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经济改革的调查研究问题

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以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在三年时间内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的方针,决定集中做经济理论工作的同志和各部门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组成一个比较大的研究队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经济改革提供情况和建议,并且通过民主讨论,找出一条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济改革的具体道路。

1979年6~7月,在姚依林副总理主持下召开了两次关于经济问题调查研究工作的会议,有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财经部门的负责同志,经济理论界的同志参加。李先念、薄一波副总理出席第二次会议并讲了话。会议决定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经济体制的改革问题;第二,经济结构的改革问题;第三,引进技术、设备和利用外资,同对现有企业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相结合的问题;第四,理论和方法问题,这个问题要和前三个问题结合进行。按照这四个问题,决定在财委领导下成立四个研究小组,指定了负责人。并决定国家机关、财经各部委也要成立前三个小组,由部的领导同志分头负责,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对实际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根据财委的决定,我部成立了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技术引进三个调查研究小组。

几个月来,财委调查组组织各部委深入省、市、自治区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资料。中央办公厅研究室编的《经济问题研究资料》目前已出到第43期,财委四个调查组也都出了简报,合计已印发了101期。我部也编印了《纺织调研》,以反映调查研究的情况,目前已出了14期。希望各地区将调查研究的资料寄给我们,以交流经济调查的情况和经验。

下面将三个组的调查研究情况和初步意见,向大家介绍一下,供各地参考。

1.关于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问题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包括中央、地方、企业、劳动者个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各种经济体制,如计划体制、财政体制、物资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凡属于财经各部门的各种管理制度都包括在内。半年来,我部的体制小组,主要抓了以下四项工作:

(1)初步总结纺织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经验,研究今后改革总的轮廓。

(2)研究纺织系统组建企业性公司,通过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的问题。

(3)研究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

(4)对涉及纺织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工商关系、工贸关系、财政体制、物资体制等问题,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

去年年底前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印发了国务院财委经济体制改革小组起草的《关于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的初步意见(讨论稿)》以及张劲夫同志的说明。这两个文件,这次会议已翻印转发了。希望大家认真加以研究,对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详细意见,请在2月底以前报部。

纺织系统管理体制的改革,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是抓两条:一条是组建企业性的公司,另一条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两者要结合起来进行。在改革过程中,当然还要对有关的管理体制,如工商关系、工贸关系、财政体制、物资体制、劳动工资管理体制等,积极地进行调研和提出建议。

关于组建企业性公司的问题,现在已经可以看出的改革方向是:

纺织工业系统的主体行业,包括棉纺织、毛纺织、麻纺织、针织、复制、印染等行业,从1958年下放省、市、自治区管理以来,实践证明省、市、自治区是能够管好的;因此,看来适宜于由省、市、自治区组织企业性的公司加以管理。至于少数工厂不多的省和自治区,还可以设想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联营、合办的方式,共同组建跨省、区的纺织公司。根据提高工业组织程度的原则,省、市、自治区一级的纺织公司,多数情况下,可以把大中型工厂直接管起来。陕西省纺织公司和河南省纺织工业局都已经采取这样的管理体制。有的省正在酝酿,也准备采取这种体制。当然,那些工业规模较大,并已在历史上形成若干纺织基地的省份,也可以采取省内按经济区划设立若干地区分公司的管理体制。这两种模式,总的精神都是要朝着提高工业组织程度前进。此外,各省、市、自治区还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组建一些专业公司。例如辽宁已经重新办起了工贸合一的柞蚕丝绸公司。将来,那些拥有独特资源如亚麻、苎麻的省,也可以设立这一类的专业公司。

丝绸行业,为了更好地发展蚕茧生产和出口外销,去年下半年以来,正在酝酿组建从蚕茧收购到工业加工、内外贸易一条鞭经营的全国性公司。这个工作,财委直接在抓,我们纺织系统要积极地给予支持。

纺机行业需要在全国范围安排成套纺织、化纤设备的制造,从近30年的实践经验证明,需要组织全国性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国务院于1979年2月14日批准成立中国纺织机械工业总公司后,在有关省、市的积极支持下,目前经国家经委正式批准,并办理了交接手续的有15个纺机厂。这15个厂的管理体制,已经改变为我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由纺机总公司对这15个厂实行产供销、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和领导。纺机总公司的实施方案已经报国家经委,待批准后开始试行。纺机总公司是全国工交系统试点的11个全国性工业公司之一,从组建的进度看,算是比较快的,但是要真正办成企业性的公司,办得比“文化大革命”以前的纺机公司还好,困难还是比较多的,无论从产品的质量、品种,企业的经营管理,总公司的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去改革和提高,希望大家关心和帮助,使纺机总公司能切实办出效果、办出经验来,让纺机行业在为全国纺织工业提供技术装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化纤行业是新发展起来的工业部门,产供销需要在全国范围平衡衔接。“文化大革命”前几年曾实行过产供销、人财物统管的体制,实践证明这样管理是比较好的。这几年化纤工业正在建设一批原材料、产品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大型化纤工厂。看来,这个行业需要在经营管理方面实行一定程度的集中,但集中的程度和组织形式如何,需要研究。

总之,从全局利益出发,需要把这个行业在全国范围很好地组织起来。

至于大家都很关心的纺织原料、纺织器材和染化料的管理体制,因牵涉与其他部门的分工关系问题,我们正在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见解。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一道来研究。

在组建企业性公司的同时,我们要继续研究扩大企业自主权的问题。纺织系统现在有230个工厂在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初步实践说明,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今年试点的面将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上。对这些试点单位要进一步抓好。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利润留成上,而要注意发挥自主经营的有利因素,广开财源,扎扎实实地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果。还有,我们考虑,今后要把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组建企业性公司这两项工作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按照合理的原则,组织专业化协作,更加有效地使用生产发展基金,并使企业之间苦乐不均的问题得到适当解决。

2.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问题 经济结构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我们比较生疏。最近经济学界经过讨论有一种看法,认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种成分、各个组织,以及社会再生产各个方面的构成,及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来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和进出口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价格结构、积累和消费的结构等。这里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生产力的问题。

产业结构是当前调查研究的重点,它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的关系,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工农业各部门内部的关系等;如轻工业内部有纺织、造纸、食品、塑料、皮革等许多行业的关系,纺织工业内部又有棉、毛、麻、丝纺织印染、针织和复制等行业的关系等。

目前国外很重视经济结构的研究。日本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结构变化之间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日本经济过去能够迅速发展,是由于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直不断地改变产业结构;今后如果不改变产业结构,日本经济也不可能发展。

党中央确定“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是关键。那么要调整什么呢?我们经常说调整就是调整比例关系,但是,我们所要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比例关系?这个问题就和经济结构分不开了,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合理的经济结构才能使国民经济持久地、全面地、高速度地发展。

在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社会生产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但这是理论上的概括,在实际工作中,则是要解决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的问题。这和纺织工业的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努力为调整好这个根本的比例关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在纺织工业内部,同样也存在一个经济结构合理与不合理的问题。当然,所谓的合理与不合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转移的。在过去的条件下是合理的,现在条件发生了变化,就成为不合理的了。对这个地区是合理的,对另一个地区又不一定是合理的。特别是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的形势都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一个地区来看,各级纺织工业部门都需要经常注意研究和改进经济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纺织工业内部的经济结构,怎样才算是合理?应当具备那些条件?经过讨论,我们的初步意见是:要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避免和克服不利的条件;要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纺织工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能够生产丰富多彩、质量优良的纺织产品,以较快地提高人民群众的衣着水平,适应各方面对纺织品的需要;要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收入;要使纺织工业各部门协调发展,加快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这里最重要的是增加生产。要建立这样一种合理的经济结构,就需要在制订计划时,学会选择最优比例的方案,这就是要做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最有效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

部经济结构调查组成立以后,对农轻重关系和纺织工业的经济结构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前不久又去上海、江苏、浙江等地调查,重点是研究纺织工业部门结构的改革问题。现在就这个问题谈一些初步的看法,供大家讨论研究时参考。

纺织工业的部门结构是否合理,对于纺织工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化纤工业和纺织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这突出地表现在化纤工业生产的发展,在数量和品种上都不能适应纺织工业生产增长的需要。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清楚,国家也在集中力量要把化纤生产抓上去,以解决这个矛盾。

(2)棉、毛、麻、丝纺织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1978年纺织工业的部门结构是:棉纺织、印染、针织、复制工业合计,占总产值的75.6%。毛、麻、丝绢纺织工业合计还不到15%,其中:丝绢纺织工业占7.5%,毛纺织工业占5.7%,麻纺织工业占1.6%,显然是太少了。现在,毛、麻、丝纺织工业的原料有余,但生产能力不足,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因此,加快毛、麻、丝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充分利用各种纺织原料资源,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衣着水平,和促进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已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特别是毛纺织工业,国内年消费毛织品一亿米左右,生产只有8000多万米,要靠进口毛织品来保证国内市场的需要,这种现象必须迅速扭转过来。目前世界毛纺织品市场的形势正在发生变化,日本、西欧等国毛纺织工业的资本正在向用工少的资本密集部门、技术密集部门转移,毛纺织品的生产下降,这就为我们发展毛纺织品出口贸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也在逐渐打开,出口形势是很好的。毛纺织品的创汇率比较高,实行以进养出也是划得来的。黄、红麻的生产增长很快,发展麻袋生产的条件也是好的。苎麻是我国的特产,苎麻的确良生产的发展,扩大了原料来源,在国际市场上也是别的国家无法和我们竞争的一种产品。丝绸出口换汇占纺织品出口换汇的1/4以上,生丝出口占出口丝绸换汇总额的60%以上;如果能够减少生丝的出口,增加真丝绸的出口,就可以为国家增添很多的外汇收入。因此,在发展毛、麻、丝纺织工业方面,潜力是很大的,也是大有可为的。

(3)纺织工业内部原材料型工业和加工型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最近纺织工业部经济结构组在上海调查研究纺织工业的部门结构时,从统计数字中看出,“文化大革命”以来,生产半制品的纺纱和织布等原材料型工业部门发展缓慢,而生产成品的印染、色织、针织、复制等加工型工业部门却发展得比较快。由于加工程度高,附加的价值大,用同样的原料可以生产出价值高得多的丰富多彩的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果。

以上海的棉纺织工业为例,从1966~1978年,棉纺公司的纱锭没有增加,棉纱增加10%,年平均产值的增长速度是2.2%;织白坯布的二织公司年增长速度也只有3.4%。这两个原材料型的工业部门占全局总产值的比重,在1966年是40%,到1978年已下降到30%。而以纱、布为原料的加工型工业部门增长的速度却要快得多;色织公司的年增长速度是8.6%,针织公司是7.3%,复制业的巾被和线带公司合计是6.7%,印染公司是4.7%。加工型工业部门合计占全局的比重,由37%提高到44%;增加的产值占全局的一半以上(52%),对于加快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投资的经济效果来看,加工型工业部门比较原材料型工业部门也要好一些。1978年上海纺织工业局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利润和税收,全局合计是167元。加工型工业部门合计是244元。原材料型工业部门合计是157元,比较起来要少得多。1978年全局的利润比1966年增加了十亿元,其中加工型工业部门提供了46%,原材料型工业部门只提供24%,其他30%是毛、麻、丝纺织工业和化纤、纺机等工业部门提供的。

从出口收汇的情况来看,也是如此。1979年1~10月,全局的外贸收购额中,加工型工业部门合计占75%;原材料型工业部门只占7.3%。因此,上海出口的棉纺织品中,成品占了绝大部分,棉纱、坯布等半制品比较少,这也是发展加工型工业部门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

在毛、麻、丝纺织工业中,也有原材料型工业和加工型工业的比例关系问题。例如,出口小额真丝印花绸比出口坯绸,每10万码可多收汇10万美元,比较坯绸的价格提高30%。将绸缎制成服装和复制品出口,一般可多换汇30%~40%;每件真丝双绉男衬衫,出口可卖12美元,比练白绸出口可以多换汇40%以上。目前真丝绸出口以练白绸为主,如能增加小额真丝印花绸和真丝染色绸,以及服装和复制品的生产能力,出口收汇就可以增加很多。

以上是比较原材料型工业部门和加工型工业部门生产的经济效果,说明在发展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加工型工业部门,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但这并不是说原材料型工业部门不重要,如果没有纺纱、织布的工厂,加工型工业部门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了。我们希望一些纺织工业已有一定基础的省、市,要把加工型工业部门的发展放到重要的地位,努力提高加工深度,做到成龙配套,设备齐全,就可以用比较少的投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

(4)纺机和器材工业与纺织工业发展的比例关系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纺机和器材工业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为纺织工业生产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还是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目前纺机产品品种虽有1200余种,但是仍有不少缺门产品,急待填平补齐,毛、黄麻、针织等行业的设备还比较落后。各种纺机产品较普遍存在着铸铁件多,粗糙笨重,关键零部件制造精度差等缺点。有的使用寿命短,有的单位产量低,有的设备二三十年没有大的改进。此外电子和电气的配套件可靠性差。纺织器材的材质、质量、品种也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些都需要在国民经济的调整中逐步加以解决。

关于纺织工业的经济结构,有许多问题要加以研究解决。如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与部门结构都有密切的关系;地区结构是研究纺织工业的布局问题,经济组织结构是研究专业化和协作、大中小型企业的关系问题,投资结构是研究投资的分配问题。价格结构中存在的许多不合理现象,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这些都需要各地区一起来进行调查研究,逐步加以解决。请各地参照我们发的关于经济结构的调查研究提纲,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这一工作。

3.关于技术引进工作的问题 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对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很多国家都特别重视这项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要数日本。

新中国成立30年来,引进了不少技术和设备(包括成套设备、关键设备及技术文件),对提高技术水平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进展迅速,成绩很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我部技术引进研究小组成立以后,抓了三方面的工作:

(1)总结了成套设备引进的经验。新中国成立30年来,纺织工业系统引进成套设备,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0年代,从苏联和东德引进亚麻纺织、棉纺、黏胶纤维及锦纶四个项目。第二阶段为60年代,从日本和英国引进维纶和腈纶两个项目。第三阶段为70年代,从日本、法国、西德、意大利引进7个项目。总计13个项目,用汇约13亿5千万美元。这些引进项目,对我国纺织工业、化纤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70年代引进的7个项目,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涤纶、维纶、锦纶和腈纶四大品种,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原材料消耗低,促进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发展。

30年来,我们引进技术的主要经验是:

①做好引进前的调查研究、询价和考察工作。这是搞好引进项目的前提。

②要认真做好谈判、签约、设计、联络、审查等工作。这是保证引进项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关键,又是我们学习技术,为以后建设打基础的机会。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是:配备懂行的班子,人员要稳定,一抓到底。

③在建设时,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保证施工进度。建设程序,要先搞国内配套工程;使引进设备到后,集中力量搞国外工程,不致加大施工高峰。建设要以生产线为单位,组织交叉流水作业,建成一批,投产一批,早见经济效果。

④引进技术最重要一条,是抓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和测绘翻版工作。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在于“洋为中用”,少走弯路,加快建设步伐。我部对引进项目的技术消化、测绘翻版、扩大引进项目的作用,是比较重视的。30年来,翻版制造的化纤抽丝设备共640种,26000多台,总重量达到11万吨;生产能力52万吨,约为同期从国外引进设备能力的12倍。这些设备如果全部进口约需十多亿美元的外汇。

(2)调查研究了全国自60年代以来进口纺织加工单机、生产线的情况。据22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自1961年以来共计引进单机、生产线1993台。

按行业分类,其中:针织877台,占44%;毛纺织染整383台,占19.2%;棉印染317台,占15.9%;棉纺织227台,占11.4%;丝绸设备171台,占8.6%;其他18台,占0.9%。其中,针织第一,毛纺织第二,棉印染第三,棉纺织第四。

按引进国家分类:日本第一,占42%;其次,西德占15%,意大利和英国分别占12%和9%等。

按引进年份分类:1964~1966年占30%;1976~1979年占42%。“文化大革命”中引进很少。近年来引进十分活跃。引进毛、棉、丝纺织染整及针织设备,为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满足国内人民穿衣需要,创名牌,翻版技术,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对引进纺织加工单机、生产线的翻版,纺织系统也很重视。50年代,北京毛纺厂引进的日本一万锭以及相应的织机、染整设备,成为我国国产第一代定型设备的样板。60年代,天津一毛引进意大利一万锭的细纱机牵伸机构,已成为我国60年代老机改造的榜样。

我国引进的热熔染色机、热定形机、亚漂机、圆网印花机、长环蒸化机等国内均已仿制。

最近我们又引进了高速印染线,中长纤维织物印染线,针织后处理线等设备,对这些行业提高质量、扩大品种也将起很大作用。

(3)初步研究了通过利用外资搞补偿贸易、引进设备方面的经验。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我们纺织工业部门积极开展了利用外资搞补偿贸易的工作。据不完全的统计,至1979年三季度止,各地纺织行业与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厂商洽谈补偿贸易,达成协议、签订合同共有21项。其中,棉纺织印染8项,丝绸5项,针织内衣6项,毛纺织两项。这些项目,多数可在今明两年内实现,共进口设备7941万美元,每年可为国家创汇1亿1千多万美元。

根据纺织工业的特点,我们利用外资,一方面为了扩大出口,多赚外汇,另一方面更要着眼于引进新技术,填补缺门。目前重点宜放在我国技术比较薄弱、出口潜力较大的各类织物的印染后整理,以及针织、毛纺、丝绸等部门。棉纺织设备,进口价格比国内高得太多,总的说技术水平与国内相差不大,除少数关键设备外,不宜成套进口。利用外资时要注意多搞中小项目,这样投资少,见效快。每个项目要仔细核算经济账,有利可图才干,不能做吃亏和亏本的生意。

关于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我们认为:根据纺织工业的实践,今后的引进工作,一定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切实做到洋为中用。

①过去我们引进成套设备多,引进技术少,今后要逐步过渡到只引进技术、自己设计,必要时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单机,或与外商搞设备合作生产,以不断提高自己制造设备的水平。要大力加强科研、设计人员的培养,在吃透、消化、用好、管好引进设备基础上,向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开辟具有我国特点的新技术道路迈进。

②这几年除少数大项目和一些印染生产线外,引进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统一管理。进口什么,什么时候引进,从哪些国家引进,经济效果如何等,缺乏统筹规划。今后技术引进工作,要统一管理,互相通报,交流情况,联合对外,以取得最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③今后引进技术、进口设备,要注意与老厂改造相结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厂房、人力和物力。不要一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就要盖新厂房;这样,达不到收效快的目的。

④利用外资过去搞补偿贸易多,这对我们纺织工业是划不来的:既不能得到先进技术,而且经济上收益不多。今后可多搞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这样,可以得到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又可获得国外市场情报和经济利益。

纺织工业引进技术的调研工作要进一步开展。根据财委技术引进调查组的要求,结合我部的情况,重点放在:一是成套引进的,经济效果分析和国内翻版、设计的可能性;二是在科技司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各地引进的单机、生产线的使用情况,以及技术经济效果、选型翻版等方面的情况。方法是请有关各省市轻纺工业局组织力量自行调查,纺织工业部做重点调查和汇总工作。具体要求已经发了文和提纲。请有关省市大力支持,把这项目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