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观念——中医之互联网思维

整体观念被视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那么,整体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所谓“整体”,就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或事物诸要素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的统一体。整体观念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一种认识方法。中医的整体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三焦)、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官(眼、耳、鼻、舌、口唇)、九窍(头部七窍及前、后阴)、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气、血、精、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有机”二字。所谓有机,当然不是指“有机农作物”“有机肥”的“有机”,而是说人体各脏腑组织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协作,既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制约。各脏腑组织间在生理上是相互作用的,在病理上也是有“连坐”影响的,就是说某一个脏腑受病,与这一脏腑有一定关系的其他脏腑都会连带受影响。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诊病的视野是很宽的,比如说,一人患眼病,眼睛红肿疼痛,西医会让你去看眼科,而中医可能会首先想到“肝火上炎”,会给你清肝泻火;当某人股票亏空或生意失败,情绪抑郁,会“肝气不舒”,中医在给他“疏肝解郁”的同时,还可能会考虑给他健脾养胃,以防肝木克犯脾土。这就是中医整体观念下的“治未病”的具体应用。

虽然西医也承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不容忽视的是,西医是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发展而来的医学,“还原论”方法是其主要思维模式。所谓还原论方法,就是把复杂事物的整体,分解成简单的基本单元,然后研究这些基本单元的性质,从而推导出整体的性质。西医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把人体进行逐步分解,从各大系统到各个脏器,直到细胞、分子水平。随之,西医对疾病的分科也就越来越细,所以西医在诊病时往往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目无全牛”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之中。此处笔者并非有意要贬损西医,这种状态大概是受其思维模式的影响使然。世间之事,诚难十全。密于此者,常疏于彼;精于局部者,常疏忽于整体,反之亦然。此中西医之谓也。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阳光、空气、水等物质,构成了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环境。因此,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如寒暑交替、昼夜晨昏、地域差异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就会相应地产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应,这就叫作“人与天地相应也”。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天人相应”或“天人一体观”。该观念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季节气候的变化会对人体带来直接的影响。人体顺应季节的变化,做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措施,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季节变换规律。同样,人体与季节气候的感应还反映在脉象上,如春脉偏弦、夏脉偏洪、秋脉偏浮、冬脉偏沉等四季脉象的变化;此外,天气的风雨阴晴对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天气晴朗,阳光明媚,人体气血则运行通畅,人就会觉得神清气爽;若天阴多雨,或乌云低垂,人体气血则运行迟缓,人就会觉得倦怠郁闷。可见天人相应是无时不在的。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一年有春夏秋冬,一天也有“春夏秋冬”。一天的春夏秋冬分别与一日的卯、午、酉、子四个时辰段相对应。我们知道,季节的变换是由气温的变化决定的,而气温的变化又是由地球某一区域接收到的太阳的光照强弱决定的。一日昼夜的变换更是直接由日出日没所决定。如果说一年四季的变化只是受到太阳光照强弱的不同,那么昼夜的变化则是太阳光照有无的区别,可见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比四季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更为强烈。医学监测表明,人体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都会出现昼高夜低的变化;患者的病情也常常呈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由此可见,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是完全符合养生规律的。当今那些“夜猫子”们,“该睡不睡、当起不起”的作息方式,无疑是有违天道的,其对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古人在《黄帝内经》中告诫我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我们是愿意追随圣人的脚步呢,还是愿意重蹈愚者之覆辙呢?愿世人三思!


3.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中华大地,地域辽阔,地区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肌肤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肌肤多致密。由于体质不同,患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治疗用药也应有所差异,所以中医就有“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在初期多感不太适应,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当今人们热衷于旅游,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今天还在地球这边,明天就出现在地球那边。对于体质较弱、适应能力较差者,尤其需要考虑“量力而行”。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是以一定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共同体。因此,人既具有个体生物属性,同时又具备社会属性。构成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婚姻、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中医的病因学说中,自古就有“情志致病”之说,并把“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渡而伤痛”概括为“七情致病”,是内伤致病的重要因素。不过,在一般情况下,七情也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才会影响人体的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情志因素致病的案例可谓俯拾皆是。关于情志活动对人体的影响,三国时期的嵇康在其《养生论》中举例说:“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焕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暝。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可见精神之于形骸,有时比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来得更为直接、更加厉害。这就警示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既要积极进取,又要修身养德,力求做到明朝学者崔铣先生所倡导的六然:“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说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可产生不同的影响。《黄帝内经》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通常表现为脏腑的气机失常,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的整体观念,犹如现代时髦的互联网,把人体各部以及人体与自然、人体与社会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防病之中,俨然是一张中医的“天网”!中医,岂不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