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杨明斋与上海外国语学社

杨明斋(1882—1938) 山东平度人。1901年赴苏联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做工谋生。十月革命后,加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0年春,随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帮助筹建中国共产党,转为中共党员,是党的上海发起组成员。先后担任华俄通讯社社长和上海外国语学社校长,并协助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机器工会和上海工人游艺会。1921年6月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党成立后,主要从事翻译和理论研究工作。1925年被委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回国,在平津一带从事教育和写作。1930年秘密越境进入苏联,后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938年5月以被捏造“罪名”遭逮捕牺牲。1989年被苏共恢复名誉。著有《评中西文化观》、《中国社会改造原理》等。

上海外国语学社校长

杨明斋出身于山东一个贫苦家庭,早年移民至俄国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做工谋生,后参加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中国最早的俄共(布)党员之一。1920年春,杨明斋作为俄共(布)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到中国,在帮助沟通维经斯基同李大钊、陈独秀之间的联系上起了重要作用。他陪同维经斯基到上海后,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筹建工作,是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成员之一。

1920年8月,杨明斋、俞秀松受上海发起组的委托,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杨明斋负责总务工作。上海发起组将《新青年》改为机关刊物后,杨明斋经常为该刊撰写稿件。据不完全统计,从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他在上海报刊上发表文章共140余篇。

为了输送革命青年赴苏俄深造,以储备中国革命的干部力量,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上海发起组委派杨明斋负责筹办外国语学社,1920年9月上海外国语学社正式成立,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兼秘书。上海外国语学社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一起办公,为掩护革命活动,以公开的学校形式为名,挂一块“外国语学社”的木牌子。这里还有华俄通讯社、教育委员会等党的公开或半公开的工作机构。

外国语学社设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新渔阳里6号,是由杨明斋经手租赁的1幢2楼2底的独院的石库门的建筑,原为戴季陶的住宅,戴起初同上海早期共产党人关系密切,迁出之后,这里就成为上海发起组的重要活动场所。选择这个地点,还因为这里离陈独秀寓所老渔阳里2号很近,来往方便。楼上是机关办公的地方,杨明斋住在楼上的亭子间里,房间里只放1桌1床,陈设极其简陋;楼下是教室,不上课时用作其他活动。除俞秀松、李启汉、刘少奇、许之桢、柯庆施等少数学生住楼上外,大部分学生在校外租廉价的民房住。

外国语学社的活动

从1920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上海《民国日报》第一版连续刊登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读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学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实际上,在外国语学社聚集的大批优秀学生,大多数不是招收来的,而是由各地共产党和青年团选送及有关人士介绍来的,以湖南、浙江、安徽3省为最多,少时有二三十人,多时达五六十人。学生的生活很艰苦,每月生活费只有5元左右。

根据学社的安排,学生半日上课,半日自修;除学习俄文外,还学习《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党》月刊等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俄语由杨明斋和维经斯基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维经斯基夫妇于1921年春回伊尔库茨克后,由陈独秀友人老同盟会会员王维祺的女儿王元龄接任俄语教师。李达教授日语,李汉俊教授法语,袁振英、沈雁冰教授英语,俄国新闻记者斯托比尼教授世界语。图书馆是沈雁冰捐赠自己的稿费办起来的,由学生周伯棣兼管。此外,学生还参加一些革命实践活动,如帮助华俄通讯社和《劳动界》作些收发、缮写、校对,以及参加一些纪念活动的筹备等工作。

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除此之外,在维经斯基指导下,上海革命局在新渔阳里6号还创办了华俄通讯社,这是共产国际在中国首先建立起来的一个工作机构,由上海革命局成员杨明斋任社长。该通讯社的工作,一方面是从北京、上海把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通过电报发往莫斯科;另一方面是把介绍俄国革命的稿子送《新青年》和《民国日报》等报刊登载。该社专发介绍俄国十月革命情况的稿件,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每天从美国和苏俄等报刊上发出去的翻译材料都要经杨明斋之手。华俄通讯社在沟通和交流中俄两国情况、传播革命理论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上海发起组建立后,该通讯社改属上海党组织领导,仍由杨明斋主持。

选送优秀学生赴俄深造

前来学社学习的学生思想比较复杂,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有的信仰无政府主义。针对这种情况,上海发起组首先在学社开展建团工作,发展20多名团员,其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他们成为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

为了从青年团员中挑选优秀分子提前赴苏俄学习,1921年初,上海发起组成立了教育委员会,包惠僧和杨明斋担任正副主任。2月下旬,四川青年廖划平等17名赴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焦急地等待赴俄国的机会,杨明斋耐心地对他们说:“学习俄语六个月后,究竟能否过去还未定,因不晓得俄政府的回信怎样。”负责介绍学社学生赴俄的斯托比尼教授,则充满自信地表示:没有问题,“因为俄政府很欢迎学生,所防的是中国政府的侦探。”

从1920年冬至1921年3月,由杨明斋具体安排,外国语学社选派30多名学生分3批赴苏俄学习。第一批有王一飞、傅大庆、梁柏台、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彭述之、卜士奇、汪寿华、庄文恭、任作民、胡士廉、任岳、周兆秋、谢文锦、吴芳、华林、曹靖华、韦素园等,他们先到海参崴经赤塔,于7月转至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第二批有柯庆施等;第三批有许之桢、廖划平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领导人。未能去苏俄学习的其余学生,被分配到国内各地工作。

建党前,杨明斋由俄共(布)党员转为中共党员。1921年4月,杨明斋赴伊尔库茨克,和张太雷一起向共产国际远东局汇报中共建党及同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六七月间,他又和张太雷一起,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参加共产国际大会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

1921年7月7日至15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又刊登外国语学社添招新班广告,内称:“本社添招英文、俄文、法文、日文学生各一班。有志向学者,请即至法界霞飞路渔阳里六号报名,每班报名者满念(即二十)名以上即行开课。报名费一元;学费每月二元。”从实际结果看,添招新班的计划未能实现。由于杨明斋及留苏学生已离去,外国语学社活动随即结束了,仅存半年多时间。

杨明斋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忠厚长者,他主持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干部学校,为党的早期建设和干部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批赴苏学习的学社学生曹靖华回忆说:杨明斋为“渔阳里开辟了一代人的道路”。“为中国人民铸造了一批英雄,一批顶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