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健康照顾

案例2-1
张某,农民,男性,现年49岁,一个月前因结肠癌晚期去世。半年前,张某某因车祸腿部发生骨折,住进当地某所医院的骨外科病房。病房的主治医生善于诊治骨伤疾病,骨科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在当地小有名气,对患者也十分热情。该医生为患者腿部骨折进行了手术,手术很成功,3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两周,患者突然出现肠道便血,排血量较多。随后到附近医院就诊,经结肠镜诊断为结肠癌晚期,已失去手术机会。
问题:1.从上述案例中,医生可以获得哪些启示与教训?
2.“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存在哪些不足?
在人类与疾病做斗争的漫长历史中,医生对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健康人及亚健康人)的医疗服务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即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和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这两种服务模式在服务的对象、目的、理念、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大区别。两种服务模式各有优缺点,在维护服务对象健康过程中两者应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其不足和缺陷,这些不足与缺陷可由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所弥补。

一、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和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医学发展历史上曾经占据过主导地位。这种服务模式着重于认识和分析特定疾病的病理问题,着重于以疾病为中心来解释患者的健康问题,并且依赖于高度技术化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去处理患者生理上的症状和体征,而对患者心理、社会功能及情感需要方面的问题关注不够,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需求,是一种典型的“只见疾病,不见患者”的不完善的服务模式。另外,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忽略了患者的预防和保健服务,也忽略了对健康人、亚健康人的健康管理服务,缺少健康服务上的综合性与整体性。因此,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服务对象、服务目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当然,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也具有其他服务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医学发展历史上曾起到过重要的积极作用,并且在今后也必将会更加发挥出自身的优势,这种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
1.接受生物医学模式的指导,以解除痛苦、挽救生命为目标,以处理疾病症状和体征为主要服务内容,服务目的比较单纯,服务对象仅限于患者。
2.处理疾病问题时采用的主导方法是基于科学还原论的高新技术方法,诊断和治疗手段简单、直观、有效,易于理解和掌握。
3.对疾病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到有效科学方法的鉴证和确认。
4.该模式发展起来了各种高度技术化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这些高度技术化的诊疗手段使许多急危重症得到了有效救治,使许多濒临死亡的生命“起死回生”。
5.进入21世纪,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得以实施,蛋白质组学、细胞工程学、再生医学等学科快速发展起来并成为21世纪生物医学的中心内容,给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
但是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也发现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存在一些重要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只注重疾病,忽略了健康服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患者的健康服务只局限于处理生理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为主,忽略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问题的处理,更忽略了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三合为一”的整体性及系统性处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②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忽略了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照顾。因此,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存在缺陷性,不能完全适合于现代社会人群需求的照顾,其缺陷可由“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所弥补。

二、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又称为“以人为中心的照顾模式”“整人照顾”或“全人照顾”,是一种重视人胜于重视疾病的健康服务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人们对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认识和需求不断增长,该模式也因此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模式遵循整体论、系统论的指导,将人看作是一个既具有生理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的“完整的”整体人,以“整体人”或人群的健康问题作为健康服务的目标,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去完整的认识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该模式将患者看作是有个性、有情感的“生物-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人,而不仅仅是疾病的载体,从而为健康人或患者提供一种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有效服务。其服务对象不仅限于患者,也包括亚健康人及健康人,服务内容不仅限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还包括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并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
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其服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要寻找出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整体健康,并提高其生命质量、防止早死及延长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全科医生必须从人的整体性出发,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并加以“整体”解决,必须将服务对象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以人格化、高度情感化的服务调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其自身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服务对象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的需求,才能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