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安德鲁·杰克逊去世的时候,有人问道:“他能上天堂么?”

回答是:“他要是愿意,就能上。”

如果有人问我,美国人民能渡过这次萧条吗?

我的回答是:“如果他们愿意,就能渡过。”

——[美]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1945)

1929—193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关于这场危机,有人在20世纪30年代求教于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历史上是否有过可以与大萧条相比的灾难时期。凯恩斯回答说:“是的,那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而且延续了400年。”“大萧条”没有延续400年,但它给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绝望。

这场危机肇始于美国,首先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对于已经习惯了20年代生活水准稳步增长的美国大部分家庭而言,突然间感觉前途未卜。这一时期,结婚率和出生率首次降低到19世纪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1933年,51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他在宣誓就职时发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说,他告诉人们: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不久,罗斯福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措施,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罗斯福新政有效地阻止了1933年灾难性的经济滑坡,并使某些领域出现了有限的甚至奇迹般的复苏迹象。但是,对罗斯福新政的争议,从新政期间开始,就从未停息:

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孰优孰劣?

联邦政府权力过大,与法西斯主义的区别何在?

罗斯福是挽救危机的英雄,还是破坏宪法的暴君?

……

整个新政期间的失业率和贫困率依然很高,看上去,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十分明显。但是,1930年代成长的一批美国人认为,他们从新政中获得了很重要的启发:

人类个体应该在前途渺茫和动荡不安的现代经济中受到某种保护,新政尽管存在各种局限,毕竟展示出了政府存在的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保护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