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清化痰热、解毒通腑治疗伏暑(病毒性脑炎)

陈甫,男,25岁。会诊日期:1993年2月6日。
1个月前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用感冒药未效,3天后住院。入院时体温39.5℃,轻度恶寒,头痛剧烈,呕恶频繁,嗜睡烦躁,精神委靡,考虑脑系感染,先后予大剂量青霉素、氨苄西林、先锋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等静脉输液,病情未能缓解。
症见:体温39.8℃,面色青,消瘦,时而昏睡谵语,手足抽搐,醒时述头闷痛,恶心,咽痛而红肿,黏湿汗多,渴饮,时而小便失禁,大便十余天未解。舌黯红,苔黄厚腻,脉细数弦滑。颈部有抗力,巴氏征阳性,踝膝阵挛,浅反射消失。血常规:血红蛋白10g%,白细胞13000/mm 3,中性68%,淋巴32%。脑脊液常规:细胞数450/mm 3,蛋白80mg%,糖30mg%。
诊断:病毒性脑炎(伏暑)。
辨证:痰热郁火,阳明腑实,上蒙心包,肝风内动。
治法:清热除痰,化湿通腑,镇痉开窍。
处方:熟军9g,连翘12g,茵陈18g,蚤休9g,天竺黄12g,僵蚕9g,黄连3g,贯众18g,石菖蒲9g,赤芍9g,银花18g,甘草3g。2剂。
2月9日二诊:药后大便解出甚多,秽而臭,体温降至38.2℃,神志渐清,头痛呕恶等症亦缓解,舌脉无明显变化,减熟军为6g,3剂。
2月14日三诊:每日均有1~2次稀便,病情日缓,体温37.8℃。抽搐已止,神清,颈部抵抗已有减轻,舌质红干,苔根黄黑干,考虑肠腑已通,邪有去路,阴分已伤。
石斛15g,生地15g,竹茹9g,元参12g,黄连3g,僵蚕9g,败酱草15g,芦根15g,石菖蒲15g,银花18g,甘草5g。3剂。
2月17日四诊:服药2剂,体温升至39℃,头痛诸症加重,大便未解,腹胀,小便黄浊量少,舌红黯、苔黄黑而腻,脉弦数。湿郁之毒未尽,养阴不利。
熟军6g,黄芩9g,滑石18g,竹茹9g,胆星9g,石菖蒲9g,蚤休9g,黄连3g,土茯苓15g,青蒿15g,夏枯草15g,僵蚕9g。3剂。
2月21日五诊:体温38.5℃,大便未解,心烦,夜寐不安,时而抽搐,此阳明热结,厥阴肝风之候。上方熟军为12g,加石决明30g、郁金9g。3剂。
2月25日六诊:药后泻下甚多,体温即降至37.5℃,抽搐已止,夜寐尚安,仍有黄浊苔,脉弦数。熟军改为5g。前后服50余剂,症状完全平稳,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正常。唯步行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脉弱。此气血大亏,经脉弛软故也,以下方补益。
焦术10g,怀山12g,泡参15g,鸡血藤15g,莲米12g,炒扁豆12g,云苓15g,炒谷芽15g,白蔻5g,炙甘草9g。
服10余剂,体力渐复。
【评按】
此例感染湿热之邪,邪势猖狂,且缠绵日久,邪热结聚中焦阳明,内蕴成痰,上则蒙蔽心包,故神昏谵语、烦躁不宁;下而内陷厥阴,致使肝风内动,头痛抽搐,以清化痰热、解毒通腑为首治之法,大便得解,腑气通畅,邪毒始有出路。恩权教授于50余剂方中,均以熟军通泄其结聚之毒邪,即使每日有稀便数次,也仅减熟军之量。并认为,大便稀溏,正是湿毒未尽之明征。唯不可猛下,恐伤脾胃阳气,邪也不易尽也。
三诊时,因见舌干脉细,疑有阴伤,加养阴药数味,病情即有反复,可知润法于湿温伏暑,必应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