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浣花溪寺窗外稀稀落落的下着雨,杜甫身体不适,只好斜靠着窗边,看着浣花溪畔:「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鷘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入小舟。」虽在乱世,自己与家人好歹在成都众朋友帮忙下,总算有个栖身之所,已是万幸,更多人流离失所,甚至丧失生命,想到此不禁回忆起逃难经过。
忆起当年因为奸相李林甫作梗,本来玄宗选拔「通一艺者」,李林甫为了私欲,上报『野无遗贤』,让应考的考生全部落第,从此过着十年看人冷暖、只能依靠权贵的贫困生活。好不容易在四十四岁那年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低阶职位,却因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加上玄宗的放任,在杜甫任官的同一月,爆发安禄山起兵叛变,为了安全不得不逃难,更将家人安置在鄜州羌村避难。
肃宗灵武即位之后,次月单身北上灵武,不幸在长安被俘,同时被俘还有王维等人,自己官小不被重视,没有遭到囚禁。被俘期间眼见国家遭逢变乱后的残破以及叛军的残暴,写下《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心中所想是:「虽然山河还在但国家残破,尽管春归京城却草木丛生。可怕的战乱使我无比痛苦,看见美丽花儿会迸出泪水。和妻儿离别叫我万分怨恨,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暗自心惊。如今已是三月,战火依然不停,交通完全隔绝,家信要值万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抓便掉得越快,稀疏短发连簪子都已插不稳。」
还有《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意思是:「祖居少陵的自己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江岸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上的云层射去,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没有消息。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望着城北。」
看到唐朝王孙凄惨下场写下《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他在这里想说的是: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终于在至德二载,郭子仪率领朔方军来到长安以北,趁叛军的目光都被郭子仪大军吸引,看管压力减低的时候,冒险从金光门逃出长安,跌跌撞撞的终于抵达凤翔,当下情况真的是凄惨无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肃宗感念自己的忠诚,任命为左拾遗,虽然是低等谏议官员,总算是当上中央官员。
官运真是蹉跎,当上左拾遗不久又被免官。原因是肃宗宰相房管,只是个空谈的高手,却夸下海口收复长安,使用车战却拘泥古兵法,用二千牛车加上步骑对阵安禄山的精锐渔阳突骑,更有监军邢廷恩催促出战,在陈涛斜遭遇大败,四万唐军惨遭全军覆没,逃回凤翔面对肃宗大怒的房管,就常借病不上朝,却在家中清谈与听门客弹琴,董廷兰藉房管权势收受贿赂,遭到御史弹劾贬为太子少师,自己因为交情上书肃宗:「罪细,不宜免大臣。」惹得肃宗不悦,诏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但仍不免遭到株连,干元元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永远离开中央官场。
从贬官华州开始逃难的生活,接连到秦州、同谷,终于在干元二年底抵达成都,这段逃难过程,让自己从汲汲营营于求官,渐渐开始观察社会上因为动乱而受波及的人民,感叹「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他在窗边想着,思绪又想到后汉末年的动乱.........
中平六年,开年就天象不顺,似乎隐喻着天下将有大事。二月凉州,去年十一月时奉灵帝诏命前往陈仓抵御凉州羌氐变乱的左将军皇甫嵩、前将军董卓,死守陈仓至今,乱军围攻八十余日没有得手,感到士气消耗殆尽的首领王国,只得引兵退还凉州。认为乱军因攻城造成士气低落退兵,此时正是追击好时机的皇甫嵩,遭到同行的董卓以兵法中『穷寇莫追』反对,表示「所击疲师,非归众也;以整击乱,非穷寇也」。皇甫嵩认为撤退的凉州乱军并非走投无路,而是疲惫不堪,追击必定可获胜。决定把董卓换到后军,自己独自领军追杀,斩杀乱军万余人,大获全胜之下两人却结下梁子;乱军撤回凉州后废掉王国,胁迫前信都县令汉阳人阎忠担任首领。
去年刚担任下军校尉的鲍鸿率西园禁军讨伐葛陂黄巾,结果大败而归,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对此非常的不高兴,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下令将他问罪下狱,以征战无功问罪处死。即使处死他不会让局势转好,天下各地黄巾余党依然互相呼应,声势复盛。
幽州与乌桓的乱兵去年遭到公孙瓒征讨之后,退保柳城后已无起兵时威胁,不过在众人眼中屯兵在柳城总是隐患。三月,幽州刺史由声望甚高的刘虞接任,向来在边境对少数民族有很高的威望,幽州经此变乱也已经无力经不起任何变乱,决定从分化乱军内部下手。
刘虞修书一封给当时乌桓首领丘力居,陈述汉朝与乌桓过去良好关系,不应该与张纯起兵作乱,危害两方之间以往建立的友好关系;更以利害关系来劝说他反帜一击,如果想要朝廷既往不究,就要献上张纯等乱军首领作为诚意表示才行。
某日丘力居在柳城和张纯不甚满意的谈完后离开,当晚收到刘虞的来信,归顺的念头开始萌发,考虑到张纯屯兵死守柳城,如果正面攻打,就算成功也会让乌桓元气大伤,就别说归顺,可能灭族就在转眼间。眼尖的丘力居正巧看到张纯的门客王政走出柳城,一脸无奈的向自己帐篷走来,寒暄过后表示张纯预定十日内撤往幽州北边,这下心知不好得赶快行动,就对他说:「怎么如此疲惫?是城中有事?」王政才说张纯因为兵败,近日心情暴躁,左右都受到牵连,丘力居见状,令左右守住门口,拉他入账密谈。数日后柳城内张纯遭到暗杀,乱军自行溃散奔逃。丘力居赶紧率领乌桓全族投降刘虞,带来张纯的首级作为礼物,幽州乱事才得以暂时平定。
幽州乱事平定的同时,雒阳朝廷发生重大事件:灵帝病重。此时并无策立太子,更因何皇后毒杀王美人的原因,一直不愿意立刘辩为太子,面对已经回天乏术的情况,灵帝只得赶紧下诏策立刘辩。按常例皇帝离世前都会指定心腹大臣作为辅政大臣,死前还是不失昏君本色,托孤的对象竟然是最宠爱的小黄门,现任上军校尉的蹇硕。
被策立为太子的刘辩年方十四,唯一的皇弟是现由董太后扶养的刘协,还不满八岁,当然是无可能争夺皇位,只是刘协天性聪颖,被祖母董太后深自呵护,没有被何皇后等有机可趁。灵帝还有一口气的时候,朝野与后宫内的争权,已经是剑拔弩张,只等他咽下最后一口气就要爆发。
向来对何进非常忌惮的蹇硕,在西园禁军组成时,曾经同宦官同僚怂恿灵帝派何进攻打率领羌氐叛军的韩遂,幸好在何皇后力阻之下才没有成功。他虽然是灵帝托孤大臣,碍于太子是何皇后的长子,又是何进的外甥,将来朝政势必在何家手上,如果不抢先动手的话,光是自己与他关系恶劣,肯定是日后被动刀的对象。
没有过多久,四月灵帝驾崩,谥号孝灵帝。大丧期间,蹇硕企图暗中与手下司马潘隐密谋,假遗诏宣何进进宫,暗中安排禁军埋伏,准备在刘辩即位前先将他除掉。进宫还未来到灵柩前的何进,本该与蹇硕合谋的潘隐突然使了眼色,他虽然是屠户出身,这些年在宫中打滚,早已学会察言观色,当下查知大事不好,假称府中有事转身离开不待多留,背后传来蹇硕愤恨的阵阵怒吼。
事情过后何进就更加谨慎,除非何皇后派人来请,绝不轻易踏入皇宫。待灵帝下葬之后,没有除掉何进的蹇硕,扶立刘辩即位,是为少帝,改中平六年为光熹元年。晋升为何太后后,藉少帝名义封兄长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与太傅袁槐共同辅政,袁槐是何进心腹袁绍的亲叔叔,此举当然也有拉拢袁氏家族,让本连寒门都沾不上边的何家,具有世家大族加盟的意味,汉朝世家大族对于社会与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何进所拥有的官职。
有个何进亲近的门客,也是袁绍门客的张津,心中怀有匡正扶持时政的志向,袁绍有想除尽宦官的想法,就让他去说服何进:「这群常侍秉持着权势有段时间,联合太后夺取利益。建议大将军您拔用当今的一些优秀人才,整顿天下及屏除祸根。」因为说的正好跟自己想除掉蹇硕的心意相符,大喜采纳之下何进让袁绍参与计划讨论,成为他的心腹。
蹇硕密谋除掉何进不成,深怕他大权在握、抢先对自己下手,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找上同为灵帝宠信的宦官十常侍。两方向来不对盘,凭借是灵帝最宠信的小黄门身分,常常与他们针锋相对,无奈虽然是灵帝的托孤宦官,面对权柄都在何进等外戚手上的情况,自己什么都不是,反观十常侍经过王美人事件,已经算是何太后阵营,不管从甚么方面看自己都是孤掌难鸣,为了保命不得不低头找他们帮忙。即使如此求救对象还是要选择的,提笔写信给向来比较没有冲突的赵忠、郭胜两人,请他们协助帮忙除去何进,事后必有回报。
蹇硕这步棋显然又下错了,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乡里,不论是何太后一门发迹与或是王美人事件出力甚多,正所谓人不亲土亲,更况且利害关系如此密切,一收到这封拉拢自己的信,当下就塞进怀里,赶紧找到赵忠:「赵公公,这蹇硕向来与我们不和,凭借先帝的宠爱多次与我们针对,现在太后与何进掌权,蹇硕怕被先下手,只好求助我们,咱们何不趁此机会邀功太后,说不定在宫中地位可以凌驾张让之上,这白白送上门的好处,可千万别错过了!」赵忠闻言,甚为高兴当下应允,随即把蹇硕的阴谋让何太后等人知道,当然通报跑腿不是白跑的,两人也拿到不少好处。
得知此事的何进,一则以惊、一则以喜,惊的是蹇硕上次暗算自己不成,又想联合十常侍暗算自己,喜的是经过这事情,十常侍已经算是部分已经为己用,暂时不怕出乱子。
刘洪老爷子所编撰的干象历去年被汉朝重视,改为汉朝官方历法,灵帝下诏让这位皇室远亲进宫召见,担任改革汉朝历法制度的官位,才刚从会稽郡赶往雒阳的途中,没想到灵帝驾崩消息传来,为此老爷子在驿站等了几天,终于等到消息,除去会稽郡东部都尉之职,即日改任为山阳郡太守,接到任命的老爷子只得收拾书籍行李赶赴山阳郡赴任。
朝堂一位学者也离开雒阳转任地方官,车骑将军府掾应劭转任泰山郡太守,他可不是一般的幕僚,凡是朝廷要论议对策,都要找这位通达见识、精通经学的人提出建议,每次建言都被接受,像是与前任大将军韩卓议论鲜卑南侵的对策,都得到朝堂的一致支持。
上任泰山郡后,了解黄巾军虽然因为张角三兄弟先后死亡而溃散,余党仍在四处为祸,尤其以青州为烈,邻近青州的兖州不能高枕无忧,自己是只身上任,没有得力的幕佐随行,下令让所属各县太守举才上荐,在举荐名单中提拔梁父县军尉诸葛珪为郡丞。除了诸葛家是书香世家,更因任军尉时有充分的行政经验,能够帮助自己,这一刻起诸葛珪就从梁父县搬入泰山郡府衙所在奉高县,诸葛兄弟与他刚续弦的后妻,一并从琅琊搬到奉高,终于能够一家人团圆。
确定十常侍之中的内应,不怕张让等人窝里反后的何进,心腹袁绍赶紧与他商议:「眼下朝野对于宦官是切齿痛恨到极点,蹇硕向来依靠先帝宠幸,与十常侍不合,这次蹇硕图谋大将军不成,势必还会有其他阴谋。若趁宦官内哄的当下,利用朝野人心所向的风头一举歼灭蹇硕党羽,不仅除去大将军心头之患,更是赚取朝野良好声誉的机会,坐实辅政的位置,不可错过。」这几句话说到他心坎里,立马进宫找妹妹何太后商量,借少帝之名,矫诏包围蹇硕府邸,迅速逮捕下狱;派人告知主掌刑狱的廷尉卿,务必坐实死刑之名。不出数日以骄慢不臣的罪名,顾念侍奉先帝,免斩刑,赐蹇硕自尽,灵帝最宠爱的宦官就此踏入黄泉。
虽然取得与蹇硕斗争的胜利,皇室外戚并非由何氏一门独大,还有少帝的亲祖母、何太后的婆婆董氏一门。刘辩被立少帝之时,按理董太后也该晋位为太皇太后,由于何太后与何进的阻挠,依然还是太后之位,等于婆婆与媳妇同等,对此极为不满的董太后,找来现任近尉修侯、骠骑将军的侄子进宫,董重知道情况后表示如今朝野因为何进诛除蹇硕,声望正隆,正面与他们拼搏并无胜算,只有从大内宦官下手,眼下十常侍虽然被何氏拉拢,也不是铁板一块,是有隙可趁的。董太后思索之后,点头让他去处理。
董重回府迅速联络张让、赵忠等人,十常侍等人虽然先前因为王美人事件中,被何后拢络成为帮手,算不上是同一阵线,仅能算是利益共同而已,今日何氏一门权势煊赫、炙手可热,加上除掉蹇硕,让众人有兔死狐悲之感。这时门外贴身小太监进门禀报,骠骑将军董重有信,张让狐疑一下,他有事找我?打开信一看,顿时眼睛一亮,让小太监准备好笔墨,自己写完回信派人送去给董府后,感觉彷佛回到那个大内都由自己掌握的时候。
张让与董重书信往来的消息,竟然被何进安在宫内的线人查知,马上派人传话回去禀报。投在何进门下的袁绍,一门心思想要重返袁门荣光,最大的绊脚石当然就是宦官,会在这里也是为了哪天可以登上三公宝座;平日不停鼓吹何进将宦官一网成擒,无奈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除了本身个性以外,妹妹何太后的态度也是不赞成。某天他进宫商量这事情,被何太后赏了顿喝斥:「是不是袁绍那个混账怂恿你的?你妹妹我在后宫,传达意旨都得靠宦官,你把宦官都杀了,谁要来帮我传旨意?换一群纯男人是要坏了规矩吗?哥哥你也多用点脑筋帮妹妹我想想吧!」被妹妹太后一阵喝斥后,就灰溜溜的回府了。
没多久后宫出事了,导火线是董太后不满何氏一门将朝政掌握于手,凭甚么掌权外戚只有你何氏一门,我董氏也要来分一杯羹。董重既是董太后的亲侄子,论起董氏外戚,他是当仁不让第一人。灵帝在世时,从卫尉修侯迁官至骠骑将军,领有千余禁军,要说谁能对何氏一门掌握朝政有所威胁,大内当然是宦官与董太后,朝堂之上以董重为首,这两派势力暗中通信,自然有极大威胁,宦官内的郭胜偷偷派人通风报信,说张让与董重多有私信往来。何进早有除董氏一门的打算,无奈现在只有这点消息,董氏一门这事情只能等候时机成熟了。
董太后对于何太后这儿媳早就看不惯,屡屡在自己想干预朝政时加以阻挠;这天朝堂之上,董太后想要提拔亲信当禁军将领,何太后就不乐意了,禁军可是何氏一门的禁脔,摆明就是要分割权力;又不好直接面驳董太后,于是用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后,这朝廷官员的任命,自有朝野官员去讨论,我们妇道人家干涉恐怕不好。」这时突然安静下来,宫女没人敢吭声,董太后语带愤怒,眼中似欲喷火:「妳现今如此嚣张,不就是妳哥哥何进撑腰,我若是要董重拿下何进,易如反掌。」
何太后在深宫争权这么多年,早不是吃素的软柿子,现今朝堂上坐着的天子是自己的亲儿子少帝,有恃无恐下对于董太后的挑衅,选择不回应,当面给个软钉子碰;随后就叫人把哥哥传唤进宫,把董太后的原话让他知道。一直苦无把柄来对付董重的何进,这下子总算找到正当理由,退出皇宫后派人请来司空、司徒、太尉等三公,原本三公在汉朝是显贵官职,灵帝卖官鬻爵后,又有何氏一门掌权,如今不过是摆设。
五月,刚过五更的朝堂上,何进同三公上奏折:「董太后派遣前中常侍夏恽等人与州郡互相勾结,到处搜刮财宝存放在住所。依照汉家惯例,藩王后妃不能留在京师;请把她迁回封地。」这一下可打的董太后想还击都没办法,灵帝时期买官都有她的影子,住处的确是充斥多年来搜刮的金银财宝,只是多少数量与这次举发有关,大概只有她心里清楚;按照惯例藩王后妃不得留京,贵为当今天子祖母,竟被追究原先是解犊亭侯刘苌夫人的过去,如果不是联合朝廷官员,也不敢如此出格。少帝只是一孩童,面对母亲与舅舅的指控就准此奏,当下削除董太后的头衔囚禁别宫,禁军将领领命而去。
另一边何进要去收拾董重,率领手下军队杀气腾腾往他的府邸而去,要说何进混在宫中这些年,学会些政治斗争皮毛。到了宅邸外却没有破门而入,只是团团包围,假借少帝与何太后之旨,赐免去所有官职,自杀可免去刑狱以示皇恩。雷厉风行收拾掉董氏一门,董太后的生死当然没有人关心,朝堂上高官们在乎只有自己的乌纱帽而已,这样的朝廷还有多少气节?旋即传出董太后死于软禁中的消息,少帝下令将董太后归葬生地河间,至于是因忧而死,还是何太后等不及派人下手,成为深宫秘闻。
何太后将董氏的势力清洗干净后,在皇宫大内已经无人敢撄其锋,朝堂上有亲哥哥何进把持,说何氏一门权倾一时,绝不为过;一门心思想恢复祖上四世三公的袁绍又不安分,这天又进大将军府找何进攒促来了。
将董氏从朝堂清洗出去,志得意满的何进觉得再也没有谁能威胁何家,虽然说天子姓刘,现今可是我何氏天下,想到此不禁哈哈大笑。门外报袁绍求见,兴头正好就让袁绍进门入座,进门问好后才刚一入座就劈头问:「刚刚属下在门外就听见大将军笑声,想必有什么得意的事情,可否说给属下?」何进本是个市肆屠户,城府浅的多,一股脑的说出来,当下听了深觉这是个好机会:「大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虽说朝堂之上已经没有可威胁您的,大内深宫可就不见得,张让等人每天在太后、皇上身边,要是说了什么对您不利的话,属下深深替您担忧啊!」
本就是个没主见的他赶紧说:「这事情先前跟我妹妹提起,挨了一顿气,这时候再提也难啊!这事情得再琢磨一下。」袁绍接着说:「那是太后没有觉得危险性,属下直言,请大将军下令,召集各路守将进京,兵谏太后诛除宦官,迫于各路守将兵威,加上大将军劝谏,太后想必定会顺从,这样不仅十常侍,为祸我大汉的宦官也一并剪除,您可就立下不世奇功。」原本就是个软弱个性的何进,难得一次下定决心,决定采用建议。
担任大将军主簿的陈琳见状不好赶紧劝说:「将军既具威望,又掌握兵权,只要以雷霆万钧之势,当机立断,发号施令,必可顺天应人,完成大事。如今却弃权柄不用,寻求外援,届时大军群集,强者为王,不但功业难成,反而大乱。」在他看来,陈琳只是自己的主簿,地位哪及既是心腹,又是四世三公大世家之后的袁绍意见来的重要,他的意见就被搁置,转而全心支持袁绍建议。
听到这个烂主意的曹操,不禁感慨:「宦官古今都有,只要皇帝不宠信他们,哪会像今天这样?既要惩治他们,除去元凶张让等十常侍就是了,只需一名狱卒便办得到,何必大动干戈,从外地纷纷召来大军呢?想一网打尽,一定会走漏风声。大事必败啊!」何进隔天就让书吏誊写密函,召各地守将率军进京,实行兵谏太后,尽诛宦官的计划。
密函也到屯军河东的董卓手上,先前皇甫嵩劝灵帝收去他的兵权,转封少府、并州牧,不肯交出兵权的他,除了与皇甫嵩交恶外,预感天下将大乱,率领五千凉州兵屯驻河东观察天下情势。一收到密函就与谋士李儒等人商议,让书吏上书朝廷弹劾张让等十常侍,随即点起五千兵马动身往雒阳而去。
何进软弱且反复的个性又发作,这时又觉得陈琳意见比较好,赶紧派谏议大夫种邵前往阻止董卓率兵进京,渑池见到董卓后,要他回兵去讨伐匈奴单于于夫罗,野心已经慢慢出头的董卓,怎么可能放弃眼前这个进军京师正当理由,不仅回绝,更上书辩解进军河南。真正感受到兵谏威力的何太后,不得不顺着何进意见,免去宦官一切官职。
做事本就是粗心大意的何进,与十常侍中的郭胜有所来往,府中有他的眼线也属自然,消息走漏后事情以十万火急的速度传回;往日与张让等人关系并不是铁板一块,遇到这种生死大事,无法顾及以往恩怨,赶紧派备好轿子往张让那去。
董氏一门被何进翦除后,一直揣揣不安,深怕过往与董重密谋曝光的张让,听闻门外传来郭胜来访,心中虽然满是狐疑还是让他进来。入门后也不入座直说:「张公公,咱们过往有些磕磕碰碰,但是今天这事,您可就别怀疑,这可是生死交关的。」当下一听、心头一惊,该不会何进要拿我开刀了吧?郭胜继续说:「这何进打算召集天下边关守将进京,兵谏何太后,打算把我们宦官一并杀光!这事情可得我们大家想办法对付过去,不然大伙就黄泉相会了。」
董卓进河南之后,一路快马加鞭直往雒阳奔来,数日后就来到雒阳城外,先前奉命阻止的种邵,又奉何进之命出城劳军,命令即日撤军,遭到假意奉承的董卓暗令将兵恐吓,当下大怒:「我乃朝廷命官,地方将领岂敢在京师撒野,恐吓朝廷官员,这是想造反吗!」自知理亏的董卓赶紧率军退到雒阳城外西二十里的夕阳亭。
之二
八月二十五,张让派太后身边的太监传话给何进,假称太后有事商议,要他进宫商议,虽然有所怀疑,还是依命前往,觉得不妥的袁绍点起禁军保护他入宫,到了宫门外时,依照汉朝律令,禁军将领与甲兵不得进入,袁绍只得在门外守候,让何进独自一人前往。入宫没多久,在嘉德殿前就遇见埋伏许久的十常侍一行,张让直言:「你何氏一门能有今天显赫,我们也出力不少,今天你打算恩将仇报,那也别怪我们心狠手辣了。」言毕,尚方监渠穆斩杀何进于殿前,汉末最大外戚就此死去。
在宫门外久候、迟迟等不到何进出来的袁绍,心觉有异于是在宫门外大呼:「请大将军出共议事。」此时宫内飞出一物事,传出一声:「何进谋逆,已然伏诛!」定眼一看竟是何进头颅,心中已然明白今天是十常侍设的局。他一咬牙心想今天禁军在这,就不用兵谏这么麻烦,转头对禁军大喊:「宦官荒淫,拔持太后与皇上,诛杀大将军,实属叛逆,今日入宫尽诛宦官,为天下除害,这是大义!」喊完就提剑冲入宫门,把脸上白净无须的通通杀光。一时间宫内大乱,火光四起,从后汉光武帝以来,这是第一遭禁军政变,就在宫门内祸起萧墙,惊慌失措可想而知,禁军屠杀的目标十常侍,早就得到风声,四散奔逃,张让与段珪等人,第一时间就挟持当今皇帝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出宫,何太后早就被袁绍手下禁军保护起来,令张让奈何不得。
挟持皇帝与陈留王一路出逃的张让等人,逃到小平津的时候,被率军赶到的尚书卢植追上,举剑逼近怒骂张让等人无君无国,宦官众人自知无望,无奈投河自尽。卢植赶紧率领部队保护少帝与陈留王休息,等待心情稳定再行保驾回宫。
袁绍在宫里大杀宦官之时,宫外情势同样陷入紧张;董卓亲弟奉车校尉董旻,联合何进部下吴匡,在朱爵阙下攻杀车骑将军何苗。虽然是何太后同母兄,何进异父异母兄弟,属外戚何氏一门,每每收受宦官贿赂,除了把何进诛杀宦官意图告知何太后,又劝阻何进的行动,惹得吴匡对他很不满意,又怀疑与宦官互通声息,于是联合董旻将他袭杀,即使何太后此时知道也无能为力。
眼见宫内火光四起,屯军在夕阳亭的董卓率军展开行动,这支军队可是目前雒阳城里城外最强的军队,全是久经沙场的骄兵悍将。得知张让等人挟持皇帝等人出宫后,二十八日清晨率领军队直奔小平津而来,在北邙山下正好遇到卢植保护皇帝一行欲回雒阳,此时少帝独乘一马,闵贡与陈留王共乘一马,董卓上前向少帝请安,顿时少帝惊慌、言语错乱,一旁的陈留王冷静善加抚慰,详加解释前因后果,条理分明,董卓当下大惊,对于陈留王评价就高于少帝。
众人迎奉少帝、陈留王回雒阳之时,董旻将原来属于何进、何苗的军队,如今是无主的部队收编为己所用,成为董卓的另一支部队;相反地担任司隶校尉的袁绍,本来是何进部队第二把手,现在成了光杆司令。这次政变后雒阳童谣有着:「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雒阳附近仅次于董卓的军队,为执金吾丁原的部队,他的手下可不像是何苗软柿子那么好对付,尤其是手下主簿九原人吕布,勇猛善战堪称万人敌,无时不随侍在他左右,不仅没有下手的机会,帐下还有张辽、高顺等,要说现在可以和董卓对等说话的,惟有丁原。
即使董卓想做掉丁原也没有办法,其一是丁原的部队和董卓大抵相当,二来丁原主簿吕布可不是好惹的,自己帐下的将军可没一个打得过的。深知只要是人就有弱点的董卓,吕布虽说勇猛无敌,出身为边塞胡汉混血,对于忠诚的观念淡薄,个性又极为贪利,这一个性遭到董卓谋士掌握,为了诱使吕布叛杀丁原,许以高官厚禄。一天晚上丁原的脑袋就放在董卓的桌上,董卓不仅接收丁原的兵力,更重要是将原丁原帐下将领全数收编,将吕布收为义子,封骑都尉,负责董卓出入安全。
初入雒阳时董卓仅有三千余人,自觉兵力过少,怕众人不服。连续四天深夜让部队偷偷出城,白天声势浩大进入雒阳,数日后雒阳城中都认为董卓兵势浩大。靠着错误印象基础,加上董旻收编原何进何苗的部队,开始恣意操控朝政。当时董卓官位的确不高,靠着手上的凉州兵远不是未经锻炼的杂牌军可以比拟的,令朝堂上没有人敢违逆。很快就由中郎将升为太尉,领前将军事,更封郿侯,声势一时无二。
九月,董卓操控朝廷第一步就是惊天动地,以少帝孱弱,陈留王聪颖为由,废少帝立献帝,朝堂上竟然无人敢言,可见凶威之盛。废立之际当然又是改元,从光熹元年改为永汉元年,这一年换了两个皇帝,改了三次年号,远在天边的百姓都感受到汉朝天下将倾的预感。董卓又自称是董太后同族,以「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为由,将何太后迁往永安宫,她此时失去所有凭借,不仅生死由人,过去权势滔天的情景成昨日黄花。没多久嫌何太后在宫中碍眼,让谋士李儒下手鸩杀,以皇后之礼,非太后之礼合葬于灵帝文昭陵。为何是用皇后之礼,废少帝后何氏就失去太后资格,当然仅能以灵帝皇后资格下葬,毫不掩饰自己权力的董卓,再次震摄后汉朝廷。
董卓手下多是目不视丁的豺狼虎豹,从入雒阳后就纵容部队在周遭劫掠,正巧附近村落有庆典,这群豺狼虎豹不仅劫掠村庄,杀死男子,更在抢来的车轴上绑上砍下的头颅,将女子绑于车上,声称破贼而还,这些都是战利品,进入雒阳城后焚烧头颅,以抢来的女子为婢妾,奸淫宫女更是不可胜数。放任部队劫掠的董卓,造成雒阳周遭几无人烟,百姓没死也赶紧逃离雒阳的情况,城内一片恐怖统治的气氛,后汉从外戚宦官争权,已是摇摇欲坠,如今真是命存一线,随时都有可能覆灭。
以为他是个单纯草莽军阀,可就是大错特错,专权之初征召天下大儒为官,像是隐居在吴郡十二年的大儒蔡邕,遭到强令出仕,蔡邕不从。派人传话:「我能杀光你的族人。」才让他连忙用牛车赶到雒阳。他在吴郡时着有《独断》二卷,记载汉代的宗庙陵寝、礼乐车服等汉代皇室典章制度,收集周秦时期的礼制跟传说。
虽然是强迫为官,董卓对蔡邕非常敬重,像是从宦官手上救回少帝与献帝的卢植,对于废立少帝一事,百官慑于兵威不敢言,只有他出言反对,惹得大怒要将他杀死,靠着蔡邕劝阻才救下一命,最后仅以免官了事;事后以老病为由告老回乡时生怕追杀,选择走小道,果然如预料董卓派兵追赶,一直到怀县才放弃追杀,这位汉末一代大儒兼将领,就此隐居在上谷郡军都山。
蔡邕入京之后,董卓任命他为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对比灵帝时被逼隐居在吴郡,笼络人心的手段,比起宦官外戚高明多了。除蔡邕外,为了拉拢豪杰贤士,协助遭党锢之祸事件受到委屈的志士陈蕃、窦武还有李膺等人申冤与平反,这等手段,何进、袁绍等人想都没想过,显示两者间政治斗争水平。
因为党锢之祸,牵连下野后闭门不出的郑玄,看透后汉朝廷的腐败,先后拒绝何进与朝廷征召,在北海家乡东莱,专心著书与教学,有学生数千人。师承汉代大儒马融,讲学与著书都是以古文为本,兼采今文,俨然成为汉末一大学派,称为『郑学』,著书数十卷,极大影响了河北地区的学问发展。
藉献帝下诏,董卓赐公卿至黄门侍郎家,各出一人任郎官,为什么有此令?灵帝以来郎官多由宦官出任,经过何进跟宦官两败俱伤后,侍奉皇帝的郎官已无人,让本是宦官出任的郎官,回到世族士大夫出任大内诸署令、丞。
从董卓入京之后,袁绍与曹操打定就不可能是与他是一路人,一片拉拢士大夫政策下,袁绍先虚以委夷,靠着袁家关系在夜色中潜逃出雒阳,一路奔往冀州而去,这事虽然让董卓极为不满,由于袁氏一族四世三公的显赫资历摆在那,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威胁性非常巨大,怕他登高一呼「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不但没有下令治罪,更封他担任渤海太守、邟乡侯,希望能稳住袁氏一头。
寒门出身却战功显赫的曹操,也在董卓的拉拢之列,上表封其为骁骑校尉,心想怕引祸不敢接受封赏,改名换姓学袁绍潜逃出雒阳后回到家乡谯县。途经成皋时借宿在父亲友人当地地主吕伯奢家中,当晚吕伯奢出门打酒,留儿子五人在家中招待,听见隔房有金属敲击的声音,以为吕家阴谋想要杀他,赶紧提刀不问青红皂白,见到活口都杀死,总共杀了吕家七人。事后发现是金属器皿敲击声,恍然大悟想大肆招待的他们,反被自己杀害。走出时撞见吕伯奢,咬牙打定一不做二不休,一刀就把他送去黄泉,吕家一门就因为一时误解导致灭门。
对于曹操逃亡这件事情,董卓就没打算轻放,在天下广发画像发布通缉。这日行经中牟县时,当地亭长发觉改换行装的曹操形迹可疑,派人将他抓入县衙大牢,隔日大堂审问时,发现应答闪烁其词,县令命人取来通缉令画像一一比对,发现是朝廷通缉犯曹操本人无误。县丞在他耳边劝告说:「董卓乱臣贼子,未必能够长久,不必对其表忠,曹操敢忤逆董卓,证明是个英雄,放过他对县令将来也有好处。」中牟县令不知曹操形色可疑,不只是董卓通缉而已,身上还背着八条人命,如果被知到恐怕难逃死罪;当堂县令下令释放,千恩万谢不迭的曹操,为免夜长梦多,赶紧离开中牟县回到家乡谯县。
专权朝政的董卓以为天下服膺就太天真。十月黄巾军郭太率部攻打原先他原先驻地河东,令董卓脸上挂不住,大怒派出部将牛辅前往平乱,没想到出师不利,被黄巾军痛击打回雒阳。
受大将军何进征辟就任骑都尉的鲍信,受命回乡招募兵卒得千余士兵,归途中到达成皋时得知何进已经死于政变。赶回洛阳时董卓已经进京,心知必然祸乱天下,劝袁绍袭杀董卓:「董卓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怀不轨,我们如不趁机动手,日后必然吃亏,趁他刚到京都,士卒疲惫,我们对他发动袭击,一定可以擒拿董卓。」见到袁绍因为畏惧董卓不敢行动,于是带兵回乡泰山,征召两万士兵、七百骑兵,还有运载粮草物资车辆五千多辆。
十一月,自封相国的董卓,封母亲为池阳君,拥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全无人臣之礼,雒阳又屡屡被他的部队劫掠,人人自危。董卓上台之初极力拉拢名士为己所用,藉以树立名声巩固权力,例如威胁命令名士荀爽和蔡邕等人赴任朝廷官职。这一连串的恐怖暴政,使得人心惶惶,朝堂上恐怖气息日益浓厚,众人都怕稍有不慎便会遭到屠戮。
逃到冀州的袁绍,凭借袁家的号召力,以董卓逆反人臣之礼、欺凌君上、祸害天下等为由,在渤海起兵诛讨董卓,自称车骑将军,发檄天下州郡太守共讨董卓;之前逃回家乡谯县的曹操,得到乡绅卫兹等人与家中资财的支持,得到同族曹仁、曹洪与夏侯惇、夏侯渊等人来投,拉起一支有五千人的部队,准备响应袁绍的讨董号召。
南方的长沙郡,以勇武闻名的孙坚也准备出兵响应讨董联军,长子孙策虚岁十五,淮南一带颇有名气,不仅继承父亲的勇武,更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不少南方氏族,如庐江郡舒县出身的周瑜,只身前往拜访正在九江郡寿春县游历的孙策,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孙策仅年长一个月,倍加投缘。知道孙坚即将起兵的周瑜,建议孙家暂且迁移至自己的家乡,自己家族也可以帮忙。回长沙后就把周瑜的建议转告父亲,由于即将出兵,没有心力处理家中事务,同意由儿子带领家人前往。周瑜不仅将自家的南侧大宅让与孙家人居住,更以升堂拜母之礼拜见孙策母亲,吴夫人同样视他为子,两家成为通家之好,更以兄事策,两人情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