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清泻肝胆湿热治疗黄疸
何琳,女,30岁。初诊日期:1961年8月5日。
患者神情倦怠,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右胁疼痛,脘腹满胀,饮食不佳,口苦,咽干,夜卧不宁,大便干燥,小便短少,色如浓茶,舌苔厚腻,乏津,脉弦数。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肝炎。证属肝胆郁热,肝胃气滞,脾失健运,湿热蕴结,宜清泻肝胆湿热。
处方:茵陈12g,柴胡9g,栀子6g,炒川楝子9g,淡竹叶9g,茯苓皮9g,甘草3g。水煎,日分3服。
二诊:服上方4剂,小便增多,颜色稍淡,面目黄色递减,但仍有口苦、眠差、便秘,且日晡发热,头眩,脉弦细,苔黄。此湿热尚未尽泄,阴分复伤,稍伍养阴之品。
处方:茵陈12g,柴胡9g,栀子6g,生地9g,薏苡仁9g,夜交藤9g,前仁6g。
三诊:身黄渐退,已下燥屎五六枚,溲长,眠食增进,脘腹饱胀已除,苔白,脉沉细。投下方以善其后。
处方:当归9g,炒扁豆12g,石斛12g,炒白术9g,黑姜炭9g,炙甘草3g。
【评按】
黄疸病者,《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列有谷疸、酒疸、女痨疸3型,后世医家别为阴黄、阳黄2类。名虽各异,其治则一:“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乃冀导其邪从下焦出,此为黄疸之正治法。大法之下,当以寒热虚实为辨,别其所属而治之。
黄疸一证,利小便虽为正治之法,但尚需辨识表里虚实,或汗解,或利湿热,或建中,或导滞,随证而取,以速救其“中清”之胆汁为要。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气,主少阳之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淡竹叶一味,取“实则泻其子”之意;石斛甘平益阴,主伤中,滋胃清热,善运中土之气,而使肝木条达;黑姜炭可调理前二剂苦寒之品太过,扶其阳,以防脏寒偏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