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绿色贸易壁垒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
- 兰昌贤
- 2692字
- 2020-08-26 15:14:5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助于保证国家安全稳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提高人民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从2010年至2016年,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增长率不断下滑,贸易总额在2014年达到峰值1928.2亿美元之后开始回落,2015年和2016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率都为负值。2016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1845.6亿美元;出口额为729.9亿美元,同比增加了3.3%;进口额为1115.7亿美元,同比减少了4.5%(韩一军、郝晓燕,2017)。
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呈现爆发增长趋势。就农产品出口而言,越南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五大目标国(地区),2016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8%。日本、中国香港、美国、韩国分别居前四位。与越南相比,中国内地对中国香港和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增长率虽然没那么高,但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1.6%和7.4%。虽然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2016年进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的13.8%,美国也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目标市场;但是2016年中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同比分别下滑1.5%和0.3%。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仍然面临严峻挑战。随着贸易自由化在全球的推进,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之间相互开放市场,传统的关税贸易壁垒逐渐被各国摒弃;但是贸易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因此得到迅猛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呼声越来越高,一种更加隐蔽且更有效的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被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采用。绿色贸易壁垒最主要的设立依据是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中的一条规定:“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依据该条款,一些国家通过严苛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阻止其他国家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从20世纪末开始,绿色贸易壁垒的使用日趋泛滥,贸易自由化步伐因此迟滞不前。例如,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目前有超过60%的农产品依赖进口。2006年,日本颁布了《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的肯定列表制度》(以下简称《肯定列表制度》),大大提高了其他国家出口农产品到日本的技术门槛。日本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目标国,《肯定列表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了极大阻碍。《肯定列表制度》设定了5万多项药物残留标准,但其中只有1万多项是经过科学实验确定的正式标准,另外的4万多项并未通过科学实验确定,被称为暂行标准。对这些暂行标准的药物残留限量,日本实施过渡阶段的0.01ppm(毫克/千克)的“零容忍”标准,即每100吨农产品中药物残留量不能超过1克。这些“零容忍”标准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出口商而言几乎是不可实现的贸易障碍,已严重影响到中国对日本的茶叶、蔬菜等农产品的出口。并且,按照日本审核暂行标准的速度,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将其改为正式标准。
欧盟在2007年颁布了834/2007号新法案,该法案对出口到欧盟的有机农产品实施“等效认证”和“完全认证”标准。前者要求较低,后者则要求100%的完全有机认证。“完全认证”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而言,无异于无法实现的非科学标准。2009年,欧盟对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重新做了规定,由108种扩大到227种,有些规定甚至专门针对中国而设定,使得中国茶叶出口到欧盟的难度急剧增加。
2009年美国颁布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该法案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同时,也为农产品贸易保护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法案赋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更大的自由裁量权。只要FDA官员“有理由相信”该食品违规,就可以扣留食品或通知企业自行召回。而“有理由相信”的主观性太强,因此可以认为该法案为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法律依据。美国设立的纷繁复杂的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和认证制度等绿色贸易壁垒使中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贸易条件恶化。
正是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开始抬高“绿色门槛”,以期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同时,绿色贸易壁垒的使用有泛滥之势,不仅发达国家,就连发展中国家也开始热衷于采用这些贸易保护措施。基于此,本书将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而为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破解绿色贸易壁垒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
二、研究意义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外汇创收,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但是,目前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日益面临着其他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农产品出口类企业所遭受的直接损失额的增幅在各类出口企业中排名靠前。因此,深入了解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明确农产品出口遇到的与绿色贸易壁垒有关的困境及其形成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策略,会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所以,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明确了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梳理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理论研究基础,并对壁垒的形成动因、作用机制和经济效应做了详细分析,通过建立引力扩展模型量化分析了美国、日本、欧盟所设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路径。这些研究成果是对现有绿色贸易壁垒理论的有益补充,希望在这一研究领域本书能够对其他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2)实践意义:有助于政府和企业全面了解中国农产品出口所面对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和作用机制,从而通过积极引导来发挥壁垒的正面效应,同时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壁垒应对策略,使得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能够共同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挑战。
本书的研究在引导企业应对壁垒挑战的同时,也能向企业传递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念,促使企业通过绿色创新来开发环境友好型农产品,这既有利于保护环境,也有利于企业走在壁垒设置的前面,变被动为主动。此外,希望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农产品类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在适应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将会得到合理的调整和升级,一些适应国际市场要求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会抓住机遇脱颖而出,而另外一些不合理的产业则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