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Geront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科学(肖健、沈德灿,2009,第1页),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老年学(Gerontology)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心理学采用的英文是“Gerontological Psychology”而不是“the Psychology of Aging”,其原因在于“Aging”具有老化的意涵,而“Gerontology”的主要内涵是老年学、老人学,意指老年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而不仅仅是对老化现象进行研究。

总的来说,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具体而言,老年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既包括老年人的感知觉、记忆、思维特点,也包括老年人的情绪情感、人格、人际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此外,还包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适应以及临终心理等。

既然老年心理学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由于人们不会一夜之间就变老,那么,某人是在哪一点上从“中年”进入到了“老年”?也就是,什么年龄才算是老年?不同年龄的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都是一样的吗?也就是,是否还可以将老年分为不同的阶段呢?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下边介绍几种划分老年人标准的不同观点。

(一)白发人群

老年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不过在近几百年才更为常见而已。在史前时代,由于食物匮乏、生存条件的恶劣,老年人是极为少见的。据估计,甚至到17世纪也大概只有1%的人可能活到65岁(Stuart-Hamilton,2006,p.14)。但是到19世纪,这一比例就迅速增长到了4%(Cowgill,1970)。在老年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发达国家,比如英国,现在大概有1100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英国总人口的16%,估计到2060年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25%(Shaw,2004)。虽然我国进入老年化国家比较晚,但是据估计,在2050年这一比例也可能上升到23.1%(肖健、沈德灿,2009)。据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几乎有一半的人可以活过85岁(Stuart-Hamilton,2006,p.14)。而在1900年,只有大约25%的人有望度过65岁生日(Brody,1988; Sonnenschein and Brody,2005)。

寿命越来越长所导致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白发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常常用“头发白了”来形容一个人的衰老,比如说“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时即使不是全部头发都变白了,甚至只有几根白发,也常常使人感到自己已经“老了”。诚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进入老年后会出现须发白化的现象,不仅头发会变白,而且鼻毛、眉毛也会出现白化。鼻毛和眉毛白化是检测人类衰老程度的重要形态学指标(肖健、沈德灿,2009,第34页)。据调查,我国男性在30岁以后就会逐渐出现鼻毛白化的现象,60岁以后几乎所有的男性的鼻毛都会白化;不过,女性鼻毛的白化并没有表现出男性这样明显的年龄特征;此外,还有调查发现,40—49岁男性眉毛白化率为7%,而90岁及以上男性眉毛白化率为72%(肖健、沈德灿,2009,第34页)。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年纪很大了白头发还很少,而有些人还很年轻,甚至是30来岁就出现了白头发(不包括“少白头”这种特殊情况)。因此,仅仅根据白发来判断是否进入老年并不是很可靠。

(二)老年人

在发展心理学中,通常以年龄来界定老年。但是对于多少岁才算老年,各国的标准并不一致,一般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进入老年期的标准。我国于1964年举办的第一届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规定,男女均以60岁作为进入老年的标准。1982年举办的联合国第37届会议也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而欧美各国除了俄罗斯是以60岁作为分界线外,均以65岁为标准。其实,老年期的分界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有关,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国家基本上是以65岁为标准的(许淑莲、申继亮,2006,第6页)。

由于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有些研究者进一步将老年期分为不同的阶段。比如将老年人细分为“年轻老年人”(60—69岁)、“中老年人”(70—79岁)、“老老年人”(80—89岁)和“非常老的老年人”(90岁以上)(Burnside,Ebersole and Monea,1979)。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分法,是将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分为第三年龄(the Third Age)和第四年龄(the Fourth Age)。第三年龄是法国第三年龄大学创始人之一的彼得·拉斯里特(Peter Laslett)提出来的。他认为,可以将人生根据年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年龄为儿童年龄,个体缺乏独立性,是接受教育和社会化的阶段;第二年龄为劳动年龄,个体已经获得独立并且参加了工作;第三年龄是自我实现年龄,个体相对健康、有自理能力,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又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发挥自己的潜力,达到自我实现;第四年龄为依赖年龄,个体普遍自理能力较差,需要依赖于他人(Laslett,1991,pp.2-4)。因此,根据年龄和生存状况来看,第一年龄通常是未成年人,即在0—14岁之间;第二年龄通常是劳动年龄,为15—59岁或至64岁;第三年龄主要是老年活动年龄,通常是60或65岁以上,80岁以下;第四年龄则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主要是80岁以上直至死亡的那些老年人。显然,这种分法既考虑到了年龄,同时也考虑到了个体的社会功能。比如,第三年龄和第四年龄的分界标准,主要是根据需要他人帮助的程度而制定的。而第三年龄大学(即我国俗称的老年大学)开设的目的,主要就是帮助老年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老年人若处于良好的状态,就能有效减少生活中的不适,提高生活质量,从而推迟进入第四年龄。

虽然现在世界各国都是以日历年龄(Chronological Age,即一个人有多少岁)来计算年老情况,但是人们不会在一夜之间变老,只是在经过数年后才看到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改变了。在这个过程中,难以找到一个精确的时间界限,跨过这一点即为老年人。而且,年龄只是时间变化的标志,并不是发展的原因,年龄与生理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很密切,这也是许多研究者不满意按日历年龄来划分的原因。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虽然年纪不是很大,却头发斑白、满脸皱纹,看起来已很衰老。而另外一些老年人由于心态年轻、保养较好,衰老的特征并不明显。因此,现代研究中越来越强调个体的机能年龄(Functional Age)。

(三)机能年龄

机能年龄的定义虽然很广泛,但其实质是指某个特定机能出现的平均年龄,这是从个体机能的发展水平角度进行的描述。根据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许淑莲、申继亮,2006,第7—8页)。

生理年龄主要是根据个体的生理机能,即个体发育变化状况而推算出来的年龄,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结构和机能的衰老程度。由于个体的生理素质、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等的差异,有着相同日历年龄的老人,其生理年龄可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别。比如,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岁数相同的两个老人,一个头发斑白、满脸皱纹,另一个则容光焕发、看上去要比实际岁数小。

心理年龄通常是指智力测验中的智力年龄,以标志个体智力发展所达到某一年龄的水平。不过,老年心理学中的心理年龄的内涵,与智力测验领域中的内涵有所不同,它指的是,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个体主观感受到的老化程度(肖健、沈德灿,2009,第25页)。虽然心理年龄与日历年龄及生理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但由于个体生活经历、人格方面的差异,它们之间也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比如,有的老年人人生较为顺利,退休后又生活幸福、家庭和睦,那么,其心理年龄可能就小于日历年龄和生理年龄;相反,如果经历坎坷、退休后没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其心理年龄就可能远远高于日历年龄和生理年龄。

社会年龄是指社会期望个体在特定的日历年龄中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现代某些地区和古代很多地区,长寿被认为是对虔诚行为的奖励(Minois,1989;Thane,2000),随着社会的发展,晚年不再是奖励的时间,而是被迫的休息,从全职工作退休下来也就常常标志着晚年生活的开始(Stuart-Hamilton,2006,p.25)。因此,虽然世界各国基本上都认为老年开始的日历年龄是60岁至65岁之间,而许多老年学家也大多选择这一年龄点作为进入老年期的界限,但世界各国的退休年龄却从50岁到70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Decker,1980)。我国虽然有些人,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从事其他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工作的女性,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即可退休,但对一般人来说,退休年龄基本上还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干部)或50岁(工人)(金刚,2010)。社会上很多人认为退休的人就是老年人,一些人退休后也认为自己老了,这也是有些研究者以退休来界定老年人的原因。

不管采用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或社会年龄来界定老年,个体身体和心理上的变老总是存在的。但是,个体变老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

(四)老年与老化

发展心理学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都会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变化过程。老化(Aging)就是指衰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形态学,以及生理、心理机能方面的退行性变化(肖健、沈德灿,2009,第32页)。老化与年龄并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老化并不只是在晚年才开始出现,不过是年龄越大老化现象越明显而已。事实上,人们在30岁以后,大多数身体系统的机能每年大概会下降0.8%—1%(Hayflick,1997)。当然,这个过程很缓慢,只是到了60岁以后,变化才容易被人观察到。不过,不同的机能老化的程度不同,复杂机能比简单机能老化得快(Botwinick,1977),这可能是因为单个的简单机能只是老化一点点,因而不明显。但是,一个复杂活动需要多个简单机能,这些简单机能老化效应的叠加,使得老化的总效应成倍地增加了。此外,复杂机能比简单机能下降快的现象,不仅会发生在生理老化上,而且也体现在心理老化上。

老化可以认为是机能的丧失,不过有研究者(Baltes,1987)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机能的丧失与获得同时存在,丧失某些机能的同时也可能获得其他一些机能。比如,老年人的机械记忆能力虽然有了较大程度的衰退,但是由于他们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经验和知识都较年轻时丰富,他们的智慧反而更高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会有句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