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演讲
  • 柳白
  • 1940字
  • 2021-04-04 23:22:56

找准对象:你的听众是谁

中医治病时,讲究望闻问切。什么意思呢?“望”指的是观气色,“闻”指的是听声息,“问”指的是询问症状,“切”指的是摸脉象。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对症下药的重要依据。因为,通过望闻问切,可以知道患者的病症。

其实,演讲也是一个对症下药的过程。听众为什么来听你的演讲?因为他们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演讲中,你是“医者”,而听众是“患者”,恰到好处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演讲才能水到渠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症下药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先知道听众是谁。一位患者来就诊,医生对他望闻问切,其实就是在了解他的基本情况。他的神、色、形、态怎么样?他的声息高低、强弱、清浊如何?他有没有什么家族病史,吃过什么东西?他的脉象正常不正常?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之后,医生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同样,演讲者也要充分了解听众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演讲,才能让演讲切实解决听众的问题,才能更加深入人心。

那么,怎样认识和了解听众呢?

演讲者要在演讲前对听众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性质和自身的关联性,等等。掌握了这些,就如同了解了听众的基本“病因”,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演讲。通常来说,演讲者对听众了解得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就越容易把话讲到他们心里,获得他们的认同感。

具体来说,对听众的认识和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了解听众的受教育程度。也许有演讲者会问,听众的受教育程度和演讲有关系吗?有关系,而且关系很大。举例来说,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小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在演讲中,我们可以给本科生讲金融、谈历史,但对小学生却不能讲这些。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这些内容他们根本不懂,那演讲对他们来说就毫无用处了,更不用说获得认同感了。

所以,演讲者在演讲之前,一定要事先了解听众的受教育程度,以便对自己的演讲进行内容深度和知识宽度的丈量。这样一来,我们的演讲内容才更容易被台下的听众理解和接受。

第二,了解听众的年龄阶段。为什么要注重年龄阶段呢?很简单,因为听众的年龄和他们的阅历、理解能力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对不同年龄段的听众,演讲者需要用不同的演讲模式,这样他们才能听得懂。

这很容易理解。比如,如果我们在小学里,给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演讲,那么内容一定要浅显易懂,否则他们就会听不懂。假如演讲对象换成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们对他们讲过去的苦生活,他们虽然能听懂,但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很难有直观感受,也就很难有共鸣了。当然,如果听众换成六七十岁的老人,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们大多经历过苦生活,能够感同身受。

所以,在演讲的时候,要注意了解听众的年龄状况,进而选择适当的演讲内容。

第三,了解听众的个人信仰。有些演讲者会觉得奇怪——演讲和个人信仰有关系吗?有关系!从心理学上来讲,听众的信仰要比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年龄重要得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

信仰和一个人内心的世界有着很大关联,演讲者必须尊重听众的信仰。

所以,在演讲之前,最好对台下听众的信仰做个调查,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当然,如果可以根据听众的信仰,有针对性地进行演讲,那就更容易引起听众的兴趣了。

第四,清楚听众的性别比例。很多演讲者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认为听众的性别无关紧要。这种想法显然是进了误区。怎么会无关紧要呢?男性喜欢听什么,女性喜欢听什么,这些都对演讲效果至关重要。

所以,当听众多是男性时,你要多讲一些关于军事、政治、房产等的话题,他们喜欢听这些;当听众多是女性时,你要多讲一些关于时尚、购物等的话题,她们则喜欢听这些。当然,大多数时候,听众是男女参半的,那该怎么办呢?可以讲一些两者都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情感、工作等。切记:话题千万不要交互着讲。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在女性面前讲男性感兴趣的话题,也不要在男性面前讲女性感兴趣的话题,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除了年龄、教育、信仰、性别外,还有很多因素可以帮助演讲者打动听众,比如职业、爱好、经历等。举例来说,如果你在一家金融公司演讲,那么演讲的主题与教育相关合适吗?听众的职业决定了他们可能对金融相关的话题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一些。所以,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了解听众,是演讲成功的基础,也是决定性因素。

演讲是一门艺术,而要想把这门艺术修炼到极致,我们需要多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而了解听众,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只是一个必要的基础过程。我们对听众了解得越详细,就越容易看清听众的内心需求,也就越容易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反之,如果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听众,那么就算舌灿莲花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他们想听东,你却说到西,他们想听军事,你却谈养生,那么对听众一无所知会让你的演讲变成独角戏,这样又有谁肯买你的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