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情”与“理”

听一位妈妈讲:自己不小心把孩子心爱的玻璃小刺猬打破了,跟孩子道了歉,还承诺马上买一个新的。可是孩子还是不依不饶,哭了一上午,还跟自己赌气。她抱怨说:养孩子真难,真想揍他一顿。还要妈妈怎么办?也道歉了,也承诺了要给买一个新的,不就行了吗?

很多类似的事件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父母想当然地以为,东西破了坏了买一个不就好了?果真如此吗?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孩子把妈妈喜欢的耳环弄坏了,道个歉再准备买个新的,你的感受会如何?你会马上就能释怀吗?

很多父母只看到东西破了,买新的就好。可是孩子内心跟这个物品早就建立了联接。父母这样做,孩子不会领情,反而会更伤心。

所以,真正的同理心要厘清什么是“情”,什么是“理”。同理心是要重视孩子的情绪、感情、心情,不要总是跟孩子讲道理,他们更需要父母的理解。

在实际运用同理心时,要注意,重视“情”,则会说“你觉得”或“我和你觉得”,是以孩子为主,是让他感知和拥有自己的感觉,例如:“妈妈听你被老师惩罚,你是不是觉得很伤心,心情沮丧?”或者“妈妈以前也经历过,那时候被老师训骂,伤心了一下午,玩具都不想玩儿,你的感觉是不是糟透了?”以“理”为主,则会说“我觉得”,是以“我”为主,例如:“我觉得你淘气,被老师骂,好惨啊。”这其实还是父母主观的推理,将自己的感觉加在孩子身上。相比我们单方面靠推理说出孩子的感觉与想法,让孩子感知和表达自己的感觉与想法更好。同理心能让孩子更多感知自身的感受与情绪,有利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有同理心的父母,他们会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懂得首先要给孩子抚慰,让她放松下来,“没事没事,不怕,妈妈在。”而且也懂得倾听,在适当的时机询问孩子事情的原委,表达自己的理解,最后从善意的角度给孩子积极的引导。

有个小男孩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很不开心,还说不想再去幼儿园。妈妈没有急于说服孩子,而是张开双臂,把孩子轻轻搂在怀里,静静地听孩子倾诉,还不时地用手轻拍孩子的肩膀。孩子慢慢地诉说着,情绪也渐渐恢复平静。倾诉之后,孩子心情愉悦地笑着挣脱妈妈的怀抱,打开动画片看了起来,第二天早已忘记了昨天的不快。妈妈没说一句话,事情就解决了,那是因为孩子从妈妈温暖的怀抱、轻拍肩膀的慰藉中,感觉到妈妈的心与自己贴得那么近,这就是同理心。没有讲任何道理,只是用一种温暖的、让孩子能立刻感受到的爱传递给孩子一种对抗挫折的力量。

所以,同理心要求父母带着感情去体会孩子的情绪,而不要从主观感受上给孩子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