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汉语重点语法教程(上)
- 陈苗主编
- 6689字
- 2021-02-08 18:01:26
第三节 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方面,我们主要探讨语言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这三部分的内容。
一、语言学基础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特征启示我们:
(1)学习一种语言要重视语言的音和义,要掌握音和义的联系,遵守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
(2)学习一种语言要掌握语言系统和各分支系统。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四个要素及其相关系统。
(3)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本质上是口头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对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应从听、说开始,首先着眼于口头语言。
2.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根据区分语言和言语这一语言学理论,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言语和语言、言语层次的教学与语言层次的教学的统一。
(1)对外汉语教学必须以言语为对象,从言语入手,只有通过言语才能学会语言。教学中首先要抓听、说、读、写言语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
(2)对于从言语中接触到的大量语言事实,应当总结归纳成一定的语言规则,让学习者自觉掌握。系统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的教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3.语言有生成性
人们每天说的话都不一样,人的大脑所储存的不是每天要用的具体话语,而是规则系统。语言有极大的生成性,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每种语言的音位只有几十个,但语素则有几千个,由语素构成的词有几万个,而能生成的句子则是无穷的。语言的生成性启示我们:
(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强调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能用有限的语言材料理解和表达无限丰富的思想。
(2)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是要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规则。学习第二语言不能单凭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而是要发挥学习者的创造性以灵活运用目的语。一定的操练模仿是必要的,但不能只停留在这一步,而是要帮助学习者归纳、掌握语言的生成规则,并能在各种情况下自如运用。
4.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交际工具是语言的本质功能,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标是让学习者形成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也是检查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
(2)为了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语言课就要充分体现工具课、技能课的特点。不能仅仅教授或学习语言知识,而是要加强技能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形成能力,最终能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
5.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
(1)要学好目的语,必须了解目的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介绍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特点。
(2)为了培养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思维的能力,课堂中要尽量用汉语进行教学,要求学习者用汉语来理解和表达,尽可能不借助于母语或中介语。
6.语言产生于特定的社团并体现该社团的文化
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必须遵守该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和社会习惯,否则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它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1)对外汉语教学不能脱离汉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
(2)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7.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只有人类才具备学习和运用语言的特殊生理基础
(1)语言是可以学会的。一个具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的正常人都能掌握自己的母语,也能学会第二语言。
(2)成功的第二语言教学必须考虑到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对语言的学习。
(3)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具有普遍性质,人类学习第二语言的规律有很多共同之处。研究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意义。
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培养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学生要把语言当成交际工具来学习。
语言的内部结构体系是受规则支配的、具有生成性的符号系统,必须让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及其组合规则,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这种语言。
二、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论是研究教学规律的理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具体的学科教学,必然要受到普遍教育规律和具体教学规律的制约,必须符合一般的教育原理。教育学涉及各种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教育的本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检查。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工艺学、教育计划和比较教育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教学活动,它与一切其他学科教学有许多不同点:
第二语言教学所教的是一种新的代码(目的语),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新的能力。而这种新代码与学习者原已掌握的代码(第一语言)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和干扰。
第二语言学习的场所远远超出教育学通常所关注的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校机构的范围,是整个社会特别是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环境。对外汉语教学又是一种跨国家、跨文化的教学。学习场所甚至涉及另一个国家的学校和社会,学习内容也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本学科所要求达到的教学效果,即对目的语掌握的熟练程度也往往超出一般学科教学所要求达到的标准。第二语言学习的成功率相对来说比其他学科要小。检验语言学习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在交际中能否运用第二语言,也比其他学科更清楚。
1.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学论
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与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这说明:
①教学的任务: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教学的目的: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实现。
③教育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途径是教学。
教学是中心,是教育的主体部分、核心部分。对外国学习者的教育任务,主要也是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的。
对教学活动规律的研究称为教学论,俗称“教学法”。教学论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的效果检查等。
(2)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与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过程。
过程论: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研究。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知识,然后再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无须在生活中自己总结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规则,而是通过精心编写的教材和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教学,获得由前人已经发现的汉语的规则系统,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集中学习基本掌握这种以前从未接触过的语言。这种掌握需要大量的课堂实践。
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必须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完成认识过程。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因此要受到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制约和学生各种个体因素的影响,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意志、态度等),故而教师应分析、研究学生的个体因素。
(3)教学过程的模式
①传授式:在教师主导下系统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模式。
②活动式:在教师辅导下,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模式。
③发现式:既主张学生学习最新的、系统的、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科学知识,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④发展式:教学过程不仅是智育的过程,而且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4)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对一切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有指导作用。
普遍的教学原则有:
①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
②知识传授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③理论联系实际与理论知识为主导相结合;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相结合;
⑤统一的培养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⑥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
⑦直观性;
⑧巩固性;
⑨量力性。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也是教学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1)教学内容与课程论
教学内容通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等形式体现,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
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称为课程论。课程论是指导课程设置的理论,目前有两大流派:
①学科课程论:这是一种以学科的知识体系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以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对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考虑不多。
②活动课程论:这是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课程的编排应与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强调要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干中学”,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
①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
教学理论以及学习理论的发展;
教学手段的改进;
课程的改革。
②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根本指导思想是“启发式”;
关注多种教学法的组合,关注指导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③主要教学方法:
以语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观察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训练为主的方法以培养技能和能力;结合适当的讲授方法以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律;实物、幻灯、电影、录像和真实情境的教学以及视、听、读真实的第二语言教材;以欣赏为主的潜移默化的陶冶法。
三、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几乎与一切学科都有关系。语言教学是受心理学影响较大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需要研究学生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与规律,特别是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想像和思维等认知活动和意志活动、情绪活动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促进对外汉语教学。
1.语言的生理——心理基础
(1)大脑两半球的分工
左脑: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计算能力,具有言语、思维优势和认知优势。
右脑: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善于感知音乐、图形、整体性的映像和几何空间,具有空间定向优势和情绪优势。
(2)大脑功能侧化与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
①大脑功能侧化。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的潜在能力。从2周岁到进入青春期(12周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功能向左侧化的时期。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4周岁以后大脑左半球开始显示其语言优势,到青春期开始时侧化已完成,右半球也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
②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由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伦尼伯格(E. Lenneberg)提出,是指在进入青春期(12周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此时大脑灵活,可塑性大,因此比较容易习得语言。这是习得母语的最佳时期。
2.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第二语言学习中,记忆很关键,听、说、读、写等各种言语活动都包含着一定的记忆过程。
①记忆按其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对已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的记忆。如对字母、音素、词句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记忆。
逻辑记忆:对概念、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的记忆。如对语音规律、词汇规律、语法规律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已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如从某些对话、朗读或表演等活动中体验过愉快情绪的记忆。
运动记忆:对经历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的记忆,常常是一种对技能的记忆。听、说、读、写技能都包含着对运动技能如发音、书写动作的记忆。
②记忆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类:
感觉记忆:感知后信息保持极短时间的记忆,通常以毫秒计,最长只有1秒。信息在本系统中按感觉痕迹形象即输入的原样和顺序被登记下来,并简单储存,尚未进行意义分析等心理加工。感觉记忆的容量(记忆广度)很大,足够接纳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并以最快的速度决定其去留。被登记的信息只有在受到特别注意或经过模式的识别后,才能进入短时记忆系统,而其他信息则很快衰退、消失。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短时记忆是对信息进行操作的系统,是动态系统。感觉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注意或进行模式识别后,就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临时储存。这些最新的感觉信息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以前的信息,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都可以在短时记忆中进行加工操作,以完成某项任务。感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存1分钟左右,通常是以听觉形式编码,且基本保持逐词逐句的内容。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长时记忆:这是在头脑中长期保持的记忆,从保持1分钟以上直至终生。其容量是没有限度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要进入长时记忆,需要该信息呈现一定的强度(如生动程度)和重复。有研究表明,一个单词要反复10次以上才能记住。
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的记忆代码主要是语言的,特别是语义编码,主要储存概念和规则。也有表象编码,储存语言材料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运动编码则储存运动技能,如发音、书写的技能。长时记忆中,信息主要以意义的形式保持,而不是逐词逐句的内容,也缺少细节。
(2)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基本环节,体现了信息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
①识记
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别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识记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多次,多次识记就是复习。
②保持
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之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这是记忆过程中的第二个阶段。
③再认和重现
这是记忆的第三个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是暂时神经联系痕迹或记忆痕迹恢复的过程。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目的语材料的阅读以及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等都是再认。
第二语言的重现也称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回答、对话、复述、作文等,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重现。
(3)遗忘的规律与加强记忆
与第二语言的保持相对的是第二语言的遗忘,即记忆过的内容不能保持也不能正确地再认或重现,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能巩固。
遗忘又分部分遗忘和完全遗忘、暂时遗忘和永久遗忘。暂时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再现,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恢复。永久遗忘是已识记过的内容不经复习就不可能恢复记忆。
①心理学对遗忘产生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甚至消失,因而产生遗忘。
干扰说:由记忆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而产生抑制,所以产生遗忘。
干扰信息保持的因素有两类:
前摄抑制:前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即旧的记忆干扰新的记忆;
倒摄抑制:后边的学习活动对现在的记忆保持所产生的影响,即后边的新的记忆干扰旧的记忆。
两种学习活动的内容或材料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时,不会引起抑制;两种学习活动的内容或材料既相同又有不同时才产生因内容类似而引起的抑制。尤其是相同与不同各占一半时,所引起的抑制最大。
注意:第二语言教学中尽可能把近似的材料分隔开学习;清晨、临睡前学习有利于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②影响遗忘的因素及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从识记的时间看,识记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识记后的一小时遗忘率达56%。以后逐渐放慢,31天后遗忘率达79%,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已识记的材料应赶在遗忘以前迅速地、及时地进行巩固、复习、重现和运用,并且要经常复习,复习的间距由短拉长。
从识记的内容看,有意义内容的识记比无意义内容的识记遗忘得慢;熟悉的、难易程度适合的材料比生疏的材料遗忘得慢;感兴趣、有需要的内容比不感兴趣、不需要的内容遗忘得慢。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形象生动,激发兴趣,合理安排识记材料。
从识记的数量看,识记的数量越大,遗忘得越多。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要掌握好“量”的因素。从识记的程度看,一定范围内识记的程度越高,遗忘越少。如果把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的继续学习称为过度学习,那么过度学习达150%时遗忘最少。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应鼓励学习者采用过度学习的策略。
从识记的方式看,结合视觉、听觉、动觉的识记效果好。在第二语言学习中,要多利用情景、实物、图片或多媒体强化形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