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肝内胆管减少综合征

【概念】

胆管减少综合征(vanishing bile duct syndrome,VBDS),以胆管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又称为肝动脉发育不良,可出现血管、胆道及其他结构的异常,因胆管减少的程度可出现儿童期间断性黄疸到新生儿重度淤胆(类似胆道闭锁)等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先天性和遗传性疾病、感染性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因素等均可引起VBDS,很少发展为肝硬化。
Alagille综合征引起的VBDS主要有两种遗传学改变:①ALGSⅠ型,占绝大多数,由位于20p12的 Jagged 1基因突变所致,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蛋白为NOTCH1的配体,在上皮间质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②ALGSⅡ型,占少部分,位于1p13的 NOTCH2编码基因突变,肾脏病变表现更为严重。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1/100 000~1/30 000。

(2)发病年龄:

多在儿童期发病。

(3)性别:

两性发病无差异。

2.症状

异常倒三角面型,眼部后胚胎环,肺动脉狭窄或更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蝴蝶椎或其他椎弓异常,其他骨骼异常。
肾脏异常可表现为肾小管间质性肾病、膜性肾病、肾小球系膜脂质沉积,肾血管性高血压等诸多形式。
肝脏的病变特征为进展性的胆管缺失,肝外胆管发育不全可有可无,胆囊发育不全和胆石症可导致黄疸和瘙痒。
病变可与其他高谷氨酰转肽酶(GGT)性淤胆性疾病表现类似,尤其是胆道闭锁。

3.实验室检查

结合胆红素、GGT、ALP、血清胆汁酸水平升高,胆固醇水平升高。

4.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可提示血管结构和肾脏异常,胆管造影可出现与胆道闭锁类似的表现。

5.治疗

肝脏疾病如持续性进展或出现难治性瘙痒,可行肝移植治疗。

6.预后

死亡率取决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心脏异常及颅内出血。大多患者可存活至成年阶段,但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增高。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肝脏体积增大,胆囊发育不良,可见结石形成。

2.镜下特点

>50%的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缺失,胆管与汇管区数量的比值为0~0.4(正常为0.9~1.9),早期可出现显著的胆管反应,后期胆管反应程度减轻或消失,可见巨细胞转化,部分可进展为肝纤维化及胆汁性肝硬化(图2-6-8-1)。

3.免疫组化染色和特殊染色

CK7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胆管化;铜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内铜沉积(图2-6-8-2)。
图2-6-8-1 肝内胆管减少综合征
A.小叶间显著纤维化,小叶间胆管缺失,淋巴细胞浸润;B.汇管区有时可见到发育不良的胆管,多无管腔,伴纤维化;C.毛细胆管内淤胆;D.多个汇管区均无明确的胆管结构,小叶内可见假腺样结构;E.汇管区胆管结构消失,小叶内可见假腺样结构;F.汇管区轻度纤维化,未见胆管结构
图2-6-8-2 肝内胆管减少综合征
A.免疫组化CK7染色显示汇管区胆管缺失;B.铜染色显示肝细胞内铜颗粒沉积(红氨酸染色)

4.电镜

汇管区胆管数量减少。

【鉴别诊断】 1.肝外胆道闭锁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征均类似;胆管反应和汇管区纤维化更为显著,没有Alagille综合征特征性的临床背景。有时需要剖腹探查方能鉴别。

2.肝内胆管缺乏(非综合征性)

组织学表现无差异,只能通过相应的临床背景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