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管控实用手册
- 蒋艳 刘素珍
- 1590字
- 2021-03-26 17:49:33
第七节 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
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指在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时,将患者的体位置于俯卧式,是对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的保护性通气策略。此观点于1974年由学者Bryan首次提出,他认为采用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患者背侧肺通气功能,可降低患者吸入氧浓度(FiO 2)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从而改善氧合。该技术通过降低患者胸壁的顺应性,增加肺部顺应性,使患者背侧肺泡复张数超过腹侧肺泡塌陷数,驱动肺部血液经无气流区流向充气区,最终达到改善患者通气氧合的目的,目前已在国内外逐步推广。
一、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俯卧位通气技术适用于氧合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或呼吸衰竭的患者;新冠肺炎患者初期表现为乏力、干咳、发热等症状,后期可能出现肺通气功能损害甚至进展为ARDS,俯卧位通气技术可应用于该类患者而改善其肺功能。
(一)成人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1.治疗开始时机
目前学界对俯卧位通气开始实施的时机尚未达到共识,建议在严格选择合适患者(PaO 2/FiO 2<150mmHg)的基础上尽早开始俯卧位通气治疗。
2.治疗实施步骤
(1)实施准备:
整体环节由主治医生/呼吸治疗师、责任护士密切协作完成。由主治医生或呼吸治疗师进行指挥和发布口令,保证每个动作的一致性。准备充足用物,暂时夹闭引流管,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评估患者是否需要使用镇静剂、肌松剂。
(2)实施开始:
患者身体左右两侧各安排2~3名医护人员,分别负责患者身上各种管路管理,防止管道牵拉、打折或脱出。
(3)实施过程:
由一名医生负责头颈部的翻转,并注意气管导管的固定,先将患者整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至一侧后,另外4名医护人员分别站于两侧床旁,手扶患者胸部、腰部、臂部以及双下肢,将患者翻转至侧卧位,迅速更换电极片至背部粘贴后将患者转至俯卧位,头偏向一侧,并以软枕支撑,防止耳郭受压,其余关节骨突部位均垫以软枕,防止皮肤受压,再次查看气管导管,开放引流导管并妥善固定,整理好各种管路以及导线,防止折叠、缠绕。患者的体位安置方式如图3-10。
图3-10 俯卧位通气患者的体位安置
(4)观察要点:
实施过程中,要求由指挥者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呼吸机管路连接是否完好及各种管道有无扭曲、移位、脱出等情况。若突发上述紧急情况,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3.治疗持续时间
目前尚无对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的共识,研究报告时间在45分钟至136小时之间不等,目前建议使用PaO 2指标,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判断是否继续进行。
4.治疗结束时机
在患者结束俯卧位改为仰卧位4小时后,氧合指数>150~200mmHg、吸入氧浓度<0.0%~0.6%、PEEP<10可考虑终止。若俯卧位通气1天后患者的通气功能改善效果较差、患者不耐受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可即刻终止。
(二)儿童/新生儿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实施
各种研究指出,俯卧位通气技术在有相应指征的患儿身上也可应用,研究证明该技术用于新生儿或早产儿的优势比大龄儿童更具优势。新冠肺炎在武汉暴发以来,在确诊和疑似病例数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出现了新生儿和儿童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此时可对具有适应证的患儿考虑采取俯卧位通气治疗策略。
目前,儿童/新生儿俯卧位通气的实施开始时机、持续时间、结束时机都无统一定论,需在参考成人标准的基础上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呼吸治疗师进行判断,详细操作步骤与成人相似,仅需在实施前依照儿童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指南对患儿实施适当镇静,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肌松剂辅助治疗。
二、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管理要点
(一)气管导管的管理
1.导管固定
建议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除使用普通胶布固定导管外,增加绳带固定,避免由于唾液或分泌物影响固定效果。
2.保持导管通畅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吸痰次数,避免呼吸道分泌物堵塞导管;保持局部清洁。
3.翻身管理
俯卧位与仰卧位交替变化前注意评估气管导管固定是否妥当,避免牵拉脱出。
4.护理操作时机
尽量在仰卧位时间段集中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
5.排痰护理
尽管新冠患者初期表现几乎无痰,但仍建议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背部体外振动排痰,促进痰液引流和血液循环,最终改善患者通气血流比值。
(二)镇静管理
在患者俯卧位翻身前和俯卧位期间需要密切评估其镇静深度,根据需要调整镇静药物使用剂量,防止非计划拔管等意外发生。可以使用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表3-2)评估患者的镇静深度,减少人机对抗导致的俯卧位通气失败甚至非计划拔管,建议维持RASS评分在-3~-1分的镇静深度,保证俯卧位通气顺利实施。
表3-2 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
(三)营养支持的管理
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外营养一般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肠内营养建议在专业医生评估过后谨慎使用。对于需要采取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建议在长时间使用较大剂量镇静药物时,及时调整肠内营养的输注速度为50ml/h,每6小时回抽胃内容物,若潴留液过多,可遵医嘱使用幽门后喂养或促胃动力药物增加耐受性,必要时需停止肠内营养。在体位翻转前半小时左右暂停使用肠内营养,避免因体位变化出现的呕吐、反流造成患者误吸或窒息。
(四)并发症的管理
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患者易出现下列并发症,如皮肤压力性损伤、各类管路打折或脱出、呕吐、误吸、神经与视网膜血管压迫、甚至心搏骤停等,在实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对于长时间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患者,应使用物理减压措施如减压垫将受压部位和骨隆突处垫起悬空,或使用保护性敷料保护患者皮肤,及时清理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定时变换手臂和眼部位置等。
(唐梦琳 王金垚 漆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