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宝宝睡眠的短期因素

究竟都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睡眠呢?我倾向于把这些因素分为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

短期影响宝宝睡眠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的是宝宝内在生长发育方面的因素,外因指的是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

1.生长发育(内因)

宝宝前两年的发育变化是非常神速的,从襁褓里一动不动的小宝宝到能到处乱跑的小淘气,从只会哭哭哭到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从只吃奶到和成人吃一样的食物……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惊跳反射、大运动发展、出牙、分离焦虑等都会给宝宝的睡眠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因素并不会影响所有的宝宝,而且,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全部是短期的。

(1)惊跳反射

惊跳反射又称作莫罗反射,有的地方也叫拥抱反射。指的是宝宝睡眠中突然双臂举起呈拥抱状态。

惊跳反射一般会在以下几个场景中发生:

● 宝宝睡眠时,周围有突如其来的声音。很多宝宝会因为被吵而惊跳醒来,大哭大闹。所以惊跳反射有的地方也会称为“惊吓反射”。

● 宝宝睡眠时,如果你触碰宝宝,可能会导致宝宝有惊跳反射。也有的妈妈据此认为宝宝胆子小,没有安全感。其实这只是宝宝原始反射的一种,和胆子大小,安全感没有任何关系。

● 抱着宝宝入睡后,俯身把宝宝放下时,宝宝会发生惊跳反射。很多宝宝抱哄后放不下的原因就在这里。豌豆公主宝宝尤其如此。

宝宝为何会有惊跳反射

从上面的场景可以看出,惊跳反射多发生在外界有强烈刺激时。比如把宝宝放下时,宝宝感觉到了身体位置的变化,还有就是巨响的刺激。所以惊跳反射是宝宝应对刺激,向妈妈寻求帮助的一种原始本能。

惊跳反射其实是人类的一项求生本能。我们的祖先猿类是生活在丛林中的,刚生下来的猿宝宝会在猿妈妈的怀抱中在丛林中荡来荡去,当猿妈妈在丛林中上下翻腾时,惊跳反射有助于帮助猿宝宝不从妈妈身上跌落下来。

惊跳反射何时消失

惊跳反射一般多见于4个月以内的宝宝,也有的宝宝惊跳反射会持续到6个月左右才消失。一般来说,如果宝宝翻身熟练了,惊跳反射就会彻底消失。

也有的宝宝惊跳反射消失了,然后在会翻身之前又开始频繁出现惊跳反射。这种消失了又出现的惊跳反射最容易引起妈妈们的担忧,总担心宝宝身体有问题。但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般在翻身熟练后就会彻底消失。

惊跳反射对睡眠的影响

惊跳反射对小月龄宝宝的睡眠影响非常大。小月龄宝宝睡不踏实,多半是受惊跳反射的影响。如果惊跳反射不算大,很多宝宝不会醒,或者醒来很快就睡过去了。这种比较小的惊跳反射一般多发生在刚入睡的浅睡眠期。声音刺激和放下宝宝时,通常惊跳反射比较大,会弄醒宝宝。很多宝宝惊跳反射被弄醒后会非常愤怒,大哭大闹。

如何缓解惊跳反射对睡眠的影响

惊跳反射是可以缓解的。拥抱是抑制惊跳反射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4个月以内的宝宝睡不踏实,而抱睡就比较踏实的原因。

然而,抱睡虽然暂时抑制了惊跳反射的发生,但会让惊跳反射消失的时间变得更久。很多抱睡的宝宝,到五六个月还很难放下。本来妈妈认为宝宝的惊跳反射消失了(其实是因为抱睡抑制了惊跳反射),放下之后,惊跳反射反而更严重了。一些比较早就躺在床上睡的宝宝,相反惊跳反射消失得反而更早一些。

几个最重要的抑制惊跳反射的方法就是:包襁褓,使用襁褓睡袋或者投降睡袋。第三章会详细讲解如何使用襁褓。

(2)大运动

大运动对宝宝睡眠的影响非常普遍。我经常在妈妈群里看到大家抱怨:宝宝最近半夜总是翻身醒来,宝宝半夜不停地醒来站起来。

大运动影响睡眠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在发展大运动的过程中,宝宝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而在睡眠状态,往往由于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而醒来。

翻身

最早大约在3个月时,宝宝学会从仰卧翻到俯卧,而大部分宝宝则是在四五个月时学会。在这之后大约2~4周的时间,宝宝学会从俯卧翻到仰卧。这样,宝宝就学会了360度翻身,然后开始了翻滚,为爬行做准备。翻身对睡眠的影响让很多妈妈谈虎色变,的确,翻身会导致入睡困难和频繁夜醒。

◎ 入睡困难

入睡时,宝宝从仰卧翻到俯卧之后,还不能从俯卧翻到仰卧,他还没有习惯趴着入睡,于是就会哭闹。还有的宝宝从仰卧翻到俯卧的过程中,由于还不太熟练,侧过身子后怎么都翻不过去,也会哭闹。往往把宝宝翻回仰卧姿势后,宝宝或者更生气了,或者干脆又继续翻成俯卧姿势。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拉长入睡时间,给父母造成很大的压力。

◎ 半夜翻身醒来

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宝宝半夜突然从仰卧翻到俯卧姿势,把自己惊醒了,又不能从俯卧翻回仰卧,于是开始哭闹,需要你的解救。然后可能整夜隔一会你就要去解救他一次。

还有的宝宝在翻身期开始从原来的仰睡变成侧睡,半夜睡着睡着从侧睡变成平躺,然后就惊醒了自己,开始哭闹。

然而,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翻身会影响睡眠让宝宝睡不好。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翻身其实对睡眠也有促进作用。

很多宝宝在翻身期学会了趴睡:有的宝宝在学会从仰卧翻到俯卧后就开始趴睡了,有的宝宝则在学会了360度翻身后才会趴睡。趴睡是宝宝睡眠改善的催化剂。

趴睡能给宝宝安全感,让宝宝睡得更香更长。仰睡时,很多4个月以内的宝宝有惊跳反射,或者手脚乱动导致醒来。而趴睡会抑制惊跳反射和手脚乱动,宝宝自然会睡得踏实一些。很多宝宝在趴睡后小睡时间变长,夜醒次数也减少了。

对于自主入睡的孩子来说,会360度翻身后,他们会通过翻滚来寻找一个最舒服,最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姿势来入睡。

趴睡的安全性问题

很多家长会担心趴睡是否安全的问题。美国儿科学会(AAP)在2016年针对趴睡有个说明:1岁以下的婴儿,父母在放下他们时要以仰卧的姿势放下。而当婴儿会从仰卧翻成俯卧,且从俯卧翻成仰卧时,婴儿可以被允许睡成什么姿势就是什么姿势。马克·维斯布朗博士在其著作《婴幼儿睡眠圣经》中也提到过:应当让孩子自己睡,孩子睡成什么姿势就是什么姿势。

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家长要确保宝宝的睡眠环境是安全的,本书第三章将探讨什么是安全的睡眠环境。

◎ 如何缓解翻身对睡眠的影响

白天多翻身。宝宝在学习了一项新技能之后,会兴奋得不分昼夜地练习。如果我们给他足够的机会让他在白天练习,晚上就会相应地减少练习。

帮助宝宝找到他最舒服的姿势。如果宝宝翻到俯卧位不习惯而哭闹,我们只需要帮他翻成仰卧位。如果宝宝翻到侧卧位,既翻不过去也翻不回来而哭闹的话,我们也需要帮他翻回他平常熟悉的入睡姿势。如果我们发现即使帮他翻成仰卧姿势,他依然迷恋翻身趴下时,那可以给他5~10分钟的时间,看看他是否要趴着入睡。

我们家长要淡定且有耐心。翻身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对睡眠的影响是短暂的。随着宝宝对翻身这项技能的掌握,他将熟练地控制自己的身体,解锁各种睡姿,而翻身对睡眠的影响就彻底结束了。

有的宝宝会在六七个月甚至更早开始爬,有的宝宝则在10~11个月才开始爬。爬行主要会造成入睡时间比较长。

会爬的宝宝会在睡前满床爬。最后爬累了,他会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停下来入睡。但是这个过程有时甚至会持续一个小时,耗尽妈妈的耐心。不会自主入睡的宝宝会在爬完之后哭闹,等妈妈哄他入睡。

我自己的一个观察是,睡小床且没有人陪伴的自主入睡的宝宝,睡眠并不受爬行的影响;而睡大床的宝宝,爬会导致入睡困难。这是因为大床空间比较大,宝宝把这个空间当成了游乐场。而宝宝在成人的陪伴下自主入睡,也会导致入睡时间长,原因是会爬的宝宝很喜欢和大人互动,宝宝把睡前爬当成了表演的机会,展示新技能给妈妈看。

如何缓解爬行对睡眠的影响呢?白天多爬。这个和翻身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给他足够的机会让他在白天练习,晚上就会相应地减少练习。

扶站

睡小床的宝宝在爬得比较熟练之后会抓着小床栏杆站起来。这时候麻烦又来了。宝宝会变得很难入睡,且频繁夜醒。

很多宝宝睡前不停地拉着小床栏杆站起来不肯躺下。如果强行让他躺下的话,有的宝宝会号啕大哭。直到站累了,宝宝才哭闹要睡觉。

半夜宝宝会爬着爬着站起来。这看起来很吓人,因为我们成人只有在梦游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宝宝来说却是很正常的情况。

◎ 如何度过这段时间

我们最需要的是耐心等待,等宝宝自己躺下去。如果他自己确实无法躺下而召唤我们,我们才需要帮助他躺下去。但是这个仅限于前两天宝宝自己躺下去不熟练的情况,一旦宝宝学会了自己躺下去,我们就需要完全放手了。

白天时可以多给机会让宝宝练习从站立到坐下,从坐下到趴下的过程。这个阶段的宝宝不会像我们成人一样,可以直接从坐下到躺下,而是从坐下到趴下,可能会趴着睡,也可能会自己翻身调整成平躺入睡。

小结

大部分大运动引起的睡眠问题会在宝宝熟练掌握这个运动时彻底消失。如果宝宝作息混乱,不会自主入睡,那么大运动会让他的睡眠问题雪上加霜。

(3)出牙

大部分宝宝会在6个月左右长出第一颗牙,也有宝宝3个月就开始出牙,更有极少数宝宝到1岁还没有长出牙齿。一般来说,第一次出牙都是先出两颗门牙,有可能是上牙,有可能是下牙。有的孩子是两颗一起出,有的孩子是一颗一颗出。

出牙容易导致宝宝频繁夜醒、早醒、白天小睡短,甚至入睡困难。然而,并不是所有宝宝的睡眠都受出牙影响。出牙对部分宝宝的睡眠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对部分宝宝的影响却不是很大。这取决于宝宝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根据我的观察发现,一般自主入睡且夜醒很少的宝宝,出牙对他的影响并不大;而出牙对于需要抱睡、奶睡的宝宝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自主入睡的宝宝普遍睡眠质量好,连续睡眠能力强,超过了出牙对睡眠的影响。

出牙对宝宝睡眠的影响时间和出牙速度有关系,一般是2~4天,最长不会超过一个星期。最受影响的是从有出牙症状到牙尖露出之前这段时间。一般来说,如果宝宝的牙是两颗一起出,受影响的时间会短,但如果是一颗一颗出,受影响的时间相对来说会长一些。

如果我们观察到下面这些症状,宝宝可能是出牙了。

● 流口水:流口水是出牙的症状之一,但是流口水不一定是出牙。有的宝宝从3个多月开始就流口水,流到6个多月才出牙。我家两个孩子都是这样。

● 牙龈红肿:有时还有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妈妈们可以洗干净手摸一下,可以摸到牙龈变硬。还有的宝宝会牙龈轻微出血。

● 咬东西:玩具、牙胶、妈妈的手、自己的手,甚至妈妈的乳头都是宝宝爱咬的东西。

● 胃口不好:出牙时有的宝宝会不好好吃饭,或者不好好喝奶。

● 抓耳挠腮:出牙时有的宝宝会抓耳挠腮,但是这个症状并不是每个宝宝都有。

虽然宝宝出牙可能会引起各种睡眠问题,但是宝宝有睡眠问题未必是出牙引起的,我们要结合宝宝的出牙症状来判断。一般来说,宝宝的牙尖冒出后,这些睡眠问题就会消失。

出牙对睡眠的影响并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是宝宝必须经历的生长之痛。但是下述方法是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 睡前啃牙胶:每次睡前可以给宝宝一个牙胶来啃一会,也作为临时的睡眠程序。

● 睡前按摩牙龈:可以洗干净手,轻轻按摩宝宝的牙床。用一块干净的纱布蘸清水套在手上按摩也可以。当然,做按摩时要小心宝宝咬你的手。

(4)分离焦虑

在谈及这个话题之前,我先要特别强调一点:分离焦虑是宝宝情感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智商发展的高峰。也就是说,分离焦虑是宝宝的一个发育过程,是正常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我发现:分离焦虑经常被误认为是缺乏安全感导致的。

分离焦虑发生在8个月左右,顶峰会在1~1.5岁半之间。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本来很快乐而满足的宝宝变得黏人,我们一离开他的视线他就开始哭。甚至,有的宝宝喜欢“挂” 在妈妈身上不下来。还有的宝宝会不停地要求吃奶,见到妈妈就要吃奶。我依然记得我家老二在1岁多时整天“挂” 在我和阿姨身上不下来,而老大则见到我就笑嘻嘻地求吃奶。

为什么宝宝会产生分离焦虑呢?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智商发育了,理解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举个例子来说,5个月的宝宝,如果一个玩具从他的视线中消失,那他会认为这个玩具永久消失了。然而一个8个月的宝宝,如果玩具离开了他的视线,他会试图去寻找。他意识到即使这个玩具他看不见了,也依然存在。这个就是“客体永久性” 概念。当我们离开房间时,宝宝意识到我们仍然存在,但是他的时间感很差,他会担心我们不回来,所以开始哭闹。

而分离焦虑也往往和大运动的发育是同步的,8个月的宝宝会爬会站了,1岁以后的宝宝会走路了。所以也有一种理论认为:宝宝成长了,学会了一种能力之后要回到妈妈或其他看护者的怀里获取能量,为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和学习做准备。如此说来,分离焦虑就是宝宝长大的标志。

分离焦虑对睡眠的影响

分离焦虑对于睡眠的影响普遍被高估了。大多数妈妈误以为的分离焦虑对睡眠的影响往往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比如出牙、大运动,甚至是睡眠环境。而有些妈妈把分离焦虑误认为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导致自己变得焦虑,从而并不能真正甄别出宝宝睡眠问题的原因。同时,这种焦虑情绪又会被宝宝感知到,影响宝宝本身的情绪。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分离焦虑还是会对睡眠有一定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入睡也是一种分离。闭上眼睛,就见不到妈妈了。分离焦虑引起的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就是频繁夜醒。宝宝半夜醒来只是为了确认妈妈在身边。有分离焦虑问题的宝宝可能会在夜间或者白天睡前大哭,难以入睡,因为他们担心只要自己一闭上眼睛,妈妈就不见了。

根据我的观察,通常在无人陪伴下自主入睡的宝宝,分离焦虑不太会影响他们的睡眠。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入睡就是无人陪伴,所以也无所谓分离与否。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 引入安抚物

如果宝宝还没有安抚物,可以在这个阶段正式引入安抚物。可以是一条安抚巾,一个毛绒玩具,一件妈妈的睡衣等柔软的东西。在宝宝看来,形状无关紧要,最关键的是质感和气味。有的宝宝会自己选择安抚物。

安抚物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过渡性客体”,是宝宝从依赖妈妈到独立的过渡性物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抚物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妈妈。所以,安抚物能帮助宝宝应对夜间的孤独,当妈妈不在身边时会让他感到安心。

◎ 玩躲猫猫游戏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宝宝了解到,妈妈即使离开了,也是会回来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出现和消失的游戏,比如躲猫猫,用一块布或者一本书遮住自己的脸,然后取走布或书,让宝宝看到自己的脸。也可以玩藏玩具游戏,将玩具藏起来,然后再拿出来。

◎ 当你离开时告诉宝宝

分离焦虑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宝宝会在早晨妈妈出门去上班时大哭。为了不让宝宝哭闹,有些妈妈就在上班时偷偷溜出家门。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只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总有一个时间宝宝意识到你不见了,然后他理解不了你去哪了,为什么会离开,能否再回来。

正确的做法是:早晨出门时,告诉宝宝你去上班了,下午几点回来,尤其是要强调你会回来这件事。你也许觉得宝宝理解不了,但是很多时候你都低估了宝宝的理解能力。切记,要把这个分离过程做得简单而愉快,不要上演一场“梁祝分离” 的悲情大戏,这只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延伸到平时,如果你需要离开宝宝的视线到厨房或者其他房间去,用欢快的语气告诉宝宝:“妈妈需要去一下厨房,但是我很快就会回来。” 等回来后再用同样欢快的语气告诉宝宝:“我回来啦。” 在这个过程中,要守信用,说很快回来就要很快回来。这样宝宝才会对你有充分的信任。

◎ 不要过分夸张

分离焦虑只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是一件好事。妈妈过分的担忧和焦虑只会加重宝宝的分离焦虑。

如果宝宝体验到分离焦虑,哭着找妈妈时,妈妈慌慌张张地冲过来安慰宝宝,神情紧张,甚至掉几滴眼泪,这反而会加强宝宝的恐惧感。他会认为和妈妈分离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在处理宝宝的分离焦虑中,妈妈的自信、坚定和愉悦能给宝宝极大的信心。

分离焦虑期间如何处理睡眠问题

◎ 睡前程序

对于入睡困难的宝宝来说,一个温馨的睡眠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适当提前5~10分钟,让他平静下来。我会在第四章详谈如何做一个温馨有爱的睡眠程序。

有的宝宝睡前大哭,妈妈会采取带他离开卧室去玩一会或者重复睡眠程序的办法。这种处理方法我是非常不建议的。这样相当于在教会宝宝,哭闹就可以拖延入睡时间,可以玩或再讲一本书。最后,你会发现宝宝过度疲劳从而哭闹得更厉害,更难入睡。

正确做法是,提前一小会进入睡眠程序。给宝宝一个温馨的睡眠程序,让他平静下来。还有一个小要点,可以在睡前向宝宝解释,他入睡之后,你在做什么。比如可以带他到你看书的沙发,告诉他等他睡了之后,你会在沙发上看书。

◎ 安抚宝宝但是不要过度安抚

宝宝夜醒时安抚他,安抚方法越简单越好。比如,只是告诉宝宝你在他身边。他只是需要证明,你在这里。半夜不停地塞奶,醒了就抱,会造成睡眠联想,导致长期的频繁夜醒。频繁塞奶是非常不可取的。

2.外界环境(外因)

外界环境和一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宝宝的短期睡眠产生影响,比如更换主要照顾者、更换居住环境、打疫苗等。

更换主要照顾者对宝宝睡眠的影响非常常见。比如,妈妈上班后,或者是有经验的月嫂、阿姨离开后,宝宝开始睡不好。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照顾者对宝宝睡眠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导致了宝宝认知上的混乱和作息混乱。比如在妈妈上班前,宝宝主要依赖吃妈妈的奶入睡;当妈妈上班后,其他照顾者就只能依靠其他方式来哄睡,而习惯了奶睡的宝宝在更换了入睡方式后的几天会变得难以入睡。

更换居住环境对宝宝睡眠的影响时间非常有限,基本上不超过2天。然而,如果新换的环境比较差,比如非常吵,那对宝宝睡眠的影响则是非常大的。常见的案例就是本来宝宝在自己家睡得很好,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搬去外婆家或者奶奶家住,恰好新的住处在公路或者广场旁边,这就会对宝宝睡眠造成长期的影响。

打疫苗对宝宝睡眠的影响其实也非常有限,大概不超过2天。而且,有些疫苗打完后宝宝还会嗜睡,也就是睡得更好一些。然而,有很多妈妈和我反映,宝宝是在打了某种疫苗后就睡得非常差了。详细了解之后我发现,都是由于家长在宝宝打疫苗后增加了抱睡和奶睡的次数,或者升级了夜醒安抚的手段,比如由以前的拍拍睡变成了抱睡,或者由抱睡变成了抱着走来走去。这样就会给宝宝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就会变差。

小结

任何影响睡眠的短期因素,如果我们处理不当,随意升级安抚的方式,都会对睡眠造成长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