皱瘦有骨话英石

◎俞莹

前不久,广东省英德市政协十一届十八次常委会审议通过2016年工作要点,“传承英德文化、加强文史工作”位列其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米芾与英石文化研究。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书画家米芾曾经做过两年浛洸县尉。当时英州(今英德)辖浈阳、浛洸两县。在任两年,米芾政事简举,德教风行,卸职后浛洸民众曾经建祠祀奉,以示崇敬。如今浛洸镇地名仍存,位于英德西北方大概有三十多公里,几年前我应邀参加英德市政府主办的英石文化节,在去英西峰林景区的路上曾经看到浛洸的地名,便一下子联想起了“石颠”米芾的往事。

米芾在英石的故乡“蹲点”了两年,按理说当时英石的开发与收藏早已小有名气了(稍后问世的南宋杜绾《云林石谱》中记载英石:“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但很遗憾,米芾并没有留下有关英石的只字半句,方志笔记也语焉不详。只是到了清代初年,吴绮撰(宋俊补)《岭南风物记》才有记载:“研山之玩,创自南宫(指米芾)。按浛洭(浛洭,即浛洸原名,因避宋太祖赵匡胤讳而改名)县,自英徳溯流而上,西去百有余里,元章作尉于此,袖中把弄,实浛洭所生。后因其地并入英徳,世人遂误传为英石。而市估所售,皆赝物也。”这已经是死无对证了。

如果说,米芾创建了“相石四法”,即后世所谓的“瘦、皱、漏、透”,那么可以说,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石是最符合此标准的——这是否与米芾曾经在英州浛洸的两年经历相关?不得而知。尤其是其瘦、皱的特征,为其他石种所少见。英石大多瘦而有骨,皱而有范,稍稍有别于灵璧石——事实上,古石之中有许多灵璧石和英石极易混淆。“江南三大名石”之中,杭州的英石皱云峰堪称瘦(皱)的典型。清代陈洪范曾经对英石的结构造型有一个拟人化的高度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另据《清稗类钞》辑录的清代笔记记载,英石的采集加工,“石匠上山,择其形势运用者凿之以归……均以皱、瘦、透、漏四者具备为良”。有意思的是,古石作伪以灵璧石居多,少见英石,当代亦然。

在古代四大名石之中,英石与灵璧石是经常相提并论的,堪称“双子星”。从存世的流传有绪的古代赏石来看,大部分均为英石或是灵璧石。例如,宋代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怪石辨”排名中,灵璧石第一,英石第二;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品石”篇中,沿袭了赵希鹄的观点,也是灵璧石第一,英石第二,并首次明确指出:“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传世的古石之中,英石的数量与灵璧石不相上下。比如,在北京故宫御花园供置的近50方元明清三代御苑赏石当中,英石数量(27方)超过了灵璧石。在清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立的《储秀宫陈设底档》中,提及了宫中所收藏的几方奇石,其中灵璧石没有被提及,在后殿西进间中有“英石山一件,紫檀座”;“紫英石山子一件,花梨木座”(朱家溍《明清室内陈设》,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英西峰林景区颇像桂林的溶岩地貌

一年一度的英德英石文化节,成为当地的一大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乾隆时期)清宫瓷器中有刻意模仿奇石山子肌理造型烧制的摆件,这是乾隆时期新创的一个瓷器品种,所见者绝大部分都是仿造英石肌理结构造型的。如一件仿石釉笔架(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4厘米),仿英石横山形,施仿石釉,平底,底部刻有“蜗寄居士清玩”横排款,系乾隆时期清宫督陶官唐英所作;另外一件仿石釉山子(高20.4厘米,宽10.8厘米),系仿英石山子造型,参差嶙峋的山石,铁釉色的釉色,几可乱真。(郑珉中主编《文玩——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9年3月版。)

英石“云起龙骧”(孙永祥藏)

英德英石园中的英石巨峰

英石和灵璧石一样,都是致密细粒的石灰岩,两者成分相同,色彩相似,硬度相仿,结构相近,而且两者均具备发声特性而受到推崇(相对来说,灵璧石的分子结构更为缜密,尤其是磬石基本是隐晶质,故而叩击之声往往更悠扬,音线更长),并且成为了古代(古典)赏石的标志性石种,自宋以来一直被有品位的收藏家视为理想的藏石。如宋代曾丰曾在《乙巳正越过英州买得石山》诗中提到:“吾之好石如好色,要须肌理腻且泽,真成入眼轻连璧。吾之好石如好声,要须节奏婉且清,真成入耳轻连城”, “英石不与他石同”, “其色灿烂声玲珑”,对于英石的声色给予了高度评价。一直到了民国年间,赵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中,专门列了《名石》一章,其中介绍在当时“北京可得见之名石”只有五种——大理石、太湖石、英石、雨花石、孔雀石。其中灵璧石居然没有提及。

如今,包括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处都能见到英石的身影。这应该归功于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古典赏石(“文人石”)的收藏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1997年出版的美国雕塑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Richard Rosenblum)的“文人石”收藏研究专著《天地中的天地》(Worlds within Worlds),汇集了诸方面专家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代表了当代西方学界将中国古代赏石作为艺术并从美学欣赏的角度所作的最高研究水平,其中不乏突破性和启发性的论点。如研究者试图通过赏石的化学矿物组成建立分类鉴别的技术标准,Alan Jay Kaufman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灵璧石和英石的碳氧比率变动很大。比较而言,灵璧石可能有单一产地而英石可能是多源的。

事实上正是如此。近些年来在广西柳州忻城县发现了类英石,灰黑锃亮,肌肤嶙峋,纹理斑驳,孔洞奇巧,但石表少见石英筋脉,质地稍欠坚致,皱而无骨。其中质地特别好的又称八音石,黝黑如漆,浑无杂色,其声音铿锵清越如磬石,叩之八音俱全,其佳者可以媲美灵璧磬石。

(作者简介见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