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投射主义

Chomsky(1981/1993:5)认为语言规则系统包括:词库(lexicon)、由语类和转换规则构成的句法(syntax)、逻辑表达式和语音表达式。词库阐明每个词项的形态-音系结构和句法特征。词库和语类特征构成语法的基础部分,一起生成句子的D-结构或深层结构。经过移位操作,D-结构映射为S-结构或表层结构。然后,S-结构分派给逻辑表达式和语音表达式。每个表达层次都遵循Chomsky(1981/1993:29)所说的投射原则:

“每个句法层面(即逻辑表达式、D-结构和S-结构)上的表征都是词汇的投射,即每个句法层面的表征都保持词项的子语类化特征”(Representations at each syntactic level(i.e.,LF,and D-and S-structure)are projected from the lexicon,in that they observe the subcategorization properties of lexical items)。

通俗地说,投射原则是指“词汇信息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梅德明 2008:119)。而在各类词项中,动词的作用尤其重要。句子的体、时和语态都与动词直接相关。句子的其他成分都是根据动词定义的。动词与宾语(内论元)构成动词短语,动词短语再决定句子的主语(外论元)(Chmosky 1981/1993;Williams 1981,1994)。因此,动词某种程度上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投射原则主要表达的是动词的论元结构投射为句子的基本结构。

为了使动词的论元结构在D-结构、S-结构和逻辑表达式中保持不变,Chomsky(1981/1993:36)还提出了著名的题元标准:“每个论元担任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题元角色,每个题元角色分派给一个而且只能是一个论元”(Each argument bears one and only θ-role,and each θ-role is assigned to one and only one argument)。这样,题元标准维护或捍卫了投射原则。

几乎同一时期,Perlmutter和Postal(1984:97)在关系语法框架内,提出了与投射原则相似的普遍连接假设(Universal Alignment Hypothesis):“根据句子的意义就能预测句中每个名词短语所表示的初始关系(即D-结构中的句法关系)”(There exist principles of universal grammar which predict the initial relation borne by each nominal in a given clause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clause)。虽这样表述,普遍连接假设实际上表达的是动词的论元结构映射为句子的D-结构。例如,两位学者认为exist决定了所在结构的初始层具有非宾格特性。在所有语言中,谓词为exist的句子都有非宾格性的初始层。

此外,Baker(1988:32)也认为词库列举了词项的特殊特征,刻画一个词项与另一词项之间的题元关系。句子的D-结构是题元结构的表征,并遵循题元分派的一致性假设(the Uniformity of Theta Assignment Hypothesis)(UTAH):“在D-结构层次上,词项之间相同的题元关系由相同的结构关系表征”(Identical thema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ems are represented by identic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items at the level of D-level)(ibid.:46)。

投射原则、普遍连接假设和题元分派的一致性假设都是指导性原则,体现了投射主义(projectionism)的基本观点:动词的论元结构决定句子的基本结构。但动词的论元结构如何映射为句子的基本结构呢?在投射主义的框架下,先后出现了多种理论,现择要评述。

1.3.1 题元等级理论

各种论元可以排列成一个等级。Jackendoff(1972:43)在讨论Gruber(1965,1976)的题元关系后,根据凸显将论元排成这样一个等级:

施事>处所/来源/目标>客体

Larson(1988:382)研究双宾语构式时却排出另一个题元凸显等级:

施事>客体>目标>旁论元(方式、处所、时间等)

因此,Larson认为论元实现的原则是:

“如果一个动词决定题元θ1、θ2、θ3……θn,那么题元等级上最低的题元分派到成分等级上最低的论元,下一个最低的题元分派到下一个最低的论元,依次类推”(Larson所说的“成分”指句法成分)。

Larson的论元实现原则似乎解决了论元实现的问题,而且可操作性强,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论元的数目难以确定。常见的论元有施事、受事或客体、工具、经验者、受益者、处所、目标等,但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论元(Dowty 1991:548;徐烈炯 沈阳 1998)。Langacker(1991:284)甚至认为列举论元清单既无必要,也不可取。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论元排成一个等级。每个学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排列题元等级的。例如,Bresnan and Kanerva(1989)研究英语和Chichewa语的处所倒装句后,排出的题元等级是:

施事>受益者>经验者>工具>受事/客体>处所

根据Levin and Rappaport(2005:162-163)的综述,目前共有16种题元等级表。各个题元等级表不仅包含的题元数量不等,而且题元的排列顺序不同,特别是受事、处所的位置差别较大。如果不能得出广为接受而且反映语言事实的题元等级,Larson的论元实现原则将无法实现,题元等级也将失去其效用。

1.3.2 原型范畴理论

论元实现的主要问题是语义论元往往多于句子的句法论元。句子的主要句法关系或语法论元是主语和宾语(包括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而动词的论元却不只是施事、受事,还有经验者、受益者、工具、处所等,而且这些主要论元都可以映射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这样,就出现多个语义论元可以实现为同一个句法论元的“多对一”的问题。为此,Dowty(1991)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研究论元的实现。

Dowty(1991)首先认为论元或题元不是指一个实体或概念,而是由多个蕴含(entailment)组成的丛集概念(cluster concepts)。他认为主要有两个论元类型:原型施事(proto-agent)和原型受事(proto-patient)。

原型施事的蕴含特征有(ibid.:572):

1 有意志地参与一个事件或状态

2 感知性

3 致使一件事件发生或使另一参与者发生状态变化(即致使性)

4 位移(相对于另一参与者的位置)

5 独立存在于动词所表示的事件

而相应的原型受事的蕴含特征是:

1 经历状态变化

2 累积性的客体

3 受另一参与者的影响

4 相对于另一移动的参与者是静止的

5 不独立存在于事件

根据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蕴含特征,Dowty(1991:576)提出的论元选择原则是:在有语法主语和宾语的谓词中,具有原型施事特征最多的论元词汇化(即映射)为主语;而具有原型受事特征最多的论元词汇化为宾语。

此外,Dowty(ibid.)还提出两个准则(corollary):如果一个关系谓词的两个论元具有相同数量的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蕴含特征,则都可以词汇化为主语或宾语;在三元谓词中,具有原型受事较多的非主语论元词汇化为直接宾语,而具有原型受事较少的非主语论元词汇化为旁语或介词的宾语(若两个非主语论元具有相同数目的原型受事特征,两者都可以词汇化为直接宾语)。

Dowty认为负责语言编码的音系、句法和形态(morphology)适合运用离散性的特征进行分解、描写。题元是根据语义定义的,而语义具有模糊性。因此,原型语义角色具有非离散性,即模糊性的特征。

Dowty的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的蕴含特征是相互配对,或者说相互定义的。该理论能解释基本及物动词的论元在如主动句等常态句中的表现,即能解释满足原型施事和原型受事标准的论元为什么在几乎所有语言的主动句中都实现为主语和宾语。原型理论也能解释经验者因具有感知性而能表现为主语,如(1),工具和自然力因具有致使性而能映射为主语,如(2)和(3):

(1)John knows the answer.

(2)The key opened the door.

(3)The wind pushed the window open.

但是,Dowty没有对每个蕴含特征进行比较,计算出每个蕴含特征的权重或进行排序。因此,Dowty的理论对各种现象的解释显得就事论事,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例如,在receive,undergo,tolerate等词构成的主动句中,主语是目标或受事,而不是施事论元。Dowty(1991:581)认为这些动词的受事或目标含有感知性的特征,所以表现为主动句的主语。但感知性不是绝对性的决定因素。在please,frighten,disturb等动词构成的主动句中,含有感知性的经验者却表现为宾语,而含有致使性的刺激论元却表现为主语(当然,Dowty认为宾语论元还包含状态变化的特征)。另外,Dowty运用位移性解释pass,collide等动词的主语论元实现,如:

(4)a The truck collided with the lamppost.
b The ship passed the lighthouse in the night.

但在(5)中,the bullet含有位移的蕴含特征映射为宾语(Davis and Koenig 2000:75):

(5)The wall deflected the bullet.

和其他投射主义理论或动词中心论一样,Dowty的理论无法解释动词的论元结构与所在的句子不一致的现象。例如,Dowty的原型题元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及物动词的施事在中动句中没有表现出来,而受事却实现为主语,如“This book sells quite well”。对于汉语供用句(英语也有相似的例子,如the tent sleeps 5 people)和倒置动结式,如(6),Dowty的原型题元理论更是束手无策:

(6)a 一锅饭吃了十个人。
b 那盆脏衣服洗累了妈妈。

1.3.3 谓词分解理论

动词表示世界上发生的事件或事态,而名词表示事件所涉及的参与者。根据事件的类型,动词可分为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实现(accomplishment)和成就(achievement)等类型(Vendler 1967)。谓词分解(predicate decomposition)理论就是运用各种事件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概念或基本概念来表征动词的意义,而论元是根据其在动词所表达的逻辑结构中的位置确定的(Dowty 1979;Jackendoff 1983,1990;Van Valin 1990;Levin and Rappapport 1998)。我们主要介绍运用谓词分解研究论元实现较为系统的角色与参照语法(Role and Reference Grammar)(Van Valin 1990;Van Valin and LaPolla 1997;Van Valin 2005)。

Dowty(1979)认为状态动词是基本的,但角色与参照语法(Van Valin 1990,2005)认为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是基本的。状态动词使用本身的谓词表征,而活动动词可用原始谓词DO表征。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与表示状态变化的原始谓词BECOME或INGRESS结合产生成就动词,而活动动词与成就动词结合则产生实现动词,两者具有致使关系,用CAUSE连接。综合Van Valin(1990,2005)的研究,各类动词的逻辑结构可以表征为:

状态动词:谓词’(x)或(x,y)

活动动词:DO'(x,[谓词’(x)或(x,y)])

成就动词:BECOME谓词’(x)或(x,y)

实现动词:A CAUSE B( A,B分别代表活动动词和成就动词)

(x和y分别代表不同的论元)

角色与参照语法认为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是派生其他类型动词的基础,而增加原始谓词并不改变所产生的动词的逻辑结构或论元结构(Van Valin 2005:54),所以角色与参照语法集中研究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的逻辑结构和其论元。在状态动词中,有2类一元状态动词和12类二元状态动词,分别如:

be(The book is heavy) Be'(book,[heavy])
see(John saw the magazine) see'(John,magazine)

在活动动词中,有5类一元动词和5类二元动词,分别如:

cry(The children cried) do'(children,[cry'(children)])或cry'(children)
eat(Carl ate pizza)(1) do'(Carl,[eat'(Carl,pizza)])或eat'(Carl,pizza)

与其他论元实现理论一样,角色与参照语法认为主要论元或题元有施事、经事(experiencer)、工具、处所、来源、客体(theme)(2)受事等。但角色与参照语法对各种论元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两个宏论元(macrorole)的概念——行为者(actor)和经历者(undergoer)。施事、经历者、工具等在某种意义上是行为的执行者(doer of action),都能实现为主动句的主语,因此被称为行为者。另一方面,受事、客体、来源和处所等某种程度上受到动作的影响(affected),都能做主动句的宾语,因此被称为经历者。默认情况下,行为者和经历者分别实现为句子的主语和宾语(Van Valin 1990:229)。

角色与参照语法认为论元实现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宏论元的分配,即判断动词的论元是属于哪一个宏论元。宏论元的默认分配原则是:如果动词的逻辑结构中有两个或多个论元,该动词带两个宏论元,即行为者和经历者;如果动词的逻辑结构中有一个论元,该动词则带一个宏论元。在带一个宏论元的动词中,若是活动动词,其宏论元则是行为者,否则,即动词不包含活动谓词,其论元为经历者。第二步是将动词的宏论元——行为者和经历者,分派给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从上面的简述可以看出,角色与参照语法持动词中心论的观点,认为动词决定其论元的解释和实现。

此外,体界面理论(Tenny 1994)、中心词驱动理论(Weschler 1995)等都是在投射主义框架上探讨论元实现的,但其影响远没有上述三种理论的影响大。本书就不进行综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Levin&Rappaport(2005)一书虽是对论元实现研究的综述,但贯穿全书的主线是投射主义或词汇主义的观点,即动词或动词的某个相关意义决定其论元的实现。

1.3.4 投射主义简评

投射主义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其最大优点或具有吸引力之处是能解释动词的论元结构与其所在的句子完全一致的情况。语言中也的确有大量这样的句子。例如,一元非作格动词与其构成的不及物句是一致的。英语中,laugh,smile,flee等动词能决定其论元在不及物句的论元实现,即这些非作格动词的唯一论元在不及物句实现为主语,如:

(7)a John laughed.
b Mary smiled.
c Tony fled.

又如,二元及物动词的论元结构与其构成的主动及物句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hit,murder,build,write等动词的论元结构与这些动词构成的主动及物句是一致的,即这些动词的施事和受事在主动及物句中实现为主语和宾语,如:

(8)a John hit Mary.
b Bill murdered a famous statesman.
c John built a house.
d John wrote a letter

投射主义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解释动词的论元的结构与所在句子或构式不一致的情况,即动词的论元数目少于、多于或不同于其所在句子的论元数目。例如,同源宾语构式包括主语论元和与动词在形态和真值意义上基本相同的宾语论元,但同源宾语句子中的动词主要是一元非作格动词,如:

(9)a John laughed a hearty laugh.
b Mary smiled a weary smile.

那么,一元非作格动词又如何投射并产生包括两个论元的句子呢?

同样,英语双宾语结构一般包括施事、接受者和客体三个论元,分别映射为主语、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如:

(10)John gave Mary a book.

但是,大量的二元及物动词,如bake,throw,kick,build,write等,都能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如例(11)。投射主义还需要解释二元动词如何投射并产生包含三个论元的句子。

(11)a Mary baked John a cake.
b John kicked Tony a football.

另一种情况是投射主义还需要解释动词的论元数目多于所产生句子的论元数目的情况。例如,英语中动句一般只有一个客体或受事论元,但中动句的动词主要以二元及物动词为主。投射主义还需要解释二元及物动词如何投射产生只有一个论元的中动句,如:

(12)a Bureaucrats bribe easily.
b Greek translates easily.

相似的情况还包括汉语的受事主语句,如:

(13)a 衣服洗好了。
b 饭烧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动词的参与者有时体现双重或多重语义角色(Jackendoff 1990;Levin&Rappaport 1995,2005),如Kelly在Kelly ran across the field中,既表现施事又表现位移。这种情况下,投射主义无法解释究竟哪一种语义角色得到投射。

投射主义还面临有时动词的论元得不到投射,而句子却给动词增加新的论元的情况。例如,在(14a)中,knit原来的受事论元没有得到投射,后面却接了时间论元——the evening;而在(14b)中,bribe本来的受事论元没有被映射出来,后面却接了路径论元。

(14)a Mary knitted the evening away.
b She bribed her way to the top.

总之,投射主义能解释动词的论元结构与所在句子的论元结构完全一致的情况,即所谓符合语言规则的常规句式,但面临动词的论元结构与其所在句子不一致的挑战,即无法解释语言中为数不少的所谓的特殊异常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