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生遗续 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
- 彭兆荣
- 12字
- 2020-07-09 15:19:00
第四章
乡土知识与家园遗产
题旨
甲骨文“家”。《说文》释:“家,居也。”
“全球化”作为一种存在性表述,不仅指当今世界出现越来越多具有相关性、同质性的趋向,“地球村”便是一个最具有指喻性的语汇。同时,“全球化”也化作了一种力量,——既具有“话语性”权力表述,也对现实事务实行操控。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被赋予新的含义;它除了在人文地理学范围内“具有关于空间和地方这双重兴趣中心”外,[1]传统地方作为“家”的实体意义已经从以往相对单纯和独立的“居落”“村落”的单位成为“地球村”网络中的一个构成“网点”。传统“地方”那种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已经既越来难以为继,也越来越难以为计。这样,重新定义“家-家园”也因此有新的意义。当然,传统的文化遗产与“家-家园”构成了一个表述共同体的关系。这也是笔者提出“家园遗产”的根本理由,它不仅是指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关联,也指从现在到将来的携行相伴和分享命运的共同体。因此,“家园遗产”也将成为一种值得重视的“进程性遗产”。今天,“家园”一词已经成了人类分享利益、共担风险的代名词;一方面,旨在强调在现代社会,人类命运无论是“家”的层面还是“家园”的意义都已经更加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护,“家园遗产”承担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历史使命。“地球村”的后现代概念打破了传统“家-家园”的稳定性,其信息的流通和交流大到超越地球的“单位实体”,甚至月球甚至太阳系的一些星球也成了人类“家-家园”的扩张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家庭”成了一个巨大的人类共同体。