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肝、胆、胰疾病
- 丛文铭 郑建明
- 1640字
- 2021-03-26 18:00:53
第三章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概念】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lpha 1-antipancreatic albumin deficiency)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α1-抗胰蛋白酶缺陷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肺气肿和肝脏病变,是新生儿黄疸的常见病因之一。
α1-抗胰蛋白酶(α1-AT)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是一种蛋白酶抑制物(protease inhibitor,Pi),可抑制胰蛋白酶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活性。α1-AT的含量是由1组常染色体等位基因的不同类型所决定的,其编码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其基因座命名为Pi,大约有120种不同的类型。
在遗传过程中,由两个M型等位基因组成的纯合子PiMM为正常的表现型,PiMM是最常见的正常功能基因型。
PiZZa(1/7000)是α1-AT严重缺失的等位基因,纯合子为ZZ,PiZZa仅有正常α1-抗抗胰蛋白酶水平的10%~15%,临床发病风险高,内质网中聚集大量Z型α1-抗胰蛋白酶,且降解速度慢,约有10%出现临床表现。PiZZa肝综合征可表现为新生儿肝炎(10%)、肝内或肝外胆道闭锁、肝纤维化及肝硬化,2%的病例发展为肝细胞癌,且不一定与肝硬化相关。
PiMZ(杂合子)表现为血清α1-抗抗胰蛋白酶水平中等程度降低。
Pi-null罕见,血清α1-抗胰蛋白酶缺失。
PiS表现为血清α1-抗胰蛋白酶水平降低,但无临床疾病表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的变异型可表现为分泌的蛋白无法从内质网转移至高尔基体。临床可通过血清蛋白电泳进行诊断,同时可利用肝脏活检进行确诊并评估肝组织损害程度。肝脏损害的具体机制不明。
【临床特点】 1.流行病学 (1)发病率:
严重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发病率为1/5000~1/3000新生儿,具有北欧后裔血统的人群多发。
(2)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呈现两极化,新生儿肝炎及成人的慢性肝损害。
(3)性别:
50岁以前两性发病无差别,之后男性多见。
2.症状
早发型肺气肿,新生儿肝炎及淤胆,成人的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表现为从无症状到肝硬化的不同阶段。
3.实验室检查
血清蛋白电泳可显示α1-抗胰蛋白酶水平下降,多为正常的1/3以下。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isoelectric focusing)可用来鉴别Pi表型。遗传学检测。
4.影像学特点
无特异性表现。
5.治疗
强化疗法(augmentation therapy):输注从健康人血浆中富集并纯化的α1-抗胰蛋白酶。肝脏移植。
6.预后
新生儿病例大多于出生半年内自行消退,少部分病变可持续存在,并发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成人在确诊为肝硬化后预后不佳,发生肝细胞癌的危险性增高。
【病理特点】 1.大体特点
早期肝细胞体积增大,进展病例最终表现为肝硬化。
2.镜下特点
最特征性的组织学表现是在汇管区或纤维间隔周边肝细胞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球状结构,大小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此外,尚可伴发多种多样的组织学表现,新生儿病例可出现类似新生儿肝炎、肝内胆道闭锁或肝外胆道闭锁的组织学表现,包括肝细胞损害、巨细胞形成、淤胆、胆管炎和纤维化改变,小叶间胆管可破坏、数量减少,胆管反应不明显,出生三个月内患儿的肝组织中不易见到上述嗜酸性球状结构。成人则多表现为非特异性肝炎,偶可见到Mallory小体和脂肪变性,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图2-3-0-1)。
3.免疫组织化学和特殊染色
α1-抗胰蛋白酶表现为强阳性着色;PAS和PAS-D染色均表现为强阳性着色(图2-3-0-2)。新生儿淤胆病例及成人肝硬化病例汇管区周边肝细胞铜染色阳性。
图2-3-0-1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A.汇管区可见显著的炎症反应;B.肝细胞水肿,胞质疏松,胞质内可见嗜伊红球形结构
图2-3-0-2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PAS-D染色显示肝细胞胞质内球形结构
4.电镜
内质网扩张,其内可见颗粒状物质。
【鉴别诊断】
1.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细胞损害和再生均可导致肝细胞内出现α1-抗胰蛋白酶,但表现为弥漫的颗粒状,并非集中于汇管区周边,不表现为球状结构。
2.酒精性肝炎 肝细胞内可见α1-抗胰蛋白酶免疫组化阳性的球状结构;可通过临床背景和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别。
3.淤血相关的球状结构 多位于小叶中央;PAS、PAS-D均为阳性;与肝窦淤血与肝细胞缺氧相关。
4.La fora病 包涵体着色浅,呈圆形或肾形;PAS呈弱阳性;胶体铁和银染为阳性。
5.纤维蛋白原贮积症(fibrinogen storage disease)包涵体呈弱嗜酸性,毛玻璃样;PAS染色阴性;纤维蛋白原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
6.婴儿肝外胆道闭锁 可出现类似的新生儿肝炎表现,但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表现与本病迥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