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

【概念】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primary hematochromatosis)是一种转铁蛋白受体结合蛋白 HFE编码基因突变导致异常铁质沉积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异常铁质沉积多见于肝脏、胰腺和心脏。

【发病机制】

转铁蛋白受体结合蛋白 HFE编码基因突变,该基因位于6p,邻近 HLA基因,最常见(83%)的突变为C282Y,导致蛋白失活,进而转铁蛋白功能上调,并导致过量铁质吸收(3~4mg/d,正常值为1~2mg/d)。少数病例(约7%)表现为H63D突变或复合杂合子(compound heterozygotes)。少数病例可为 TfR等非 HFE突变。过量吸收的铁无法被清除,并产生毒性作用。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白种人中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

(2)发病年龄:

多于青春期后开始出现临床表现。

(3)性别:

80%为男性,女性因为月经周期和怀孕可导致铁质沉积延迟发生。

2.症状

铁质沉积超过20g后可出现临床表现,病变最终会发展为结节性肝硬化、糖尿病和皮肤色素沉着。亦可出现关节炎、心功能障碍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肝脏铁质沉积指数(hepatic iron index):[铁质重量(μg)/肝组织干重(g)]/(55.846×患者年龄),非肝硬化肝组织中>1.9则高度提示遗传性血红蛋白沉着症,同时需排除肝硬化和其他引起铁质过量沉积的疾病。亦有观点建议在肝硬化中上述铁质沉积指数的临界值应设定为4.2。遗传学检测也可以用来进行该病的确诊。

4.影像学特点

无特异性表现。

5.治疗

静脉切开放血1~2次/周,直至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低于20~50μg/L,之后3~6次/年。服用铁螯合剂。

6.预后

取决于进展成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的速度,病变如早期得到及时治疗,患者可正常生存。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肝脏大体呈棕黑色或棕褐色表现。

2.镜下特点

肝细胞内可见棕褐色铁质沉积,病变早期主要位于汇管区周边肝细胞(1区),细胞内铁质主要位于毛细胆管侧,Kupffer细胞不受累,多无炎症和纤维化表现。随着病变的进展,铁质沉积的区域逐渐扩大至肝小叶的2、3区,胆管上皮内亦可出现铁质颗粒,之后汇管区逐渐出现炎症和纤维化改变,最终发展为结节性肝硬化。除了肝脏,铁质沉积尚可见于心脏、关节、胰腺、皮肤、睾丸。
组织学分级①1级:铁质沉积于汇管区周边肝细胞(1区);②2级:铁质沉积扩展至2区;③3级:铁质沉积于整个小叶(图2-5-0-1)。

3.特殊染色

普鲁士蓝染色阳性。

4.电镜

肝细胞内可见铁颗粒(图2-5-0-2)。

【鉴别诊断】

1.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肝损害和结节性肝硬化。
2.继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 多见于溶血性疾病及输血相关的溶血性改变,早期病变铁质主要沉积于Kupffer细胞,后期亦可见于肝细胞内。
3.伴有红细胞生成无效的贫血 组织学表现相似,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背景进行鉴别。
4.新生儿血红蛋白沉着症。
图2-5-0-1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
A.肝细胞内可见大量棕褐色颗粒沉积;B.病变早期主要位于汇管区周边肝细胞(1区),细胞内铁质主要位于毛细胆管侧,Kupffer细胞不受累,多无炎症和纤维化表现。随着病变的进展,铁质沉积的区域逐渐扩大至肝小叶的2、3区
图2-5-0-2 原发性血红蛋白沉着症
A.铁染色显示肝细胞内大量铁质沉积(普鲁士蓝染色);B.高倍镜下显示铁质主要沉积在肝细胞毛细胆管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