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
- 王学典 陈峰
- 2232字
- 2021-03-29 05:24:31
二、民国史学的草创时期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八月十四日北平《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一期,有沈兼士的一篇“近三十年来中国史学之趋势”,他说:“民初,蔡元培长北大,初设史学系,大家都不大重视。凡学生考不上国文学系的才入史学系,但这不能不算打定了史学独立的基础。至于材料和方法方面倘若不革新,仍同先前一样呆板板地从纸堆中钻研,那是不能满足新时代求真的希望的。所以北京大学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设研究所国学门,首先创考古学研究室。……其次即为该所民国十二年(1923年)五月风俗调查会之成立。……近代史学之新发展,多借助于考古学及民俗学,纵横经纬,合起来便成一种新的史学。”
这一个与民国以俱来的中国史学初创时期,社会人士多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为终点,那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十一月的事。在这十七年当中,卓越的史学家和杰出的著作,指不胜屈。
柯绍忞的《新元史》,以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为定本,并由徐世昌为总统时下令列入正史。
罗振玉于民国四年(1915年)刊行《殷墟书契考释》,十六年加以增订,为初期甲骨学的不朽之作。罗振王复与王国维合撰《流沙坠简》;又自辑《鸣沙石室古佚书》、《鸣沙石室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零拾》、《敦煌石室碎金》等,则为早期整理敦煌文物的名著。
王国维的著作,则多收入《观堂集林》。王氏著作完成于民国初年(1912年)的,数不在少,如《宋元戏曲史》即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
陈垣先生有关元史、宗教史和年历学的早期著作,亦在此一时期中发表,有《元也里可温考》、《开封一赐乐业教考》、《摩尼教入中国考》、《火祆教入中国考》、《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元西域人华化考》、《元典章校补》等。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笔的,即割地后的台湾史学家连横先生,乃于民国七年(1918年)完成《台湾通史》,而于民国九年(1920年)出版上、中册,民国十年(1921年)出版下册,颇能为中国史学界发扬正气。
民国八年(1919年),北平地质调查所朱庭佑已在辽宁、热河采集石器多种;次年,刘长山在河南亦得石器数百件。
民国九年(1920年),天主教教士桑志华(P.Licent)即已在甘肃庆阳之北,采集到中期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又和德日进神甫(P.Teilhard de Chardin)在水洞沟、沙拉乌苏河两岸、万巴拉寺、三圣宫、油房头、中卫等地找到许多遗址。
民国五年起,安特生博士(Dr.J.G.Anderson)开始搜集我国药店中所谓龙骨;民国七年(1918年),他调查房山县周口店地方的龙骨化石;民国九年(1920年),他和师丹斯基博士(Dr.O.Zdansky)在周口店初次发掘;民国十五年(1926年),他发表了在那地方所找到的两个人类臼齿,惜一个是未成熟的,一个是已消耗的。次年,地质调查所和协和医学校合作,加上洛氏基金的补助,便在同一地方作更大规模的发掘,并于是年十月十六日掘出一个保存极佳的真人臼齿。
民国十年(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磨光石器后,继续获得很多彩陶和骨器;次年,安氏又在辽宁锦西县沙锅屯发现彩陶、打制石器和拍纹陶器。民国十二年(1923年),安氏在甘肃作了两年考古工作,也有了很丰富的收获,就在这时候,他订定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六个时期:齐家、仰韶、马厂、辛店、寺洼、沙井,他对于每期距今年代,后来修正了几次。民国十一年(1922年),安徽寿县有战国时代铜器群出土。民国十二年(1923年),河南新郑县亦有铜器百余件发现,为春秋时郑国遗物;同年,山西浑源县亦有铜器出土。
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济、袁复礼在山西汾水流域的夏县西阴村发掘,获得不少石器,并有半个已经人工破裂的茧化石。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夏,有斯文赫定和徐炳昶领导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往新疆考察,袁复礼、黄文弼等参加,发现长城遗址、居延汉简、高昌古墓、楼兰汉简等。
宣统元年(1909年),内阁大库军机处档案,因罗振玉的请求,归于学部收藏,存国子监等处。民国二年(1913年),教育部在国子监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民国五年,移于午门。民国十年(1921年),历史博物馆因经费积欠,无法工作,以八千麻袋档案售于纸店。民国十一年(1922年),罗振玉出价收回,并编有《史料丛刊初编》十册;后一部分入李盛铎手。民国十一年(1922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改称研究院文史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名文科研究所),由陈垣、沈兼士两先生向教育部请求取得历史博物馆留下来的部分,得六十二箱又一千五百零二麻袋。
民国五年(1916年),胡适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其时,傅斯年先生在中国文学系二年级;胡先生提出用三百年前已传入中国的所谓科学方法以治学。又因为在清代中叶时,崔述所著《考信录》,即已否认不少古史传说;稍后,邵懿辰、魏源等对《毛诗》、《逸礼》等都曾表示怀疑,即所谓经今文学派;到了清末,廖平就著有《今古学考》、《古学考》,发现了孔子的托古改制,引起了康有为疑及伪经和经籍中的史实,著有《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直认《尧典》为孔子所作。崔适亦继康有为而著《史记探源》、《春秋复始》诸书,前者考《史记》中刘歆窜入部分;后者斥《左传》而尊《公羊》。民国十二年(1923年)时,顾颉刚等也提出古史上的许多问题来讨论,当时很多人只是以疑古为时髦,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版了《古史辨》第一册。
民国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溥仪离故宫,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设文献部,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名掌故部,民国十八年(1929年)又改文献馆。先后接收清内务府(民国十四年)、军机处(民国十五年)、清史馆(民国十七年)以及刑部档案(民国十八年)等,工作亦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