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执着 为国倾情——纪念于若木诞辰100周年

陶蕾

于若木,原名于式毂,又名于陆华,祖籍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1919年4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的夫人。她于2006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于若木,这位出生于五四运动新思想变革时期的伟大女性,注定要与这个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国祚衰微,民不聊生,将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等着她去实现;于若木,这位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女子,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父亲之影响,幼时便开启蒙之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她虽生于旧时代,但习得新学问,明得新思维,悟出新道理,追求真革命;于若木,这位共和国领袖的夫人,一生不避风雨,勉力向前,为国执着,为爱倾情,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诗篇。

于若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她深爱着的祖国和孩子,同时也无怨无悔地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家陈云。晚年更是为民族营养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艰辛探索。

一、一心一意奔革命、一生一世一双人

于若木幼时在济南读书,1933年转到北平求学。受到爱国进步思想的熏陶,她不惧白色主义恐怖,在读书期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初,她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党。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的这句诗写出了当时全国进步青年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向往之情。于若木便是其中之一。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抗日救国,她带着妹妹随一批平津流亡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时年仅18岁。到延安后,于若木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因工作需要,组织派她去照顾因病休息的陈云。因为近距离看护、照顾陈云,他们便日久生情,相知相许,于同年9月,结为革命伴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此后余生的58年间,他们既是夫妻,更是为事业奋斗的战友。他们一起经历了那些让人沉默无言的蹉跎岁月,一起为了工作中获得的成功而喜上眉梢。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们始终紧握对方的手,坚定地、从容地共同投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延安期间,于若木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及俄语,参加了整风运动,并随学院实习团到陕甘宁边区实习,任小组长兼团支部组织干事,因学习认真、工作努力,被评为“生产中的模范妇女”。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协助陈云工作。

抗战胜利后,根据党中央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陈云主动请缨去东北。于若木亦不畏艰辛,长途跋涉,于1945年10月,不离不弃,一路追随陈云开赴东北,先后辗转于临江、通化、朝鲜平壤、哈尔滨等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她随陈云到达沈阳。北平解放后,1949年5月,她又随陈云回到北平。从此,开始过上较为安静的生活。1950年至1981年间,她先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书记处等单位工作。

于若木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劳任怨,求真务实。她服从党组织的安排,组织观念强,讲政治,顾大局,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都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与陈云堪称革命伴侣中的楷模,相伴一生,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互敬互爱。

二、一张一弛育子女、一言一行塑家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但在这块功勋章的背后,是于若木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与鼎力支持。

于若木曾经这样回忆过他们的生活,她说:“生活上精打细算和勤俭持家是我们家的传统,那时候国家定量供应棉布。面对这个困难,我们家采取拆旧翻新改衣,大人穿的衣服拆了改改给小孩子穿,把大孩子的衣服改改给小孩子穿,从来没感到布票紧张。他们的衣服,从棉袄到罩衣都是我做的,毛衣是我织的,还有夏天穿的裙子,上学的书包都是我用缝纫机缝制的。那时穿的鞋,我也是找人做的。陈云的衬衣、睡衣都是我给他做的,买现成的他不习惯,和普通老百姓一个样。”于若木勤勉一生,时刻用自己的言行以普通老百姓的标准来教导和影响自己的子女。

于若木与陈云一生共育有5个子女,她几乎独自承担了所有家务劳动和对孩子们的教育。正如她和她的大女儿陈伟力说的那样:你爸爸说:“我是搞经济工作的,我要管好咱们国家这个大家,咱们这个小家就是要你管,你就要把咱们这个小家管好,我呢就要为咱们这个大国家多做事情。”为了管好这个小家,于若木节衣缩食,亲力亲为。她勤劳能干,勤俭持家,不但缝制全家的衣物,而且还亲手教儿女们织毛衣、洗衣服。和普通家庭一样,在困难时期,她也曾计算着使用家里的粮票、布票和油票等。

于若木还因家里的孩子多,交不起学费,让儿女们从寄宿制学校转到普通学校学习。据她回忆,当时他们家全家收入才三百多块钱。根本交不起五个孩子的学费和伙食费。于是,她就以个人名义给育英学校校长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并让三个小一些的孩子转到北长街小学。因为离家近,就省去了住宿费。五分钟的上学路程,孩子们就走着去学校,由于年龄都很小,刚开始她并不放心,悄悄地跟着他们,看着他们过马路,等他们熟悉路程之后,才逐渐放心。

于若木对子女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耐心细致地教育子女和孙辈,要求他们努力学习,正派做人,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多作贡献。她时刻要求儿女们要以普通者自居,绝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特殊化,并带头遵守,以身作则。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任中财委主任,那个时候于若木也在中财委工作,本来完全可以搭乘陈云的车到中财委上班,但她坚持自己骑自行车上班。

作为一名领袖夫人,于若木终其一生守护家庭、照顾子女,是陈云最忠诚的人生伴侣与贤内助。但如果只将她定义为一位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却未免太过保守,于若木的光芒与价值,将在更大的人生舞台上熠熠生辉。

三、一点一滴谋营养、一举一动感人心

从20世纪80年代起,于若木就开始对营养学这一新兴学科进行探索研究,致力于改善国民的体质。针对中小学生的营养明显低于国外同龄孩子的问题,于若木认为增强体质要从娃娃做起。因为国民身体素质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而当时营养学在我国却是极其落后的事业,这种状况让她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燃起了她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并鼓起她强烈的奋发精神。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但营养事业,这项对民族振兴极为重要的事业在我国却是极其落后。于若木针对十年动乱中食品卫生制度遭到破坏、肝炎等疾病流行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提出的解决新长征路上的吃饭问题,率先提出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卫生状况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1983年,于若木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撰写和发表了《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力推动了食品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她对营养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

于若木非常重视婴幼儿和中小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工作,先后撰写了《关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人的天职》《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营养》《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文章和书籍,并成立了“若木营养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学生营养研究工作。她做了大量营养学研究工作,充分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营养领域的历史、现状和立法情况,深入思考我国营养发展战略。由于在营养、食品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 1986年她先后被聘为中国营养学会荣誉理事、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顾问等,1987年7月被评为研究员。

1989年1月,出于对下一代的无私关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繁荣昌盛的热切期望,她发起成立了中国学生营养促进会,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积极发展学生营养事业,关心和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作出贡献。在她的倡议下,国家先后启动了“护苗系统工程”“大豆行动计划”和“学生饮用奶计划”,都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于若木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她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经历了革命战争年代艰苦环境的考验,也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曲折道路,历尽艰辛,饱经风霜,磨砺出坚定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她服从党组织的安排,组织观念强,讲政治,顾大局,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对待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劳任怨,具有务实精神。她一生热爱学习,追求进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具有较强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文化知识基础。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全面深刻,分析问题客观准确,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她长期在科技部门工作,兴趣广泛,关注新生事物,对新科学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形成了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正确价值观。由于孜孜不倦的学习和钻研,她成为了我国营养保健事业的开拓者,在营养学、食品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她一生坚持学习,晚年能够研读英文营养学专业文献,86岁时仍不断探索,撰写出版了《循经取穴胶布疗法》一书,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营养学家。此外,她还团结了一大批从事营养学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于若木这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营养思想及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未来在指导我国营养事业和食品工业健康发展方面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周期健康服务,全面实施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缅怀于若木,学习她的高尚品格,就是为了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

陶蕾:陈云纪念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