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层面审视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对社会问题的回应,这是从社会工作的消极功能方面讲的。从社会工作的积极功能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图景,这就是蒋旨昂对社会工作的阐释,见下图[6]:
社会工作表解
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社会政策,为达成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就有了社会工作过程。作为过程的社会工作,又要依靠社会服务(对人)和社会行政(对事)这两种方法,社会服务和社会行政的结果就是社会福利事业。社会福利的增加,就是社会建设的进步,综合的社会建设逐渐完成,即成一小康社会,最后进入智富康乐的人类大同社会。在蒋旨昂的人类社会进化体系中,社会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你看,从哲学层面审视社会工作,别有一番境界。
从蒋旨昂的论点退后一步讲,社会工作有助于保持人的尊严。一个人可能会跌落到“水平线”以下,但社会对这个人不能袖手旁观,而必须要负起救助的责任。对于受助者而言,他不必对施助的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心存感激,他需要感激的是整个社会,将来他走出了困境,需要回报的是社会,回报的方式是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身处困境的人。必须明白:政府对困难群体的救助是应尽的责任!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
链接
浦爱德: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第一任主任
1888年,浦爱德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即今天的山东省龙口市)。她的父母都是美国浸礼会传教士。一位中国保姆把她带大,她从小就和中国孩子玩,山东话讲得就和当地人一样好。从出生到1938年,她在中国生活了50年,总是称中国为她的“母国”而美国是她的“父国”。
浦爱德在她父亲的故乡佐治亚州读了大学,又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学习教育,然后到波士顿的麻省州立医院学习新兴的医学社会服务。1921年她受雇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新建的北平协和医院建立社会服务部,并在此当了18年的主任。这期间,她还在燕京大学任教,讲授个案工作,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社会工作者。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以后,浦爱德开始以各种形式支持中国的抗日运动。1938年,她与斯诺夫妇密切合作,参加了中国工业合作(简称“工合”)运动,成为最顽强的活动家之一,直到1952年工业合作社合并入人民合作社。1939年,她在纽约建立并指导“美国支持中国工合委员会”,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积极争取美国支持中国抗日。
1948年3月至9月间,旅居美国的老舍与浦爱德一起翻译了《四世同堂》,该书于1951年以《黄色风暴》为名由美国哈科特和布雷斯公司出版。翻译过程是比较独特的,先是由老舍对小说进行删节,然后再口授给看不懂中文的浦爱德,由浦爱德录于纸面。起初老舍对浦爱德的翻译水平有所怀疑,几乎取消他们之间的合作。译稿完成之后,老舍请著名作家赛珍珠审读,赛珍珠对译稿大加赞赏。浦爱德之所以能够准确地抓住《四世同堂》的主要题旨,跟她在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接触到的病人关系极大,那段时间使她深切地认识了北京人和北京社会风情,故而她的译文才能传达出原作的神韵。《四世同堂》的翻译不仅暗含了浦爱德对“母国”的深深的执念,也表达了她对文化霸权的有意纠偏。[7]
新中国成立后,浦爱德曾两次来中国访问,并担任美中友好协会负责人。1985年,浦爱德在美国逝世。
[1] 蒋旨昂:《社会工作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56—57页。
[2] 〔美〕浦爱德:《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与专业训练》,唐佳其译,《医药世界》2007年第7期。
[3] 〔美〕浦爱德:《医务社会工作者工作与专业训练》,唐佳其译,《医药世界》2007年第7期。
[4] 《燕赵晚报》2013年6月15日。
[5] 蒋旨昂:《社会工作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6] 同上书,第13页。
[7]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