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肝外胆道闭锁

【概念】

肝外胆道闭锁(extrahepatic biliary atresia,EBA)是指肝外胆道狭窄或闭锁导致的肝外胆道阻塞性疾病,是婴儿较常见的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学因素。组织学表现类似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或其他原因所致的大胆管阻塞。活检标本可造成大约10%的假阳性率,影像学的评估更为准确。分为以下几个类型:胚胎/胎儿型,占10%~35%,出生后很快出现临床表现,部分为先天性异常;围产期型,65%~90%,出生后数周出现黄疸,与先天性异常无关,病变特征为进展性的炎症性病变,提示感染或毒性物质可能为致病因素,亦有研究显示汇管区可见显著的CD4 +Th1细胞浸润,提示为免疫介导的炎性损害。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1/20 000~1/5000,东亚国家多见。

(2)发病年龄:

围产期或新生儿。

(3)性别:

两性发病无差异。

2.症状

黄疸,尿色加深,陶土便。肝脏肿大。

3.实验室检查

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GGT水平升高。

4.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可提示肝脏体积增大、胆囊结构消失或异常、胆道不显影。

5.治疗

可行肝门空肠吻合术(hepatoportenterotomy)(也称葛西手术,Kasai procedure),手术时应评估胆管的大小、数量以及纤维化和炎症的程度,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本病还可选择肝移植治疗。

6.预后

未行治疗者多于2岁内死亡,手术治疗后约1/3的病例可存活10年以上。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肝门部胆道闭锁,胆囊萎缩或未发育。淤胆可导致肝脏呈斑驳的黄绿色改变。

2.镜下特点

汇管区水肿、混合性炎细胞浸润,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浸润尤为显著,可见显著的胆管反应,胆小管伸长或成角,有时可见胆栓形成,亦可见不同程度的胆管上皮空泡变性和淋巴细胞浸润,后期胆管数量减少或消失(图2-6-7-1)。小叶内可见广泛性毛细胆管淤胆、肝细胞花环形成,有时可见灶性多核肝细胞,且大多集中于汇管区周围,亦可见髓外造血现象。未行治疗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图2-6-7-1 肝外胆道闭锁
A.汇管区扩大、致密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B.汇管区可见显著的化脓性胆管炎和胆管反应,胆小管伸长或成角,有时可见胆栓形成

3.免疫组化染色

三分之二以上的汇管区可见胆管上皮CD56阳性,汇管区周边肝细胞CK7阳性,显示肝细胞胆管化(图2-6-7-2)。

4.电镜

无特异表现。

5.分子病理

10%的病例可出现 Jagged 1突变(与Alagille综合征相关)。
图2-6-7-2 肝外胆道闭锁免疫组化CK7染色
显示汇管区显著的胆管反应,汇管区周边肝细胞胆管化

【鉴别诊断】 1.α1-抗胰白蛋酶缺乏症

血清α1-抗胰白蛋酶水平下降;PAS-D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边肝细胞内球状结构。

2.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小叶内损害的组织学表现为主,包括显著的多核肝细胞形成,汇管区胆管反应不明显,可通过CMV的免疫组化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3.特发性新生儿肝炎

小叶内损害的组织学表现为主,包括显著的多核肝细胞形成,汇管区胆管反应不明显。

4.全胃肠外营养

有相关病史;肝细胞内可见微泡性和大泡性脂肪变性。

5.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所致的胆道阻塞

组织学表现类似;影像学有助于鉴别。

6.肝动脉发育不良(arteriohepatic dysplasia)

可通过影像学进行鉴别。

7.家族性进行性肝内淤胆

汇管区和小叶内炎性损害表现明显,可有显著的淤胆现象,可通过免疫组化和遗传学检测进行鉴别。

8.Alagille综合征

组织学和影像学均可出现类似表现,但一般没有小叶间胆管数量减少的现象;心脏结构异常、椎骨结构异常、颅面部结构异常等临床特征有助于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