卧室走出大厅,木然地看着被白蚁蛀空了心的朱色大梁和满地碎瓦,联想到刚才所梦,吓出一身冷汗。蓦然间醒悟,皇帝身边的奸臣侫贼,不就是蛀食国家栋梁的败类吗?他为此切齿欲碎。当然也为那些被冤被害的忠臣赤子而扼腕叹息,更为自己的做法而自责,何必造那个“十皇殿”呢?让汉人做皇帝总比满人做好吧。
南明如同南宋一样,是不屈汉人最后的反抗,但窝里斗等陋习终于使明宗室最后一滴血也没有了。回顾一下,满洲八旗入关时只有6万兵马,到顺治五年也不过10余万,而竟能以区区10余万兵灭亡拥兵数百万、人口近三亿的大明朝,着实发人深省。这与南宋的灭亡何其相似!
在正统明朝灭亡后,何吾驺有机会、有权利选择做一个普通的前朝遗老,但他不,仍然追随南明政权,到处奔波,苦苦支撑着这个残喘挣扎的朝代,几番进退,大起大落,在一个末世朝代哀婉的绝唱声中,被当作一个标本壮烈出演,出场华丽显赫,转身退幕,真是历尽人间浮沉!他已经尽了大明臣子最后的忠心了,可惜风雨飘摇的明朝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败。
当年,天门白衣古寺老僧曾说“水能克火”,清能灭明的谶语,都一一应验了。看来,这是天意啊!现在许多人才明白,何以何吾驺出生时太阳临照,夕阳西下之时,乌云密布,接着滂沱大雨了。
后人有首《古风》感叹道:
壮志难酬年复年,何时横扫息狼烟。
可怜帝子听谗语,一时瘴雾掩碧天。
声嘶战马归何处?免将解甲下归田。
抛残岁月悲垂老,难平乱世泪潸然。
堪舆枉作回天术,潜龙暗合个中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