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史学(第十八辑)
- 纪宗安 马建春
- 1273字
- 2021-03-29 18:02:18
中古墓志所见入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
[提要] 中古汉文文献所称“安息”当指“小安息”,即粟特之安国。自安世高后,“安息”后裔长期生活在华夏各地,其入华路线大致有两条:北线由漠北到长城一线,特别是辽西;南线主要由河西到关陇,再到河洛,最后到湖广。《安威墓志》与《魏书·安同传》相联系,《安菩墓志》《安建墓志》《安元光墓志》的新出土,有助于了解北线情况;系统梳理其他入华粟特安氏墓志,有助于完善南线细节,比如关陇地区安氏的互动、长安安氏的聚居与邻葬、长沙安氏郡望的形成、岭南安氏与中原安氏的勾连等。在往复迁徙、汇聚互动中,粟特后裔安氏渐与华夏融合,不仅在血缘上,更在文化认同上。
[关键词] 粟特;安氏;姓氏;迁徙;认同
溯源中古安氏,文献记载则有二端,一曰安息,二曰安国(粟特安氏)。其中称安息者,始自东汉高僧安世高,后世有安同、安兴贵、安令节、安忠敬等也被记为安息人或其后裔。实际上,安息帝国雄极一时,曾与汉帝国遥相呼应,其东面曾延伸到木鹿城、布哈拉一带,《后汉书》称这一带为“小安息”。据李铁匠等人的研究,所谓“安息王子安世高”,实际就是木鹿高僧。又,安国地处昭武九姓国之西部,安息帝国又于公元226年灭亡,中古中国人对安息之印象应该是相当模糊、混乱的,不仅隋唐时人认定安国就是汉代的安息,南北朝时期所称之安息,也当指“小安息”,即今天布哈拉一带。安国之“安”,与其他昭武九姓国得名也有不同,如“米”当为“弭秣贺”之首音节节译,“石”当为者舌、赭时、柘析之节译,“史”当为“羯霜那”之节译,《新唐书》云“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谓忸蜜者”,所记番音无法对译为“安”,可知布哈拉之“安”,或当此地别名“安息”之简称。因此,后世入华粟特人自称为安息之后,则有可能是直接攀附安世高,更有可能就是指昭武安姓,当然二者实际同指中亚布哈拉之地。基于此,则能更好地理解安氏迁徙路径及其认同问题。
笔者赞同小谷仲男有关月氏一族原住地在粟特地区、东迁受挫(败于匈奴)而又部分返西的说法。月氏于公元前三世纪东迁或因安息和巴克特里亚的崛起,“小安息”之名或已经形成。因此,后来留居河西地区的小月氏才能借助汉俗命以单字“安”氏以及其他九姓。据王慧慧《昭武九姓族源与居延汉简中姓氏的关系》一文,与昭武九姓相同的,以“安”为代表的河西原住居民姓氏在汉简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明月氏曾经生活过的地区是有这些姓氏的,这就把《魏书·西域传》等中的“本月氏人”跟昭武九姓联系起来。留居河西地区的小月氏人以及与之关联并不间断东来的大月氏人,在中古北部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交往、军事方面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常璩《华阳国志》卷八《大同志》:“汶山兴乐县黄石、北地卢水胡成豚坚、安角、成明石等……”这是传世文献中较早出现安氏的记录,时间在元康八年(298)。卢水胡与小月氏关系非常紧密,甚至有可能就是小月氏发展后的别称,那么这里的安角也应当可以上溯到河西地区,从河西到湟中,再到甘南、松潘,也是古代族群迁移的一大孔道。而这一时期有关粟特人在河西地区的活跃现象可以参见冯培红《粟特人与五凉王国》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