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

初识中医

一、什么叫“中医”

我和一位患者朋友闲聊,随口问曰:“你认为什么叫中医?”答曰:“中医嘛,不就是拿树皮草根之类去给人治病的嘛!”想一想,作为一个非中医专业人士,这个答案也没大错。但是再仔细想一想,倘若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识都止于这个境界的话,那中医就成了简朴、原始的代名词,中医就太不“高大上”了!于是,我特意查了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是:“中医是中国固有的医学,也指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那么,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什么呢?说得“学术”一点,就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生理病理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主要说理工具,以取象比类为认知方法,以望、闻、问、切为诊查手段,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围绕该理论体系逐渐衍生出了多种治病疗法,如中药(汤、膏、丹、丸、散)、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气功导引等疗法,且只要运用得当,皆有实效。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敢于创新也善于创新的民族。

“中医”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不过此处的中医,本人认为应是指中等水平的医生。意思是人若患病,不要乱投医,与其让庸医误治,还不如依靠自身的自我修复调节机制,其效果犹如得到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治疗一样。

显然,我们现在所指的“中医”绝非《汉书》中所说的中医。此“中医”是为了与“西医”区别,相对而言的。西医传入我国已是明末清初的事了,那此前我国的医生和医学又叫什么呢?最正宗的称谓叫“医师”。据《周礼》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称中国医学为“岐黄”者,有称“汉医”者,此外还有一些别称,如“青囊”“杏林”“悬壶”等,其来历都与某个医事典故有关,此处就不一一详解了。

回首中医这位“千年老者”所走过的历史,既有波澜壮阔的豪迈,也有沧海桑田的感叹!其几乎与古老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同兴衰、共荣辱。看今朝,当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强势复兴之际,当人们认识到西医所秉持的“还原论”的研究方法碰到壁障时,当科学发展到21世纪,人们已经开始知道,中医并不是迷信而是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时,人们惊奇地发现,中医这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长者却正在那灯火阑珊处向我们颔首微笑呢!

二、中医只是个慢郎中吗

中医能治病,尤其能治慢性病,目前对此持怀疑态度的人,应该不会有太多了。但要说中医同样也能治疗急性病、重病,估计对此打问号的人不会太少。其实,中医不但能治疗急性病、危重病,而且在某些方面与西医相比更具有一定优势呢!

数千年以来,就人口数量来说,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虽然人口的繁衍、生存与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医疗技术的水平更是直接相关。我们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乱、饥荒、自然灾害、瘟疫横行的历史,人民的生命时刻受着死亡的威胁。在与死亡的抗争中,中国的医学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试想,中医若不能治大病、重病、急病,中华民族还能有这么多炎黄子孙吗?也许有人会说,那不是西医的功劳吗?但大家清楚,西医正式传入中国还不足两百年的历史,那两百年以前的几千年与疾病的抗争史都是谁的功劳呢?历史告诉我们,中医能够治疗大病、重病、急病的事实,是不用怀疑的。

有人会说,这些都只是历史啦,中医的大医、高手好像只藏于历史典籍中。其实不然!相信关注中医的人都知道,当代有位老中医名叫李可,他可是个治疗急危重症的真正高手。在中国,得了急危重症,几乎都是往西医院送,然而,在李可老中医的家乡山西省灵石县,得了急危重症,却是送往他所在的灵石县中医院。在他所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里,记载了数例在西医院被宣判为“不治”,而得到他的治疗后起死回生的病例,同时还记录了大量的各种类似的病案和治疗经验。

下面也顺便谈谈本人治疗急症的体验。记得两年前的春夏之交,我的妻子偶感风寒,初未太在意,至晚九时许,突发高热,测体温高达39.8℃,我随即到药铺抓了4味中药,随煎随服,约1小时热势渐退,汗出身凉,第二日正常上班。妻子惊喜地说:“没想到中药的效果有这么快,这么好!”古代医案常说“效如桴鼓”,盖非虚言矣!本人行医40余载,以中药治愈的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并胆道蛔虫症等),大多是西医主张立即手术治疗的患者。此外,用针灸治愈的各类急性疼痛病例,更是不胜枚举。

我叙述的这些案例,也许有炫耀己能之嫌,但坦率地讲,本人绝无此意。因为,这些对中医来说,绝对算不上什么“高大上”的技能,只是想通过自身的行医体会,进一步佐证中医并非只是慢郎中而已。

然而,无需讳言,近年来,中医的急诊阵地正在逐渐萎缩,即使是某些中医医院的急诊科大多也是西医挂帅,或是中西参半。究其原因,一是中医乏人乏术;二是中药的剂型亟待创新;第三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观念,认为中医就是慢郎中,对急诊无能为力。大家知道,任何技艺都是用进废退,即使你满身武艺,若长期不用,长期不练,必将“武功尽废”。中医的急症功夫,道理亦然。长此以往,怎不令人扼腕啊!

三、中医与西医,孰优孰劣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疗体系,两者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个人认为,西医之长,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疾病的诊断方面,西医有比较明确的诊断标准。诊断虽然不能代表医学的全部,但明确的诊断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二是治疗用药时较为规范。当诊断明确之后,有是病,用是药,一般不会太离谱。三是在对急症的抢救方面有一套措施,较为快捷。四是对某些器质性疾病实施手术治疗,一般来说行之有效。

西医的短处:一是诊断检查多,治疗方法相对较少。好多疾病查来查去,待诊断明确了,却告诉患者,该病目前尚无行之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二是分科太细,医生各专一科,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的漏诊或误诊;三是治疗方法因受规范化的制约,往往不能做到因人制宜;四是大多数西药都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常常见到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尤其长期服药者更是如此。

中医亦有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首先,中医治病有整体观念,即把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外的病变,可从体内去找原因,如眼睛有病,也许是肝有问题,舌头出了毛病,也许和心有关联。其次,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而西医主要是辨病施治。西医治病,一旦诊断确立,无论患病者是男是女,体质是强是弱,其主要用药则大致相仿。而中医对同一个病,若不同的患者表现的证候不同,其治疗方案也许会差别很大,甚至会完全不同,中医称为“同病异治”。这种“因人制宜”的治疗方案往往更能切中病机。

当然,中医也有其短处,中医往往重辨证而轻辨病,对有些特殊的病,若诊断不明往往会有贻误病情的隐患,而重视疾病的诊断则为西医之所长。有鉴于西医的诊断有方,而中医的治疗有术,故有人曾戏谑云:“西医让你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你糊里糊涂地活。”此话,虽不中听,却也道出了几分中西医之别的真谛。

此处所写中医与西医之比较,虽有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之嫌,却绝无厚此薄彼、褒谁贬谁之意。目的是想让朋友们对中西医有一个基本的比较与认识,万一日后贵体染恙,对于如何择医,或许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说

既然中西医各有所长,如果患病之后,应该首选西医还是首选中医呢?这个问题难有标准答案,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看个人的喜好了。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需要立即抢救的急性病,应该首选西医。对于其他病证,尤其是那些中医的优势病种,如慢性病、功能失调性病证,你若首选中医一般不会有大错。另外,西医建议手术治疗的病证,在决定手术之前(急救手术除外),更应该找中医好好咨询一下,说不定中医还有什么妙招能让您免挨一刀之苦呢。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中医”,指的是那种真正的中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