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伐楚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当在战国中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有史官记录其派驻国的史事,还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讲述历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后人根据左丘明的讲史记录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种材料整理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记事时间延长了许多,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必读的典籍。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注释】

[1]诸侯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2]楚子:指楚成王。与:介词,跟,和。[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4]唯是:即使。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ào)康公:召公。周成王时的太保,“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7]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履:践踏。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11]贡:贡物。包:裹束。茅:菁茅。入:进贡。共:同“供”,供给。[12]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13]寡人:古代君主自称。徵:即征,责问,追问。此句连同下句为宾语前置句,是责问这件事的意思。[14]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问:责问。[15]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ínɡ):山名,在今河南偃城县南。[16]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7]召(shào)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偃城东。[18]不榖(ɡǔ):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19]惠: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徼(yāo):求;本义是巡查、巡逻,读(jiào)。敝邑(yì):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0]辱: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1]众:指诸侯的军队。[22]绥(suí):安抚。[23]方城:指楚国在北境修筑的楚长城。[24]盟:订立盟约。(本文选自《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1962年出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

提示与练习

一、原文选自《左传·僖公四年》,用精练的语言描绘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激烈场面,将齐桓公、管仲、屈完等人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

二、此文在记述春秋时代齐楚两国的这场外交斗争时,并不是用叙述性语言来记述它的过程,而是把“出场”人物放在双方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他们各自的个性化语言和“交锋”方式,把这场外交斗争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双方达成妥协,订立盟约。这样,既明白了这场外交斗争的性质及其过程,又看到了各具情貌的四位历史人物。楚国两位使者,特别是作为楚平王“特命全权代表”的屈完,沉稳冷静、不卑不亢的外交风度,坚毅果敢、不为威武所屈的外交风范,机智灵敏、随机应对的外交智慧,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作为政治家的管仲,他那熟悉历史、谙于事故、无理也能说出理来的外交才情,以及齐桓公那种虽然骄横霸道、软硬兼施,却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也都让我们过目难忘。

三、此文作为记叙外交斗争的一段史体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双方出场人物,虽然使用的都是各具情貌的外交辞令,但并不觉得做作、生硬。而且,即使针锋相对,也不金刚怒目;即使咄咄逼人,也不疾言厉色。尤其是楚国两位使者的语言,更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四、分析屈完形象,其性格特征是什么?

五、双方的外交辞令有何特点?

六、翻译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