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鲜明的英石文化

◎赖展将

提要:英石的艺术、时空、产业三大特征。艺术特征和时空特征是前提基础,产业特征是艺术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必然结果。


英石,198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解释为:石的一种,广东英德县所产。石产溪水中,有微青、微灰黑、浅绿、纯白数种,形如峰峦耸拔,以皱、瘦、漏、透四者具备为佳。参阅宋杜绾《云林石谱》(上),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五)“大英石、小英石”。1996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广东英德县所产的一种石头,用来叠假山。

英石,从它跨入奇石大家庭的那时起,就不再是一种处于沉睡中的物质实体了,而是一种属于精神范畴的文化。英石,作为非物质文化具有鲜明的三大特点:一是英石文化自身固有的皱、瘦、漏、透的艺术特征;二是英石文化的流传历史悠久、传播地域广阔的时空特征;三是英石文化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创意文化产业特征。

英石文化的艺术特征。宋朝大书画家米芾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浛洭县(今英德市浛洸镇)县尉两年,秋天河水干涸时到山溪里采英石。后来他调任无为军,玩石的劲头则达到疯狂的地步,拜石为兄、为丈。因为这种玩石经历,他胸有成竹地把太湖石、灵璧石、英石同类奇石的玩赏标准归纳为“皱、瘦、漏、透”四个字。四字标准便成为英石自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皱”指英石的纹理美,石表面褶皱深刻,井然有序,不紊乱;“瘦”指英石的体态美,苗条、高挑,突显铮铮风骨;“漏”是对英石提出更深层次的纹理美,石表面有明显的流痕、滴漏;“透”是对英石提出更高要求的体态美,整个石体弹孔遍布,相互连通,玲珑宛转。后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丑”字,认为丑到极时皆为美。这种以丑为美的理念,充分肯定了英石中不乏怪丑之好石。到了清代屈大均在他的《广东新语·石语》中英石的玩赏标准调整为“瘦、皱、透、秀”。别看只调整了一个字,却对英石的质地、色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英石本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是由英石天然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英石及英石艺术特征。从地质学角度看,广东在古代属于一片浅海,粤北是海陆相交之处,受海水时涨时落的影响,大量的海生化物堆积形成岩石。这是地球上除火山岩、渗透岩之外的非金属岩体,这种非金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而碳酸钙遇上含二氧化碳的水时便溶解变成重碳酸钙,并随水流走,剩下的岩石就形成了溶洞、陷阱、漏斗、暗流、潜河、石林、孤峰、天生桥等奇观。这就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英德市的石灰岩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英山为例,这种喀斯特地貌经历两亿多年的物理化学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和外界条件(大气、二氧化碳等)作用,发育形成最典型的英石。英石不仅仅发育典型,而且储量丰富,因此辞源、词典的解释以广东英德作代表。英石与同质地的太湖石、灵璧石比较,现出明显的优势。太湖只是弹孔较多,显得玲珑宛转一些;灵璧只是流痕、滴漏比较显眼,深刻度好一些;但是论综合素质英石要比太湖和灵璧略胜一筹。至于黄蜡石、水冲石、玉石等其他异类奇石则另当别论。总而言之,“皱、瘦、漏、透”是英石自身所固有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特征,一直以来奇石界行家用“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来形容英石的艺术美,一点也不夸张。

英石文化的时空特征。英石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流传历史之悠久,传播地域之广阔,并非一般奇石可以同日而语。英石从什么时候始就被开发利用,这个问题谁也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有几个线索足以使我们推断出这种文化现象的面世时间:其一,据英德县志记载,五代南汉乾和五年(947年),设立州制,管辖浈阳、浛洭两县,定州名为英州。这应该是以英山英石为根据,借用地名、风物作州名的吧?!其二,北宋徽宗于公元1111年在卞京(今河南开封)筹建皇家园林——寿山艮岳,并在江浙设应奉局,派出朝廷官员负责搜集江南各地的奇花异卉、奇石,连锁十条大船为一组,叫“花石纲”,以解决运载问题。自然,英石就荣幸地列为贡品了。现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里的英石“皱云峰”就是当年没有运抵开封的花石纲遗石。1994年开封市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发现三件宋代艮岳遗石,其中一件人头高的巴掌形奇石经有关专家将其与皱云峰的纹理比较,认为很可能是英石。这两件英石能说明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英石与宋徽宗之间的一段石缘吧?!其三,宋代杜绾《云林石谱》、宋代渔阳公《渔阳石谱》都对英石作了介绍,《渔阳石谱》还特别描绘了“形同云立,又似摇波”的“皱云石”。英石不就在此时此刻注册了吗?!其四,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苏东坡在扬州接受表弟程德儒赠送的一绿一白两件英石,命名“仇池”并以诗记之,首句“海石来珠浦”,点明两件英石来自遥远的珠江边。这正好说明当时的广州已经有了售卖英石的市场。综上所述,英石文化的起源至少可以由今上溯千年。千多年来英石文化走南闯北,漂洋过海,遍及全国,乃至全球,国内以珠三角、台湾、江浙、京津、齐鲁为最,国外以欧美、东洋、南洋、澳洲为大户。英石文化历史渊源之久,传播地域之广,其主要的流传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英石以石种的身份载入各类石谱典籍。自宋以来各朝各代各个时期都有石谱面世,计有几十种之多,如宋《云林石谱》就这样表述:“英石。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錾取之。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州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然耳。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乡人王廊夫亦尝携数块归,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方知有数种,不独白绿耳。”这章节宣传英石的产地,介绍英石石种,记录苏东坡等人得石的情况,并指出英石的市场在遥远的广州(海外)。另外,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都曾出版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专题画册,所收藏的石头都是清代以前的,画册的第一页是一幅空白的中国地图,图中只标出石种的产地。

第二,英石入诗上画。从古到今,以英石为主题的题诗、作对、画画已不罕见。华南理工大学著名的古建筑学教授邓其生认为英石褶皱明快有力,脉纹变化多端,空透灵邃,疏秀遒劲,竖立、横置、斜倚均可成景,独放、迭布、群列均宜,造景幅度宽广。不同摆置和组合,易于构成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山形地貌,蕴含着艺术意境构思的许多素材。邓教授指出,以英石为材料的岭南盆景可切题的内容非常广泛。邓教授的见解是,英石及英石盆景正应岭南画派之风骨。从邓教授的观点看,我们不难发现英石不愧为文人墨客的诗画题材。英石进入画面的一般表现为岭南风格的国画,或者是江南特色的国画,这种传统国画的特点是形神兼备,石与梅或松或竹或茶或牡丹相互衬托,趣味盎然。现在上海市博物馆里仍珍藏着一幅最典型的英石画,那是明代《牡丹蕉石图》,嶙峋褶皱的英石与雍容华贵的牡丹搭配适度,浓淡相映,交叠渗化,淋漓混沌,不愧为“舍形而悦影的写意之法”。作者自题诗句为“焦墨英山石”。这幅画很好地表达出当时文人墨客对英石痴迷的程度及多元的审美意趣。

英石入诗则往往写景抒情,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光明磊落的石道人品。不妨从百十首英石诗中谨举数例:宋代喻良能《伯琬明府年兄和予致宇韵诗举英石见遗谨次来》:“久闻英石空流涎,意欲得之无力致。士衡东头富玲珑,染指独许尝鼎味。明窗净几拂蛛尘,尤物定自能移人。报惠惭无百金寿,赠公相好无时朽。”宋代苏东坡《壶中九华》:“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虚窗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清代查慎行《英山》:“曾从画法见矾头,董巨余踪此地留。渐入西南如啖蔗,英州山又胜韶州。”清代朱彝尊《岭外归舟》:“曲江门外趁新墟,采石英州画不如。罗得六峰怀袖里,携归好伴玉蟾蜍。”当代华海:“英山灵雨生奇石,浈水流光藏古意。心若明镜照风仪,前生有缘魂相知。玩物丧志语不伦,石中自有精气神。百代风华聚英气,品石鉴人小乾坤。山光融融春羊暖,南风微微石醺然。”当代吕伯涛《赠英德市奇石馆》:“临水立奇石,对山开华轩。”当代翟泰丰《题英德市奇石协会》:“雄石——英石乃天下之雄石产于英德宝地。”读罢这些诗词,才真正体会邓其生教授说过的“景里藏诗,诱人深思”佳句的深刻含义。

第三,英石爆出许多民间故事。英石的魅力非同小可,上自皇帝下至臣民,无任欢迎。清代乾隆皇帝对英石宠爱有加,不仅保护好元明两代入宫英石,到了他手还不断挑选入朝,使北京故宫御花园收藏的古英石达27件之多,占奇石总量的八分之一。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岭南建筑可园、梁园、余荫园、清晖园等“四大名园”,其主景都是清一色的英石,可园、梁园突出独石成景,余荫园、清晖园则突出英石假山造景。发展到今天,武汉黄鹤楼、北京中央党校、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万寿路甲15号院、南海虫雷岗公园、顺德顺峰山公园、杭州西湖公园、新加坡国家公园、澳大利亚谊园等都成了英石世界。宋朝苏东坡、米芾、黄庭坚,明朝顾鼎臣,清朝陈介祺,民国张大千等无不对英石情有独钟,精心收藏。今天收藏英石的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在漫长的收藏岁月里,爆出许多关于英石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道来娓娓动听,如“仇池石”的故事、“皱云峰”的故事、“正直老头”的故事和“大鹏展翅”的故事等。“仇池石”的故事说的是宋朝大臣苏东坡的稀世珍宝“仇池石”被当朝权贵驸马都尉王诜看中,王诜明借实吞,苏东坡非要以王诜拥有的唐代《二马图》交换不可。双方舌战不停,弄得朝野沸沸扬扬,最终使英石名声大震。这是真实故事,有案可稽。“皱云峰”的故事说的是明末清初广东流浪青年吴六奇发迹后以著名的“皱云峰”报答恩人查伊璜的经过。这是文学故事,《聊斋志异》补篇根据《渔阳石谱》资料编造,使这件花石纲遗石被世人误为明末清初的石头。“正直老头”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大臣顾鼎臣从广州买回一件柱形英石,深藏勿露,但终被嘉靖皇帝发现,欲夺此石。顾鼎臣婉言谢绝,终遭厄运。这件英石现流落美国,民间传闻后续故事,说美国一医生买得此石后身患绝症,他将它捐献给大都会博物馆后,绝症却起死回生。前事有史料记载,后事在天津一带流传。“大鹏展翅”的故事说的是1984年英石之乡同心村的石商温果良以两包“丰收”牌香烟换得的一件英石,几经转手他人,两年后他在广西梧州一次奇石展销会上发现此物,以80元人民币的高价买回。这是一个当代真实故事。此类英石故事实在不胜枚举,它的爆出、流传,无形中给英石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四,英石用作行政建制名称。从英州开始,行政级别几经升降,但始终不能少掉英石的“英”字。尤其是清道光年间,盛产英石的望埠其行政建制就直接叫“英石乡”(见民国版《英德县续志》中的英德县全图)。这种文化永垂不朽!

文化本身的含义为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其特点为积累。经历一千多年的积累,英石文化底蕴无疑是相当厚实的,然而今天英石文化更是日臻完善。英石研究于2006年6月正式首次成书,赖展将著《英石》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入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丛书。至此,英石由散见于各种石谱到独立成书,实现历史性飞跃。同年11月,由刘人岛任主编、赖展将任执行编委的大型精装画册《中国英石传世收藏名录》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赖展将、林超富、范桂典编撰的《英石志》由英德市政协文史委、市奇石协会印刷面世。此外,英石还制作成国家级明信片,创作成抒情歌曲,编成粤剧小品。1997年,英德市望埠镇被广东省评为英石艺术之乡。2005年,英德市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中国英石之乡,英德市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列入首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英德市英石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实施原产地保护。英石在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严峻考验后,终于拿到了一张张货真价实的文化名片。但是,时下奇石百花园中,新的石种层出不穷,英石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名石受到一些奇石玩家的曲解,甚至误导。然而英石的文化内涵始终是根深蒂固的,没有文化的石种在有文化的石种面前,肯定会自叹不如的,肯定会自觉逊色的。全国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是古董收藏家和奇石收藏家,他最近发表了一篇《说英石》的短文,文章结末高度评价英石:“它所具有的石文化品格,正大而独特。收藏它,欣赏它,宣传它,不仅可以纠正时下赏石趣味的弱化,也是维护和清正中国石文化精髓的一种责任。”反复体味贾先生这段肺腑之言,不难理解,先生已将英石文化看成是中国石文化的精髓了!

英石文化的产业特征。英石自古以来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产业,文化产业,甚至准确一点说是创意文化产业。所谓创意,就是创造性地利用英石艺术;所谓创意文化产业就是这门来自英石的艺术而高于艺术英石本身,最终成为一项走向市场的行业。英德人善于根据英石艺术的差别规范性地分门别类,然后建立从事这种行业的专门的村,专门的户,专门的人,专门的市场。纵观古今,英石都具备了这两大要素。

首先看看英石如何分类。明代《园冶》一书介绍英石时说到“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缀小景”。清代《岭南杂记》云:“英德石,大者可置园亭,小者可列几案,无不刻划奇巧,玲珑峻削。”清代《广东新语》记述英石在“五羊城”垒假山,“宛若天成,真园林之玮观也”。这些石谱典籍总结了英德从事英石艺术的能工巧匠开发利用英石的实践,从明清至今,英石大致分为园林景观石、几案清供石和假山盆景构件三大类。园林景观石中大器独石成景,中器则三件五件组合成景。几案清供石按外观分为山形石、峰形石、柱形石、桥形石、洞形石、崖形石、云头雨脚形石等;按主观理念又分为抽象石和具象石,或者是象形石、会意石(寓意石)、意境石;同时亦可按颜色分类,史书记载英石以黑为贵,漆黑如墨并有少许白丝者为最佳。英石的构件中大者叠山理水,小者入盆造景。叠山有两种方式:逢山随山形点缀,平地仿山形而造。理水大致也有两种方式:砌渠和镶湖边,摆石犬牙交错,禁忌平铺直叙。盆景则分为旱山式(纯石景)、石辅树式(以树为主)、树辅石式(以石为主),盆景树通常是福建茶、九里香、罗汉松、竹子等,造型一般为大自然的缩影。构件石按纹理色泽分为横纹、直纹、雨点、层叠、大花、小花等。根据调查,英德假山盆景传统工艺制作艺人只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望埠镇同心村沙坪自然村的何永堂。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末,广州籍大专生冼昌在望埠工作之余牵头组织几位年轻的民间艺人一起研究英石盆景的创新课题,把电子超声波技术融入旱山式盆景,成功制作出现代英石雾化盆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获得国家专利。

其次了解一下英石何时起成为产业。眼下英石市场是相当火爆的,年产值实现亿元甚至几亿元。英石专业市场分为市内、市外两大部分。市内市场指英德市范围内的市场,分园林景观石市场和几案清供石市场。园林景观石市场绵延二三十公里,以一百多家计,蔚为奇观;几案清供石市场集中在市区一条街和望埠墟一条街,共计几十家。市外市场指英德市辖区外的市场,省内省外英德人经营的市场,比较集中在珠三角一带,以东莞为最,几乎遍及各镇,从业艺人百以千计,不仅销售英石,还承接英石园林工程。此外,英石还开发成旅游市场,近年英德人在珠海市建成供游人参观的“石博园”,占地26万多平方米,摆置精品英石上千件。由于专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出现专业村户和专业采石场。主要的专业村有同心村(4000人)、新坡村(2000人)、傅屋村(150人)、莲塘村(1400人)、西塘村(600人)、冬瓜铺村(2000人),从事英石经营活动的人员全市有2万人以上,专业人员2000人之众。今天英石文化产业如此繁荣发展,这是历史的延续。何时打下这个产业基础?我们还是要借读过去的石谱典籍。宋代《舆地纪胜》引《真阳志》记载:“英之山石,擅名天下”, “其贫无为生者,则采山之奇石以为货焉。”宋代《老学庵笔记》云:“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清代《清稗类钞》道:“城中有数商肆专营英石生意,最奇者有三峰,是为岭南三大英石。”“广州归德门某肆见一卧石,长可丈许,皱纹极细,皆具峰峦形,盖设肆者将以渐凿取之,为假山、砚山以售于人也。”据有关资料,1655年英国游客纽浩夫写出一篇关于英石造景的游记,对广州的英石园林大加赞赏。到了18世纪,英石就从广州转运到欧洲,英、法、德等国的宫廷、官邸、花园选用英石叠山、拱门、筑亭基、饰喷泉。通过这些翔实的文史资料,我们知道一千多年前英德市望埠、沙口一带的同心村、清溪村出现了采石专业村户;到了明清时期英德县城、省会广州便有了英石专卖店,并且有了对外贸易。

英石文化的三大特征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特征和时空特征是前提、基础,产业特征是艺术特征和时空特征的必然结果。英石文化产业之所以长盛不衰,日益兴旺,靠的是英石艺术本身作为强劲的保障,并且依靠深度积累起来和广度凝聚起来的英石文化的大力支撑。当然丰富的英石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了解了英石文化三大特征后,很自然会提问英石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居什么位置,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想,园林建筑这一块,休闲文化这一块,除了英石,谁与争锋?!

(作者是广东省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英德市奇石协会名誉会长、英德市文化与旅游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